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邓华熙日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邓华熙日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邓华熙 著,马莎 整理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051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4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2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邓华熙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邓华熙浮沉晚清政坛半个世纪中对于时局变迁的观察与实录,对于晚清政治史、经济史、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珍贵史料。

作者简介

  邓华熙(1826-1916),字小赤,又作小石,卒谥“和简”。清光绪时顺德龙山乡人,曾任云南按察使。后历任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抚、山西巡抚、贵州巡抚等。本次将其日记整理成册,日记详细记载了其从正式入仕到临终前浮沉宦海半个多世纪亲身经历之种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邓华熙日记》记载了邓华熙浮沉晚清政坛半个世纪中对于时局变迁的观察与实录,对于晚清政治史、经济史、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珍贵史料。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卷一
咸丰七年丁巳(1857)日识
咸丰八年戊午(1858)日识
咸丰九年己未(1859)日识
咸丰十年庚申年(1860)日识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日识
同治元年壬戌(1862)日记
同治二年癸亥(1863)日识
同治三年甲子(1864)正月上元起日识
同治四年乙丑(1865)日识
同治五年丙寅岁(1866)日记
同治六年丁卯(1867)日识
同治七年戊辰(1868)日记
同治八年己巳(1869)日记
同治九年庚午(1870)日记
同治十年辛未(1871)日记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日记

卷二
同治十二年(1873)岁次癸酉日记
同治十三年甲戌岁(1874)日记
光绪元年乙亥(1875)日记

卷三
光绪元年乙亥(1875)日记
光绪二年丙子(1876)日记
光绪三年丁丑(1877)日记
光绪四年戊寅(1878)日记
光绪五年己卯岁(1879)日记

卷四
光绪六年庚辰(1880)日识
光绪七年辛巳(1881)日记
光绪八年壬午(1882)日记
光绪九年癸未(1883)云南府任内日记
光绪十年甲申(1884)日记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日记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日记

卷七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日记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日记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日记

卷八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日记

卷九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日记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日记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日记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岁(1903)
光绪三十年甲辰岁(1904)
光绪三十一年己巳(1905)日记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日记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日[记]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卷十
宣统元年己酉(1909)日记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壬子年旧历日记宣统四年(1912)
宣统五年(1913)旧历癸丑年日记,即民国二年二月
民国三年,即宣统六年甲寅年(1914)旧历元旦
乙卯年(1915)日记
丙辰年(1916)日记

精彩书摘

  廿四日(12月2日),戌刻在惠来行,晚饭后登舟。此船户刘洪衡。天官赐一度马门船,到南昌,船价廿六两。在南安先交廿一两,余五两后交。神福二次,每次水手每名一百文。谢行四元,二两八。天气晴和。
  廿五日(12月3日),巳刻开船,东北风,晴暖。酉刻泊二塘新田上。是日约行七十余里。离南安十里,龙母庙前有厘卡。
  廿六日(12月4日),卯刻行船,东北微风,晴暖。酉刻泊新城塘水口塔下。是日约行八十里。申刻,至新城墟买菜。
  廿七日(12月5日),卯刻行船,东北微风,晴暖。午过南康县有厘卡买菜。酉刻,泊洋江口。是日约行百里。
  廿八日(12月6日),卯刻行船,东北风,暖极。戌刻,泊黄金铺高楼,离赣州五里。是日约行一百里。戌刻,北风渐大渐寒。
  廿九日(12月7日),巳刻抵赣州。申刻,晤许星台观察于道署。晚泊关上。
  三十日(12月8日),仍泊赣州。申刻,许星台观察请晚饭,同席者有李翥云明府南海,戊辰应鸿、黄朴斋明府德溥连州人,卸署安远县,均同乡。亥刻,散席回舟。
  十一月
  初一日(12月9日),往拜黄朴斋、邱小芃、邓三峰蛲增,库使。晚到观察署便饭,亥刻回舟翥云未晤。东北风,微雨。朴斋、小芃送点心。仍泊赣关上。
  初二日(12月10日),午刻,许星台观察送程仪,又交信与吉安守特罕卿、庐陵令马晓邨、湖口镇丁燕山、苏松道沈仲复各为照拂。午后,东北风,行船。酉刻至储潭泊。此地有关卡,许十一在此稽查,即差帖问候。是日行二十里。早间黄朴斋、邱小芃俱拜会,朴斋赠茶叶二包安远九龙山茶。
  懒云有信交郑耀东广西知府,问太古洋行便知,问其昌行亦可。又有勤安交伊发润荣信,又有吴肇基书记交太古轮船新栈转交吴菊初信。
  初三日(12月11日),卯刻行船,自水口塘入滩。早东北风,晚回南风,大雾。晚泊良富口,有盐、厘两卡。是日约行一百里。
  初四日(12月12日),卯刻行船。晴暖。申刻泊万安县。行一百五里。此已出十八滩。四更雨,天明晴霁。
  初五日(12月13日),卯刻行船。午后南风,暖甚。晚泊泰和县。是日行九十里。
  初六日(12月14日),卯刻行船,晴暖。酉刻}白吉安府。是日行九十里。
  初七(12月15日),仍泊吉安。午刻,访太守特罕卿于署,又晤庐陵令马。俱来回拜马令送程仪。特克申布,号罕卿,现官吉安府转运使。马芸田,号晓邨,现官庐陵县。丁义方,号燕山,记名提督,现官湖口镇总兵、壮勇巴图鲁。沈炳垣,号仲复,现官苏松太道。
  初八日(12月16日),仍泊吉安,未行。
  初九日(12月17日),午刻开船,东北风颇劲。酉刻泊三曲滩。日行四十五里。
  老虎矶补作曲江道中
  怪石形如虎,山巅作势来。难将威武屈,独惜困蒿莱。
  初十日(12月18日),卯刻行船,戌刻泊仁和埠。日行一百里。
  十一日(12月19日),卯刻行船,晚泊沙河市。是日行七十余里。半夜大风暴作。
  忆客岁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12月20日)夜泊勒楼乡对洲
  去年此日住扁舟,冷雨凄风泊勒楼。却忆联床谈彻晓,客岁此日,与心田、芙溪弟夜泊勒楼。于今分袂别深秋。九月,心田来省送行。大庾蹑履探芳信,至庾岭寻梅,未放。赣水停桡访旧游。至赣州访许星台观察。屈指京华春便到,欣看桃杏满枝头。
  十二日(12月20日),卯刻行船,早犹大风,未刻,风微。至樟树镇少泊,再行三十里,泊扬子洲。日行七十里。
  十三日(12月21日),卯刻行船。大雾,对面不见,巳刻晴霁。晚泊市汊河。日行九十里。
  十四日(12月22日),冬至,东北风劲。巳刻始行船,风稍减。戌刻至南昌泊。是日行六十里。
  十五日(12月23日),雇船未得,仍泊。申刻,雨,大风。
  十六(12月24日),大风雨,颇寒,仍泊。
  十七日(12月25日),晴寒,雇船未得,仍泊。
  十八日(12月26日),仍泊。午刻,雇得湖北瓦杪船一支,至九江交卸。船价钱十九千文,先交定钱一千,船户王邵富。立票徐锦堂、行帮保叶洪盛。在风团公所立票,言明十九日过载,神福一次。是夜大风雨。
  十九日(12月27日),申刻,瓦杪子船过载。晨早晴暖,酉刻风息。
  ……

