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1
海報:
《溫故》 公民記憶,親曆者徐方“乾校雜記”+ 蕭存講述傢族裏的傳奇人物“二大爺”+ 林浩迴憶70年代的初中同學“母同學”。
《溫故》 故人故事,冰雲“陳獨秀和他的托派同誌鄭超麟” + 魯燕從日記探究“始善終隙:鬍適與顧頡剛”+ 孫康宜“施蟄存的詩體迴憶:《浮生雜詠》八十首” + 王曉林介紹“鮮為人知的薛明劍” + 瀋迦“卿本書生:作為官宦、戰俘、藏書傢的龐鏡塘的人生斷章”+ 郭春生記錄父親抗戰期間“沒有奬章的功勛”。
《溫故》 中國影像,顔長江“三峽的空氣自由:緻友人”,以三十餘幅圖片紀念已經消失的三峽景觀。
《溫故》 珍貴文本,百歲老人張充和早期作品“張充和民國文選”。
我們現在學習外國,還是要迴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瀋昌文(齣版人)
隨著歲月的流失,曆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曆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瞭。
——馮剋力(齣版人)
我覺得曆史大量的是被遺忘,隻有少數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麼,忘記什麼,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製的。它想讓你記住什麼,忘記什麼,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曆史失去瞭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雷頤(文史學者)
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後要偏重於把那些過去說錯瞭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
——謝泳(文史學者)
《溫故》一方麵是要鍛煉大傢恢復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麵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齣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曆史感,如果沒有這曆史感的話,後果就特嚴重。
——盧躍剛(文史學者)
有很多人物,很多曆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並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覺,你把這一塊兒挑齣來,把它錶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於中國的大的曆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劉方煒(文史學者)
過去秘而不宣的,可藉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藉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瞭,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瞭。
——張冠生(文史學者)
“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齣,決不僅僅是迎閤瞭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麼簡單,關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曆史真相在細節中慢慢浮現齣來。
——傅國湧(文史學者)
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嚮度”地要和誰去較什麼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瞭“知新”,即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範泓(文史學者)
《溫故》裏寫曆史,沒有人雲亦雲,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
——趙剋風(文史學者)
這麼多年著意於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嚮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曆史有一種呈現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完全被遺忘。
——秦風(老照片收藏傢)
[特稿]專欄
■徐方《乾校雜記》
……學部下乾校,在當地形成瞭一道奇特的風景:在偏僻落後的鄉村,突然來瞭一大批高水平的文科研究人員……
[人物]專欄
■冰雲《陳獨秀和他的托派同誌鄭超麟》
……1930年代後期起,陳獨秀在思想、政治方麵與托派漸行漸遠,但鄭超麟在批評陳獨秀的政治思想的同時,對他仍保持著高度敬意……
■魯燕《始善終隙:鬍適與顧頡剛》
……兩人由“風義師友”到“由親轉疏”,除瞭政治觀點的分歧,也有思想觀念的轉變,鬍適由疑古轉嚮重建,而顧頡剛仍舊在疑古,兩人的由閤而分就是必然的瞭。但最終鬧到不念師生之情,大肆地批判,發齣許多的違心之論,政治對人心的扭麯,令人深思!
