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辈子的经验,几代人的心血,不一样的经验,不一般的疗效。
内容简介
《名老中医张显臣60年中药应用经验》临床应用很突出,附方一栏的多数方子是作者多年来的临床用药心得,且所选药物都是简便廉验而又易得之品。
《名老中医张显臣60年中药应用经验》重每味药所讲的内容,既简明扼要,又好懂易记,在临床应用时是一本很好的本草提要书。
作者简介
张显臣,老中医年已八十。一生攻医,刻苦好学,在中医中药上有较深的造诣,在国内首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治疗颈肩腰痛、三叉神经痛和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病症,入针即效,出针即愈,治愈的患者遍布十多个国家。其医术与医德深得患者推崇,《人民日报》《中国医药报》《中国经营报》《羊城晚报》《安徽日报》等一百多家媒体对其做过专题报道,并于1990年载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出版专著两部,在海内外多次出版发行。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紫苏
香薷
藁本
羌活
白芷
细辛
辛夷
苍耳子
生姜
葱白
(二)辛凉解表药
薄荷
柴胡
葛根
蝉蜕
菊花
桑叶
牛蒡子
蔓荆子
浮萍
淡豆豉
升麻
青蒿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栀子
淡竹叶
竹茹
芦根
夏枯草
决明子
青葙子
密蒙花
蕤仁
(二)清热凉血药
犀角
牛黄
生地
玄参
丹皮
地骨皮
赤芍
紫草
白薇
银柴胡
丝瓜
人中自
人中黄
童便
(三)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胡黄连
龙胆草
苦参
秦皮
椿根白皮
(四)清热解毒药
银花
……
三、泻下药
四、芳香化浊药
五、利水渗湿药
六、祛风湿药
七、温里药
八、芳香开窍药
九、安神药
十、平肝息风药
十一、涌吐药
十二、理气药
十三、理血药
十四、补益药
十五、消导药
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药
十七、收涩药
十八、驱虫药
十九、其他药
附编
精彩书摘
七、温里药
附子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味辛、甘,性大热,有毒。《本草正义》谓:“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汩没真阳,地加于天,仓猝暴症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能为功。”本品功能回阳补火,散寒除湿。主治一切沉寒痼冷(寒邪久伏在身体的某一部位,经久不愈的寒性病症),痰厥气逆,呕哕,噎膈,脾泄冷痢,风寒湿痹,踒躄拘挛,癓瘕坚块,霍乱转筋,阴盛格阳,心腹冷痛,痈疽溃破久不敛口,阴毒不散,寒疝腹痛,脚气水肿,小儿慢风,大汗亡阳等症。本品有毒,甘草、干姜、黑豆可解其毒。
用量用法3-10克。内服,煎汤。生用性烈毒剧,需煎沸60分钟以上,以减其毒;制则力缓,毒微。外用,研末凋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灸之。
炮制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待盐分漂净后,每100千克附子用甘草10千克,黑豆20千克,人锅同煮,至口尝少有麻辣感时取出,去甘草、黑豆,刮皮,切为两瓣,再人锅加水煮2小时,取出,晾半干,切片,晒干。炮附片,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日,去皮脐,再用水浸泡至稍有麻辣感时取出,再用姜汤泡1-3天,人笼蒸熟,晒至七成干,用武火急炒至微鼓裂,取出放凉。
禁忌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及孕妇忌服。
备考
本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有强心作用,用以治疗心力衰竭有一定效果。
附方
1.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口不渴,脉沉细。或吐利腹痛,四肢厥冷: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温服。(生附子应先人煎,煮60分钟以上,以减其毒。(《伤寒论》四逆汤)
2.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份,为末。每服3克,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三因方》)
歌诀
附子纯阳补命火 十二经通功效多
沉寒痼冷痰气厥 呕哕噎膈泻痢却
三痹拘挛瘕瘕块 霍乱转筋起沉疴
阴性格阳心腹痛 痈疽不敛寒疝歌
脚气水肿儿慢惊 大汗亡阳可固脱
川 乌
川乌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根块。味辛,性大热,有大毒。人心、肝、脾经。功能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急,半身不遂,历节风痛,心腹冷痛,寒疝腹痛,阴疽肿毒,小儿慢惊风,头风头痛,口眼歪斜,冷泻冷痢。乌头与附子功用大致相同,但亦有异。温补命门,回阳救脱,附子为好。通痹祛风,拘急麻木,乌头为优。
用量用法3~10克。内服,煎汤,宜先煎、久煎,可减低毒性。外用,研末调敷或醋磨汁涂之。
炮制
制川乌,取净川乌用清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至口尝仅有麻辣感时取出,每100千克用生甘草10千克,黑豆20千克人锅同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切片,晒干。
禁忌
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不宜与半夏、栝楼、白及、白蔹、贝母同用。
……
前言/序言
笔者习医临证近60年,深感为医之要,首先是要洞悉所用药物之性味良能,才能在辨证立方时达到胸有定见,得以方证相宜,收效显著。明皇甫谓:“医之为道,莫于识药性。药性明,斯能处方用药以应病。如尺度权衡以应物,而毫末不爽焉。”此乃先贤之至理明言,可不贵哉!
