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旅游新业态经典译丛:文化遗产与旅游》主要讨论与文化遗产旅游有关的问题,既包括学术和理论问题,也包括案例。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基本概念、遗产旅游产品和体验的需求和供给、关于遗产空间视角的问题、遗产旅游的真实性、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多维度和复杂政治问题,以及遗产旅游的市场营销、遗产旅游的资金获取和游客管理,还有各种不同的遗产类型及其旅游发展问题,包括博物馆旅游、考古遗址旅游、工业遗产旅游、农业遗产旅游、宗教遗产旅游、寻根旅游、土著旅游、黑色旅游等。另外,《旅游新业态经典译丛:文化遗产与旅游》还提供了世界各地有关遗产旅游的众多案例来对相关理论进行阐释。
作者简介
蒂莫西(Dallen J.Timothy),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级科学家、社区资源利用与发展教授、旅游发展与管理项目主任、英国桑德兰大学遗产旅游方向客座教授以及印第安纳大学地理系客座教授。他是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期刊的主编,同时也是12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主要研究兴趣为文化遗产、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化进程以及跨国家旅游、政治边界和边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与旅游影响、宗教一冲突和安全、移民与全球化人口流动以及边缘区域动态等。
孙业红,博士,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文化与遗产旅游研究所所长、《旅游学刊》副主编兼编辑部副主任。博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博士后期间曾于比利时鲁汶大学访学。主要研究兴趣为遗产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旅游、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曾参与多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研究和申报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组的客座研究人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文化遗产与旅游
上篇
第2章 文化消费:遗产需求与体验
第3章 遗产供给:吸引物和服务
第4章 空间视角和遗产资源
第5章 寻求真实:遗产、旅游和难以捉摸的真实性
第6章 旅游与遗产政治
第7章 遗产保护的需要:旅游影响
第8章 保护性立法与保护组织
第9章 为今天保护过去:遗产保护与旅游
第10章 讲故事:为游客解说过去
第11章 规划原则和文化遗产目的地
第12章 为今天营销过去
第13章 资金获取与游客管理
下篇
第14章 博物馆:过去的保存者
第15章 考古遗址和古代遗迹
第16章 精英景观和日常景观
第17章 工业遗产
第18章 宗教圣地与朝圣
第19章 散居、寻根和个人遗产旅游
第20章 本土文化
第21章 黑色旅游:暴行和人类灾难
第22章 结语:遗产的未来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人们最常提到的遗产政治方面的内容就是遗产的争议性,这些争议包括对遗产含义或继承内容的不同看法,包括什么可以被看作遗产以及遗产到底应该属于谁的争论。遗产的不和谐是指对过去历史的不同看法,包括对什么是“真正的”、“真实的”、“精确的”历史和遗产的争论。许多观察家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想要了解真实的、客观的历史是不可能的”。因为关于过去的每一种观点都受制于解说,这显然会影响历史的呈现方式。
对过去的不同看法常会引起国内和国际战争,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越早,所引发的冲突就可能越激烈,同时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其他人”的观点就会从历史中被抹去。同样,政治运动的输赢是基于对历史的解说和呈现给公众的具体方式。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由于立场或生活的区域不同,子孙后代通过学校官方课程所学到的内容会截然相反和对立。关于历史唯一的一致就是其不一致,结果依赖于是谁在讲故事,谁掌握权力来影响过去,或者谁来编制课程,这就决定了讲什么故事或者是讲哪个版本的故事。因此,历史遗址不只有一个故事,而是有很多个故事,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这些故事会随着新的党派上台而改变。这就导致了对历史的偏见,以及某些遗产无法被继承下来,尤其是反对派出于自尊而刻意掩藏的历史更容易被忽视。
遗产争议会有各种形式,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遗产不和谐的第一种形式,即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就是几个群体都对同一历史事件和同一遗产地做出声明,但是他们对他们共有的这段历史的理解完全不同。每个群体都声称自己代表的是发生在具有历史重要意义区域的“真实、客观”的历史。为了实施自己的声明,其他群体的观点就会从历史中被删除,或者真实的版本就会消失。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从各个方面来讲,耶路撒冷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争议的地方之一。同时它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圣城,导致三派冲突不断,并常有流血事件发生。耶路撒冷和整个圣地还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解失败的矛盾核心。对于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国家绝对的、永恒的首都,主权问题双方都不可能退让,因此拒绝对耶路撒冷实行共同主权。对于穆斯林来说,耶路撒冷是他们的先知亚伯拉罕的故乡,是阿拉伯国家的起源。对于犹太教(或者基督教)来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因为它被许诺给了以色列人——他们同样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蒂莫西和埃蒙特引用了一些耶路撒冷特殊的案例来阐明在小范围内当多个族群共同分享同一遗产地时这种地方争论的本质。