■王凱《傳奇縣長張裏元》
……民國年間,魯西南定陶人氏張裏元先後擔任山東文登、沂水和臨沂縣縣長,期間剿匪安民,抗日衛國,在當地影響很大。張裏元齣身北大,雖是一介文人,卻膽大心細,智勇雙全,敢作敢當,稱得上是一位傳奇縣長。
孫康宜《施蟄存的詩體迴憶:<浮生雜詠>八十首》
當八十五歲的施老迴憶他那漫長坎坷的人生旅途時,他尤其念念不忘年輕時那段充滿趣味和冒險的文壇生活。
[影像] 專欄
■顔長江《三峽的空氣自由:緻友人》
……我附上的三十多張圖片,是都已消失的文物。願大傢就此想象當年。以後真不知道如何想象當年。一個古典的時代,就在這幾十年,在我們手上滑落,永遠不會再迴來。
[人物]專欄
■王曉林《鮮為人知的薛明劍》
……薛明劍、孫冶方兩兄弟都已駕鶴西去三十年。中國從一個“東亞病夫”型的落後經濟農業國走到現在,其國民經濟和民族工業之樹已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讓我們今天重新來認識這一對中國經濟學界的“雙套車”、“雙子星”,一對都曾經是“中國的脊梁”的人物,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紀念和反思我們的國、族、傢、民的命運,這大概還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蕭存《二大爺》
……和那些敗傢頹廢的舊式子弟相比,二大爺傢的兄弟們一個個神清氣爽,氣宇軒昂,健康地走上瞭一條以科技立業,自立、自強的道路,果然如二大爺所願,沒齣一個紈絝子弟,沒齣一個敗傢子,今日梳理利弊,二大爺的育子理念應該說是成功的。
■林浩《母同學(外一章)》
……如今,我有時路過母同學生命末期的作品——那個造福一方的便民工程看到的是一個設施完備、場麵闊大、交易興隆的蔬菜市場。同時滿地泥濘,垃圾遍地,車碾人踏,嘈雜不堪。人與物皆熙熙攘攘來去匆匆。
[往事] 專欄
■郭春生《沒有奬章的功勛》
……他曾就讀於天津北洋大學和武漢大學,1933年入黨,抗日戰爭期間受董必武指示,孤身潛入國民黨空軍,有過一段極不平常的人生經曆。本文所述即是抗戰期間有關他的一些往事。
[文本] 專欄
■王道《張充和民國文選》
……看著,看著我們的一傢,看著這世界,也許還會看到比它更老的梧桐樹變成棺材闆,看一切到瞭粉碎。
張充和民國文選
張充和
一 我的幼年
告訴我幼年生活的隻有“憶”,它並且還告訴我那時的生活雖然很平淡,和彆的孩子一樣,但是比較現在的生活要有味得多,溫暖得多;在當時並不感覺到有味或是溫暖,這纔是真正的有味和溫暖;因為在不知不覺中的好處,是再也感覺不到的;除非在現在纔這樣感覺著,然而現在假使和那時同樣的在不知不覺中的有味和溫暖,又何嘗會感覺到那時的有味和溫暖呢?
四歲時,外麵來的客人們問我說:“你是誰生的?”我總是答一聲:“祖母。”他們總是大笑一陣,我隻是莫名其妙地望著他們,心裏說:“這有什麼好笑?難道你們不是祖母生的,還是從天上落下來的?”我一直不曉得祖母而外還有什麼人?
在花園裏,站在祖母麵前,沒有祖母的手杖高,祖母采瞭四朵月月紅—花名—戴在我的四條短的發辮上,因為花園裏沒有鏡子,我隻得嚮地上看我的影子,隻見牛角似的發辮每個上麵添瞭一朵花的影子,我歡喜得直跳躍起來。我跑到許多深草處尋找野花和奇異的草,祖母嚮我說:“孩子,叢草處,多毒蟲,不要去!快來!你乖,來!我替你比比看到我手杖那裏?”我跑瞭去,祖母替我比一比,然後叫我拾一塊碎碗來,在手杖上刻瞭一個痕,又嚮我說:“今年這樣高,明年就有這樣高,後年就和手杖平瞭。”我開心極瞭,一心就想長到祖母的手杖高。
書房窗外兩棵梧桐樹那樣高,鞦深瞭,梧桐子時而落瞭下來。我在讀《孟子》:“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雖有此,不樂也。’先生,我要小便去。”先生允許瞭,我便一溜煙地跑瞭齣去,滿院的梧桐子,我拾瞭許多,袋袋裏滿瞭,又裝些在套褲筒裏,在外麵打瞭一個轉,又迴到書房裏去,先生給我瞞過去瞭。晚上總是我先睡,祖母看著傭人替我脫衣,有時也親自動手,今天也是這樣,脫到套褲時“嘩喇喇”一陣響時,桐子都落下來;我心裏有點著慌,怕祖母責備,哪知她還笑瞭一聲說:“生的吃不得,明天我叫他們拾些來炒熟給你吃,以後不要拾瞭。”啊!祖母,你哪知我騙瞭先生呢?!
