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工伤保险条例(附相关规定)》主要内容包括:工伤保险条例,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工伤认定办法,非法用工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工伤保险条例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
工伤认定办法
非法用工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
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精彩书摘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八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十九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十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
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四章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二条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
前言/序言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全书 本书导读: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已不再是单纯的行政支持职能,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驱动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劳动关系、人才竞争的白热化以及企业对组织效能的更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企业决策者迫切需要一本既具理论深度又贴近实战操作的权威参考。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全书》正是为应对这一时代需求而倾力打造的巨著。本书超越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在新经济格局下,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与企业战略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业务增长的引擎。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覆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工具箱。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组织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前端战略定位。 1.1 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对接: 详细阐述了如何从企业愿景、使命和长期发展目标出发,逆向推导出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内容包括环境扫描(PESTEL分析、五力模型)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能力导向型”的人力资源战略地图。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解析了高科技企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战略侧重点差异。 1.2 组织架构优化与组织效能提升: 探讨了不同组织形态的优劣(如矩阵式、事业部制、扁平化组织),并指导管理者如何根据业务流程和授权需求选择最适宜的组织结构。重点分析了“敏捷组织”的构建要素、跨部门协作机制的优化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组织设计提升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 1.3 岗位分析与工作说明书的科学构建: 深入讲解了岗位分析的各种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工作日志法),强调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在识别关键行为胜任力上的应用。本书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工作说明书模板,并指导如何将岗位职责与组织目标进行清晰挂钩。 第二部分:全流程人才招募与配置 本部分致力于解决“招对人、用好人”的核心难题。 2.1 雇主品牌建设与人才吸引力构建: 剖析了新一代劳动者(Z世代)的职业价值观变化,指导企业如何提炼独特的雇主价值主张(EVP)。书中详细介绍了数字营销在招聘中的应用,包括社交媒体招聘策略、内容营销技巧,以及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深度感染潜在候选人。 2.2 科学化招聘流程设计: 涵盖了从职位发布到发出Offer的全过程管理。重点讲解了结构化面试技术的应用,包括情景面试(STAR原则)和压力面试的有效实施,以及如何运用行为评估工具(如DISC、MBTI在特定场景下的辅助应用)。书中特别设立章节探讨了背景调查的规范性与深度挖掘技巧。 2.3 灵活的用工模式与人才池管理: 探讨了在项目制、平台经济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全职员工、兼职人员、自由职业者和外包团队。详细介绍了建立内部人才市场(Talent Marketplace)和外部人才库(Talent Pool)的实践路径,以实现人才资源的快速调度。 第三部分: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落地 本书将绩效管理视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工具,而非简单的考勤考核。 3.1 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哲学: 强调绩效管理的“目标一致性”原则。系统阐述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在快速变化环境中的应用,并对比了平衡计分卡(BSC)在战略落地中的长期价值。书中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企业文化和管理成熟度选择合适的绩效模型。 3.2 持续反馈与绩效辅导: 摈弃传统的年度评估模式,推崇“持续绩效管理”。提供了大量实用工具,如“关键对话”技巧、SBI反馈模型,指导管理者如何进行高效、及时的绩效沟通,将绩效管理转变为教练赋能的过程。 3.3 绩效结果的应用与校准: 详细讲解了如何科学地进行绩效评定与结果校准(Calibration Meeting)以确保公平性。重点分析了绩效结果在薪酬激励、晋升决策和末位淘汰中的应用逻辑,强调过程的透明度和申诉机制的完善。 第四部分:薪酬福利与激励机制设计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如何设计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福利体系。 4.1 薪酬体系的战略定位与设计: 区分了“外部竞争性”、“内部公平性”和“个体激励性”三大要素。指导读者进行市场薪酬调研、制定科学的薪酬结构(岗位评估法、市场定位法),并设计出清晰的薪酬层级与职级体系。 4.2 激励机制的多元化创新: 涵盖了短期激励(奖金设计、利润分享计划)和长期激励(股权激励、期权、限制性股票)的实操细节。特别关注了针对初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的“虚拟股权”及“跟投机制”的设计与法律风险规避。 4.3 全面薪酬与福利优化: 不仅关注法定福利,更侧重于弹性福利计划(Cafeteria Plan)的设计,以满足员工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分析了健康管理、心理支持(EAP)等新型福利在提升员工敬业度方面的作用。 第五部分:人才培养、发展与继任计划 本部分聚焦于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回报。 5.1 胜任力模型构建与人才盘点: 阐述了如何从战略层面提炼组织核心能力,构建企业级的胜任力词典。指导读者运用九宫格等工具进行系统的“人才盘点”,识别高潜力人才(Hi-Po)。 5.2 学习与发展体系的整合: 探讨了70-20-10学习理念在企业中的落地,包括OJT(在岗培训)、导师制度的系统化,以及数字化学习平台(LMS)的有效运营。强调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业务绩效的转化机制。 5.3 高效的继任者计划(Succession Planning): 详述了如何识别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路径(IDP)。书中提供了风险评估矩阵,指导企业提前准备关键职位的继任者,确保组织运营的连续性。 第六部分:劳动关系管理与风险防范 本部分作为保障企业运营合规性的基石,强调前瞻性的风险管控。 6.1 劳动合同管理与员工关系维护: 详细梳理了各类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的法律要点,强调非全日制用工、实习生管理的合规性。指导管理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冲突解决机制,将潜在的劳动争议化解于萌芽状态。 6.2 员工手册与内部规章制度的效力构建: 指导企业如何科学、合法地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确保其具备法律效力。重点解析了考勤、奖惩、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的条款设计,以应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的挑战。 6.3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应对: 面对并购、重组、裁员等重大变革,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定位和行动指南。提供了变革沟通的策略、群体性裁员的法律程序以及平稳过渡的方案设计。 总结: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全书》是一本面向实践的“操作手册”,它以系统化的思维、模块化的结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前沿与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痛点紧密结合。本书力求为人力资源总监、部门经理以及渴望提升管理能力的创业者,提供清晰、高效、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构建一支高绩效、高忠诚度的核心人才队伍,迎接未来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