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微电影创作技巧》旨在通过理论的集成,帮助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了解微电影创作的主要知识,克服专业理论基础薄弱造成的理论盲区;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分析与讲解快速掌握微电影创作的实战技巧,弥补“纸上谈兵”的不足,切实提高创作能力,是一本具有针对性、贴近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作者简介
国玉霞,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新闻学数字媒体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和影视艺术。多年来一直从事影视创作实践和影视类课程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一线实验教学经验。
从2006年以来,作为编导曾先后为辽宁省教育厅等制作大型专题片20佘部,部分专题片分别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等采用和播出。2007年,指导学生创作的短片《一个人的舞台》、《心若有弦》分别在第三届科讯杯全国师范生DV影视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指导学生创作的广告作品分别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作品大赛优秀奖,辽宁省二、三等奖。2012年,指导学生创作的微电影《舞·动》荣获辽宁省首届计算机竞赛一等奖。
在致力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她将微电影的创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从兴趣培养出发,以创作激发创意思维和训练技能,总结了一些独特的实践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微电影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的特点
微电影的特性
微电影的创作类别
微电影的功能及意义
微剧情类
微纪录类
微实验类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微电影剧本创作
微电影剧本的创作灵感
微电影选题技巧和原则
思考与练习
情节设计相关概念
情节类型及其设计技巧
情节叙事设计技巧
思考与练习
人物设计相关概念
人物角色类型及其功能
构思与创造人物
人物关系模式设计
人物关系图设计
运用细节塑造人物
思考与练习
冲突
冲突的类别
冲突设计原理
微剧本:中突设计技巧
思考与练习
场景
场景的分类及其特点
微剧本场景设计技巧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微电影导演技巧
剧本认知与定夺
演员选定与塑造
场景选定与设计
艺术构思与导演阐述
思考与练习
时间分类
微电影时间设计类型与技巧
思考与练习
空间设计类型及其特点
微电影空间设计技巧
思考与练习
场面调度基本类型
微电影场面调度技巧
……
第四章 微电影摄影技巧
第五章 微电影剪辑技巧
第六章 微电影合成技巧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 类型人物
恐怖片的主要人物可以是内心具有幽暗意识的人,也可以是精神变态者、压抑小人物、都市边缘人或者遭遇特殊变故而导致行为失常的无辜者。
2 类型环境
恐怖片的外在类型环境多为阴郁恐怖的空间,少有人烟的荒郊野岭,阴森怪异的居室,超现实的灵异空间;內在环境则不确定,往往是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矛盾冲撞的文化场,例如自然主义、神怪主义与科学主义,文化与反文化等相互矛盾与对立的文化社区。
3 类型冲突
恐怖片的类型冲突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是由于人自身与自然的矛盾引发超自然事物的报复而产生的恐怖:其二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中突而遭受灾难性的袭击:其三是由于自乌内心的恐怖而导致的精神或行为失常所经历的恐怖。最终的解决方式或者以解脱式实现乐观的结尾,或者以灾难式实现悲剧的结尾,或者以开放式实现空白的结尾。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都需要使观看者恐怖与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
4 叙事结构与内容
恐怖片往往通过恐怖气氛和幽暗意识的进行视觉化的建置或叙述故事,其实质是来自于主人公內心某种隐秘的、恐惧的、扭曲的情绪或意识的外化;在冲突上往往通过悬念、震惊与尖叫等形式激化人物之间的矛盾与;中突,最终通过威胁或恐怖力量的消除,实现对焦虑、压抑的释放和缓解,使情感得以平衡,内心得以净化。
恐怖气氛与幽暗意识的视觉化
恐怖气氛的营造是恐怖片最为关键的表现元素,其核心是将恐怖气氛视觉化。微电影创作中,恐怖气氛的视觉化可以通过环境的选择、灯光的设计、人物的塑造、音乐音响的运用实现并发挥作用。在环境选择上,大部分恐怖片的故事通常发生在都市黑暗的居室、乡村僻靜的荒郊或古屋、充满险恶的古怪环境、灵异的虚拟空间等;影调比较灰暗,主人公的表演区通常被大面积的黑暗或阴影包围,形成一种黑暗、压抑和紧张感;恐怖片的人物多半是孤独迷失者、精神变态者、杀人恶魔、压抑小人物、都市边缘人和无辜受宫者等,他们的形象具有两种极端变化,其一是正常状态下与常人无异,但是遭受惊吓或者作恶行凶之时就会露出恐怖或狰狞面目,强烈的反差唤起观众心理的恐慌和恐怖情绪,如《第六个》、《不安的种子》、《百年婚纱店》等;另一种是正常状态下显现病态或异常,并且通过离奇或怪异的行动引发观众好奇、惊悚和恐惧的心理,如《urobOr0S》、《谜门》、《生日快乐》等;恐怖片的音响效果是营造恐怖气氛的有效手段,通过具有逼真的、表现性的音乐、音响的运用,使观众形成联觉反应,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和情感冲撞。