葡萄架下一張方桌,我坐在祖母懷裏,手伸在幾本書上,給一個戴寬邊眼鏡的醫生在試脈,傭人拿瞭電報來,祖母看瞭電報就老淚橫流瞭;醫生去瞭,祖母把我的一條紅花夾褲翻瞭過來,裏子是白色的花布。祖母又把我摟在懷裏,眼淚不住地流著,帶著戰抖音調嚮我說:“乖乖,你從此要做個沒有母親的孩子瞭!……你要好好地聽我話,你……母……親是個好媳婦……以後……再也沒有她……她瞭!”我這纔曉得我另外還有個母親,但是在我曉得有母親時,母親已經死瞭,我看見祖母也哭得那麼厲害,我也跟著哭瞭,祖母又拍著我說:“孩子,乖乖,不要哭,你不是說你是我生的嗎?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你不要哭吧。”祖母又叫傭人把我抱迴床上去,說:“這裏有風,哭瞭不好,怕病纔好又要被風吹壞的。”
現在我已長得比祖母的手杖要長一尺多瞭。祖母墓上的草,我以為一定不會有毒蟲的。假使現在要有人問我:“你是誰生的?”我還要說:“祖母。”不過,我明白瞭還有一個,也是生我的,叫做“母親”,因為她們都愛我的。我看見每個小孩子的母親或祖母總是愛他們的。
我似乎時常聽見祖母的聲高說:
“孩子,叢草處多毒蟲不要去!”
編者注:
關於充和的齣生日期有很多說法,這裏我引用張傢人張旭和所修傢譜:張充和生日為1913年5月17日,齣生地在上海。《我的幼年》發錶於1933年,算是張充和成年之作,而且是很早的作品。發錶的刊物為《樂益文藝》,這是張充和父親張冀牖先生創辦的樂益女中的內部校刊。從當時排版形式看,應該是一篇同題作文,但這個題目對於充和來說彆有一番情感滋味。
張充和是張傢第四個女兒,從繈褓時期就過繼給瞭叔祖母識修。這位叔祖母是李鴻章的親侄女,無論是傢教還是自修,作為祖母都是稱職的。可惜她膝下沒有孩子,正好張充和的奶媽的奶水又不夠,張充和的母親陸英也同情長輩識修,於是促成瞭張充和返迴閤肥老傢生活的決定。
在閤肥的張傢大宅裏,張充和與叔祖母相依為命,識修為她請瞭最好的老師,給予她最充足的親情之愛,還時常帶她迴蘇州傢中探親小住。在張充和幼小的心靈中,母親這個詞是陌生的,母愛也是缺失的,但她認為理所當然,因此纔有瞭“我是祖母所生”的鏗鏘之辭。
張充和的母親陸英齣身揚州名門,但生命很短暫,病逝時隻有三十六歲。有人說她是因為過度操勞,也有人說是因為病毒感染,張傢上下都對陸英充滿敬意和懷念,因為她很乾練賢惠。陸英留給世界的,還有她生育的四個女兒、五個兒子,他們日後個個成纔,有的成瞭大纔。
母親病逝後,張充和仍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直到不久後祖母去世,她纔迴到蘇州傢中與姐姐弟弟們團聚,按照她的說法,當時她已經十六歲瞭。
……
溫故(二十九)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溫故(二十九)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鳳凰網。
評分——網易
評分《溫故》“人物”專欄,《陳獨秀和他的托派同誌鄭超麟》以二人的迴憶錄和文集為主體材料,梳理瞭二人從相識到産生分歧、貫穿一生的交往;《始善終隙:鬍適與顧頡剛》從日記和書信入手,探究二人由閤而分的復雜過程;《傳奇縣長張裏元》記錄瞭民國年間魯西南地區一位縣長在當地剿匪安民、施行新政、抗日衛國的傳奇事跡;《施蟄存的詩體迴憶:浮生雜詠八十首》以解讀施蟄存晚年創作的詩歌為切入點,迴溯瞭施蟄存先生幼年和青年時代的經曆,同時又深入分析瞭其晚年時創作這些詩歌時的復雜處境和微妙心態;《鮮為人知的薛明劍》梳理瞭長期為人們忽略的、一位民國史上重要的民間社會活動傢薛明劍的生平事跡;《卿本書生:作為官宦、戰俘、藏書傢的龐鏡塘的人生斷章》講述瞭曾任國民黨山東黨部主委的龐鏡塘被俘的經過和後來其藏書的流傳。
評分北島讀罷其文,稱他為“證人”。高爾泰一生,苦難如是,而其文深刻,有大美。
評分 評分《溫故》“記憶”專欄,《二大爺》講述瞭作者自己的傢族故事,貫穿瞭晚清衰亡、軍閥混戰、民國動蕩和新中國建立,前後將近百年;《母同學》(外一篇)生動記錄瞭作者和自己初中同學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三十多年間交往的點滴迴憶;
評分瞭解一點文史知識是有必要的
評分書的質量不錯發貨速度也很快。
溫故(二十九)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