纵观医圣张仲景临证用药立方,少则一两味,多在四七味之间,却能药到病除。非对所用药物的性能达到了如指掌,焉能有如斯之效?而观现在之诸多同道,每方药物竟然多达20多味甚至30几味,但疗效甚微,甚至毫无疗效。究其原因是根本不了解所用药物之性能,临证用药,如猎人捕兔,四面设网,实乃愚笨之举,害事非浅!
历数十年之体验,特将470余味常用中药作一“既简而要”的编写;每味药均列: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用法,加工炮制,禁忌,备考,附方等项,后列歌诀,将药物的主治功能全括在歌词之内,便于阅渎记忆。业医者可根据自己的临床专长选取200味左右,进行细心品验,了然于心,自会有得、有悟,达到临床用药得心应手,药证相宜,疗效卓著之佳境!
笔者年届八旬,虽临床几十年,对部分中药之性味功能有所了解,但在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这个汗洋之中,仍是沧海一粟,书中不妥之处定所难免,敬希读者予以指正是幸。
张显臣
《杏林医影:张显臣60载中医药瑰宝》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张显臣老中医60年中药应用经验的全部细节,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且深入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一位医者不平凡的杏林之路,窥探他数十年如一日对中医药的深厚情怀与精湛技艺。它是一次对中医智慧的致敬,一次对生命关怀的凝视,一次对传统医学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部生命史诗,一部医者传奇 《杏林医影:张显臣60载中医药瑰宝》聚焦于张显臣老中医的人生历程,通过讲述他从业60余载的行医故事,展现一位当代名老中医如何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医药事业。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经验汇编,而是一部承载着岁月沉淀、医道薪传的生命史诗。书中所描绘的,是中医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坚守,是医者仁心在实践中的熠熠生辉。我们将跟随张老中医的脚步,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他与每一味中药的对话,与每一位病患的连接。 智慧的传承,经验的淬炼 本书将以别样的方式,呈现张显臣老中医在中医药领域所积累的宝贵智慧。它不是对具体方剂、用药技巧的简单罗列,而是侧重于提炼和升华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诊疗思路、辨证施治的精髓,以及对药物药性的深刻理解。通过生动的事例、感人的医案,读者将有机会触碰到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以人为本,整体观照”的中医哲学思想。每一则故事,都凝聚着张老中医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是他在无数个日夜与病魔斗争中,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的医学瑰宝。 人文的关怀,医者的温度 在中医药浩瀚的星空中,张显臣老中医的名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本书将重点展现他对患者的深切关怀和仁爱之心。中医药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张老中医如何用他的医术和医德,温暖着无数患者的心灵?他如何看待疾病与生命的关系?他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医疗环境中,始终保持对中医的初心与信仰?这些关于人文关怀的篇章,将为读者呈现一位真正有温度的医者形象,让人们在中医药的智慧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未来的展望 《杏林医影:张显臣60载中医药瑰宝》并非故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展现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潜力。我们将探讨张老中医如何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灵活运用中医药,解决各种复杂的临床问题。书中所折射出的,是中医药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壮大的生命力。它也激励着后来的医者,如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未来贡献力量。 一本值得珍藏的医学人文读物 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从业者以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医药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智慧、关于生命关怀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杏林医影:张显臣60载中医药瑰宝》,您将收获的,是对中医药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医者精神的感悟,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全新认知。这不仅仅是60年的中药应用经验的缩影,更是中医智慧在个体身上的生动体现,是一份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医学人文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