前言/序言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总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  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  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  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  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人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人“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邓华熙日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邓华熙日记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邓华熙日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邓华熙日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本来就认为徐勤“性疏而直,于兵事非宜,于驾驭尤非其长”,只因王觉任母病归省,梁启超又极力举荐,不得已让他暂时承乏。徐被逼过甚,要求辞职。到六七月间,康有为“虑其疏,已电镜强出任事,而使他往美。经十余督责,而勉以粤东时时欲举,故恋而迟迟不奉命”。

评分

评分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

评分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

评分

书很不错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性价比很高 书是正版的,之前有过担心滴。内容还行吧,尽管我没觉得有多充实。冲着是名人写的,书的质量还行就不挑剔了。卖家发货挺快的,第二天就收到了。书还是不错的,精装外壳,发货速度真心的快,评价晚了,书不错,应该再早点看的。推荐看,只是粗浅认识了一下,已经感觉到自己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好书,受益匪浅,如果不好好研究一下此书,绝对是人生一大遗憾。这天女友打电话问我借本书,说她写作需要参考,我说我家没有,但我可以帮你找。我一边接电话一边就上网搜索,很快找到,立马告诉她网上京东有。她说我不会在网上买书啊。我嘲笑她一番,然后表示帮她买。很快就写好订单写好她的地址发出去了。果然第二天,书就送到她那儿了。她很高兴,我很得意。过了些日子,我自己又上网购书,但下订单后,左等右等不来。以前从来不超过一星期的。我正奇怪呢,刘静打电话来笑嘻嘻地说,哎,也不知道是谁,心眼儿那么好,又帮我订了好几本书,全是我想要的,太好了。我一听,连忙问她是哪几本?她一一说出书名,晕,那是我买的书啊。原来我下订单的时候,忘了把地址改过来,送到她那儿去了。这下可把她乐死了,把我先前对她的嘲笑全还给我了。不过京东送货确实很快。我和女友都很满意。好了,废话不说。|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坐得冷板凳,耐得清寂夜,是为学之根本;独处不寂寞,游走自在乐,是为人之良质。潜心学问,风姿初显。喜爱独处,以窥视内心,反观自我;砥砺思想,磨砺意志。学与诗,文与思;青春之神思飞扬与学问之静寂孤独本是一种应该的、美好的平衡。在中国传统文人那里,诗人性情,学者本分,一脉相承久矣。现在讲究“术业有专攻”,分界逐渐明确,诗与学渐离渐远。此脉悬若一线,惜乎。我青年游历治学,晚年回首成书,记忆清新如初,景物历历如昨。挥发诗人情怀,摹写学者本分,意足矣,足已矣。现在,京东域名正式更换为。其中的“JD”是京东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从此,您不用再特意记忆京东的域名,也无需先搜索再点击,只要在浏览器输入,即可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实现轻松购物。名为“”的京东吉祥物我很喜欢,承载着京东对我们的承诺和努力。狗以对主人忠诚而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爱京东了。|给大家介绍本好书《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自序: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地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人。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还有一分从容。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或者多年后功成名就那一天,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

评分

很有历史价值哇

评分

每次在京东买东西,都很生气,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再也不会在京东购物了。

评分

先秦书法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邓华熙日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