其中有一个案例特别值得关注。耶路撒冷是巴以冲突的核心,但圣殿山(谢里夫——阿拉伯神圣的避难所)则是核心的核心。这块巨石承载了几千年的争论。对于犹太人来说,这座山是所罗门圣殿的所在地,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经》里屡次被提及。西方之墙,与西边的山毗邻,是所罗门圣殿最后的遗迹。山和墙共同形成了全世界犹太人最神圣的地方。对于穆斯林来说,圣殿山是亚伯拉罕牺牲他儿子——以实玛利(犹太教一基督教传统的艾萨克),后来被上帝派来的天使阻止了的地方。同样他还是先知穆罕默德骑马升天并且遇到真主阿拉的地方。这些故事都让谢里夫、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圆顶清真寺成为穆斯林世界的第三大圣地。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来说,这座山象征着对两国领土重叠处的神圣权力以及政权的合法性。
第一种形式的另一个著名案例就是英国备受高度关注和争议的历史遗迹——巨石阵。巨石阵对几个群体都有着重大价值和深远的意义,但这几个群体之间都不太和谐。问题之一就是该遗迹和附近地区的所有权和管辖权不统一。新石器时代的纪念碑归英国遗产部门所有,但它周围的大部分土地则属国家信托基金和国防部。很多科学社团则宣称巨石阵是他们研究英国南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实验室。德鲁伊教和新时代的唯心论者认为巨石阵是属于他们的神圣个人遗产,可见巨石阵被其精神崇拜者和各个公共管理机构激烈争夺。多年来关于巨石阵的使用、解说、管理和保护的分歧,在英国遗产部门、国家信托基金、考古学家和德鲁伊教中一直存在。
……
穿越时空的低语:文化遗产的召唤与旅游的未来 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历史的脉络如同交错的河流,蜿蜒流淌,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文明瑰宝。它们或沉睡于幽深的山谷,或矗立于繁华的都市,静静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人类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渴望探索、感悟的旅人,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旅游,作为连接现在与过去、人与文明的桥梁,也在不断演变,以更加深刻、多元的方式,与文化遗产交织融合,共同描绘着未来的图景。 一、 文化遗产:历史的回响,文明的基因 文化遗产,并非仅仅是博物馆里陈列的器物,或是历史书页间泛黄的文字。它是凝固在建筑上的雕刻,是流传在歌谣里的故事,是镌刻在习俗中的智慧,是弥漫在地域风情里的灵魂。它是一种活态的传承,一种精神的脉络,是定义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的基石。 从宏伟壮丽的古代遗址,如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到宁静致远的古典园林,如中国的苏州园林、英国的巴斯温泉;从蕴含神秘传说的古老村落,如意大利的阿西西、秘鲁的马丘比丘,到承载着民族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日本的歌舞伎、中国的京剧;从记录人类科学探索的古迹,如希腊的雅典卫城、墨西哥的奇琴伊察,到见证工业革命的遗址,如英国的铁桥谷、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每一处文化遗产,都仿佛一座无声的博物馆,储存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密码,闪耀着智慧与创造的光辉。 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它的独特性、稀缺性以及代表性。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正如一颗种子孕育着一棵参天大树,文化遗产蕴含着无穷的潜力,可以激发创新,可以启迪思维,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 旅游的转型:从观光到体验,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感悟 旅游,作为人类探索世界、丰富人生的重要方式,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曾几何时,旅游可能更多地停留在“看一看、走一走”的观光层面。人们匆匆抵达目的地,打卡标志性景点,拍照留念,然后离开。这种模式虽然满足了基本的地理探索需求,但往往难以触及目的地深层的文化肌理和精神内涵。 然而,当今的旅游,特别是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旅游,正朝着更加深刻、沉浸式的体验方向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而是渴望成为参与者,去感受、去理解、去融入。这种转变,体现在旅游业的多个层面: 从“看”到“学”: 游客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学习来了解文化遗产。例如,参加手工艺制作课程,学习当地的烹饪技巧,或是参与历史讲座和工作坊。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增加了旅游的知识性,更让游客对所接触的文化产生更深的共鸣。 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挖掘”: 传统的批量式旅游模式正在被个性化、定制化的小众旅游所取代。游客更愿意花时间去探索那些鲜为人知的小镇,去聆听当地人的故事,去体验真实的日常生活。这种深度挖掘,能够发现文化遗产更细致、更生动的一面。 从“形式”到“内容”: 旅游体验不再仅仅追求视觉上的冲击,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连接和精神的收获。游客希望通过旅游,能够反思自身,获得启迪,甚至是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成长。文化遗产的深邃内涵,恰恰能够满足这种精神需求。 科技赋能的“新体验”: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游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在遗址现场,通过AR技术可以“复原”消失的建筑,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真实场景之中。