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作为其有机构成的一部分—佛教文化,自然也是广大读者关注的一个亮点。佛教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佛教寺庙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寺庙是佛教徒平时礼佛、拜佛的场地,也是他们平时生活的场所。几千年的宗教实践和中国特有文化的结合,使中国的寺庙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和传奇,也包含了太多的人文典故和情怀。
本书结合了田野考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发展的历史,对寺院的布局、结构、附属建筑、选址特点等都做了系统的讲解。本书虽然是以佛教建筑的角度出发,但对中国历史、山川地理、名人轶事、佛教派别、佛教义理、石窟艺术、造像艺术、壁画艺术,甚至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从这个角度看,本书不仅仅只是一本佛教建筑的专著,更是一部佛教知识的大百科全书。
本书作者曾在梁思成麾下工作多年,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本书叙事流畅,说理深入浅出,文风古朴凝重,可以说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著作,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相信都会从中获益匪浅。
具体说来,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以下一些内容:
(1)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契机以及中国一座佛寺的建立过程和故事。
(2)从古至今,中国寺院整体的发展流变过程。
(3)典型的佛教寺院中,每个单体建筑的布局以及所代表的佛教教义详解。
(4)全国各地寺院的分布,以及著名寺院的详细介绍。
(5)对佛教寺院中的壁画、造像艺术的阐述。
《图解中国佛教建筑》:中国的佛教建筑遍布大江南北,它既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式样,又具有佛教的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图解中国佛教建筑》作者历时数十年,实地考察中国几百座 寺院,通过现场分析和深入研究,全面揭示了这一建筑领域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
本书既讲述了中国佛教建筑演化变迁的历史,又考察它在选址、整体布局、建筑特点等诸方面的独特之处,展示了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的博大与精深。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
为什么中国寺院的整体布局基本上都以中轴线贯穿全寺?
中国佛教寺院名称的来源都有哪些,它们与古印度及佛教经典有什么关系?
佛教寺院一般包括哪些建筑,佛塔与佛殿的格局在历史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寺院为何总是建在深山密林中,设计上有哪些奇异之处?
历代佛教高僧与它们所在的寺院有什么关系?
《图解中国著名佛教寺院》:是一本全面介绍我国现存古代佛教寺院的书籍。囊括了从北京到台湾等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的寺院200余个。这些寺院或是目前古老的,或是建筑形式具有独特性的,或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气息的,或是在某一地区是具有领袖地位的。总之,书中这些寺院各个都是精品,各个都是有故事的。在统一的佛教文化的掩映下,呈现出鲜活的个性和迷人的风采。当然,在论述这些寺院的时候,文中还夹杂了大量的人文历史典故和佛教宗教教义,甚至对佛教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大量的再现,使人读来不忍释卷。再加上作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建筑照片,更使本书看上去充满美感和艺术性。可以这样说,本书虽说寺院,但又不囿于寺院;是一部以寺院为线索,阐述了大量佛教和历史知识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本书的章节,按省区为章,各寺院为节,书中论述各省区的寺院情况,尤其侧重具体情况。书中的这些著名寺院,笔者当年曾一一进行考察,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在文中对各寺院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对这些寺院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作者过去每年都到野外考察,对寺院予以观察探索,总结其规律,进行研究,基本上掌握寺院的各方面情况。
张驭寰,1926年9月27日出生,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1957年毕业于东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56年至1958年期间担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助手,协助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尤其对中国寺院建筑、元代木结构建筑、古代城池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有着深入的研究。代表作主要有《中华古建筑》《中国城池史》《中国名塔》等。
《图解中国佛教建筑》:
第一章.佛法东传——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寺院整体概说
第二章.千年的华彩——中国佛教寺院发展史
第三章.从舍宅为寺到遵从礼制——中国寺院总平面布局
第四章.在山水之间——中国寺院选址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第五章.各安其位——寺院主体建筑详解
第六章.同样精彩的配角——寺院中的附属建筑
第七章.浮屠之海——中国寺院中的塔林
第八章.教徒们心灵的盛宴——寺院中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第九章.悬崖上的圣殿——中国的石窟寺
第十章.别具一格——中国境内特色寺院赏析
第十一章.莲开朵朵——中国佛教宗派祖庭
第十二章.高僧的足迹——历代大师与所在寺院的传说
《图解中国著名佛教寺院》:
第一章 中国佛教寺院整体概说
第二章 北京的寺院
第三章 河北、天津的寺院
第四章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寺院
第五章 山西的寺院
第六章 山东、河南的寺院
第七章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的寺院
第八章 江苏、上海、浙江的寺院
第九章 福建、广东、广西的寺院
第十章 西北五省区的寺院
第十一章 四川、重庆、云南、西藏的寺院
第十二章 香港、澳门、台湾的寺院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佛教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著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另式扩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
评分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评分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评分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佛教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著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另式扩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
评分图片模糊,一般,价格不高勉强。
评分图解中国佛教建筑大全集(套装共2册)
评分内容介绍的细致度上还不够,只能达到浏览的目的。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价格实惠,内容又好,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