数字导览、互动装置等,也让文化遗产的解读更加生动有趣。 三、 文化遗产旅游的“新业态”:创新与融合的时代浪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新业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它不再是孤立的景点参观,而是将文化遗产与多种旅游形式巧妙融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沉浸式文化体验: 这类旅游产品强调让游客“生活在历史中”。例如,在古村落里住宿,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参与民俗活动,品尝传统美食。一些主题旅游,如“古道徒步”、“丝绸之路探险”等,也通过特定的路线和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沿途的文化遗迹。 创意与艺术的碰撞: 将当代艺术、设计、音乐等创意元素融入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体验中。例如,在历史建筑中举办艺术展览,利用传统戏曲元素创作现代戏剧,或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时尚设计。这种融合,既为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创意产业提供了灵感来源。 研学旅行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选择将文化遗产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让青少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播撒。 数字化的文化解读: 利用数字技术,将分散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整合,构建全方位的文化数据库和虚拟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前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甚至进行虚拟漫游。这种数字化解读,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文化遗产触手可及。 可持续旅游的理念: 强调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注重社区参与,确保旅游收益能够惠及当地居民,并促进对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文化遗产旅游得以长久繁荣的关键。 四、 挑战与机遇: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 文化遗产旅游的蓬勃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机遇: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文化遗产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有力支撑: 通过旅游,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喜爱文化遗产,从而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 提升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 独特的文化遗产是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名片,能够提升其国际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遗产旅游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挑战: 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 追求经济效益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甚至出现千篇一律的“伪文化”产品,损害其原真性。 游客承载力的限制: 部分热门文化遗产景点面临着游客数量过多的问题,对遗产本身造成物理破坏,也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质量。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如何在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专业人才的缺乏: 缺乏既懂文化遗产又懂旅游开发的复合型人才,是制约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 信息传播与解读的准确性: 如何以准确、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游客解读文化遗产,避免误读和片面理解,同样至关重要。 五、 展望未来:让历史的低语,奏响时代的乐章 文化遗产旅游的未来,在于不断地创新与融合,在于坚守保护的初心,在于以人为本的体验。它将不再是简单的景点打卡,而是成为一场场深刻的心灵之旅。 想象一下,在古老的城墙下,你聆听着导游讲述的千年故事;在古老的市集里,你亲手制作着传承百年的手工艺品;在古老的土地上,你品尝着充满地域风情的美食;在古老的星空下,你感受着古人同样的仰望。这一切,都将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鲜活的存在,与我们产生深刻的连接。 未来的文化遗产旅游,将更加注重科技的应用,但科技并非目的,而是服务于体验。它将更加强调与当地社区的互动,让游客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它将更加崇尚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份旅游收入都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养分。 当历史的低语,遇上时代的乐章,我们相信,文化遗产将以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而旅游,也将因此变得更加深刻、有意义,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美好桥梁。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与文明对话的旅程,一次对人类智慧的致敬,一次对自身根脉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