恐怖不仅表现可十白、厌恶、厌倦和逃避等内心情绪,还往往深入挖掘和表现人类自負的幽暗意识或心理,表现人类潜意识对于未知世界、未知自我或非自然事物的恐怖与不安,人类在现实生活压力中的恐慌和怨恨。
……
前言/序言
为了满足微电影创作者以及影视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求,本书在吸收传统电影理论和创作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经典荧幕电影、优秀微电影和原创微电影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归纳、讲解和拓展,为广大影视教育工作者、微电影创作爱好者提供一本具有参考价值和学习价值的入门基础教材和创作指导教材。
本书主要以微电影创作理论为基础,以应用实践为主要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围绕微电影类型特点、微电影剧本创作、微电影导演技巧、微电影摄影技巧、微电影剪辑技巧、微电影合成技巧六大方面进行介绍,突出实战性和应用性,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旨在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专业性的讲解,使读者能够更快、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微电影创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战技巧。
本书旨在通过理论的集成,帮助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了解微电影创作的主要知识,克服专业理论基础薄弱造成的理论盲区;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分析与讲解快速掌握微电影创作的实战技巧,弥补“纸上谈兵”的不足,切实提高创作能力,是一本具有针对性、贴近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由国玉霞编写,第六章由白喆和郝强共同编写,高令老师对编写本书提供了一些帮助,在此特别表示感谢。另外,杨晶博、马一芳、于悦、刘丽为本书提供了分镜头稿本,马一芳、张楠、邹烨、张鸿泽、杨晶博、王梓霁、杨悦、李万升、姜婷、李梦娇等同学为本书提供原创视频案例和导演阐述,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配套光盘包括书中9个微电影视频,其他视频名目可以从下列网址。
目前学界对于“微问题”的创作与研究还没有的定论,因此本书的研究只是一个尝试。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也比较仓促,难免有一些纰漏和不足,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4年1月
电影叙事的力量:从概念到银幕的完整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微观的、特定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深入探讨电影艺术的核心——叙事。它是一本为所有渴望讲述引人入胜故事的创作者准备的全面指南,旨在系统性地梳理从最初的故事构思到最终影像呈现的全过程中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方法。 我们相信,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一个优秀的故事永远是电影的灵魂。《电影叙事的力量:从概念到银幕的完整指南》将带领读者穿越传统电影学、剧本结构理论以及当代叙事模式的迷宫,帮助创作者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叙事骨架。 第一部分:故事的源泉与核心构建 本部分着重于一切创作的起点:灵感的捕捉与主题的提炼。我们将探讨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历史事件中,乃至个人内心深处挖掘出具有普适性、能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故事内核。 主题的深度挖掘: 如何确定你的“为什么”?探讨“爱”、“背叛”、“救赎”等永恒主题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表达方式。本书详细分析了复杂主题的层次结构,教导读者如何避免肤浅的说教,转而通过行动和冲突来展现思想深度。 人物的塑造与弧光: 深入剖析角色设计不仅仅是外貌和背景,更在于其内在的需求(Need)与欲望(Want)之间的张力。我们提供了详尽的人物“生命线”构建模型,指导作者设计出拥有完整、可信的内在冲突和明确转变过程(角色弧光)的主人公和复杂配角。重点讨论了反派角色作为推动情节的关键力量的作用。 世界的构建(World Building): 无论故事发生在写实的现代都市,还是架空的奇幻领域,场景的设定都必须服务于叙事。本章教授读者如何通过环境细节、文化规则和物理定律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并使“环境”本身成为角色或冲突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结构学的精妙运用与解构 结构是故事的骨架,是确保信息有效传递和观众情绪被精准调动的蓝图。《电影叙事的力量》超越了简单的三幕式划分,提供了更具弹性和适用性的叙事框架。 经典三幕式的深度解析: 不仅介绍开端、中段、高潮,更细致分析了“激励事件(Inciting Incident)”、“第一幕转折点(Plot Point I)”、“中点(Midpoint)”的关键功能。我们提供大量案例,说明如何灵活处理这些转折点,以适应不同节奏和类型片的需求。 多线叙事与非线性结构: 探讨如何有效地编织多条故事线索,确保它们最终汇聚于一个令人满足的结局。针对非线性叙事,如闪回、闪前、打乱时间顺序的手法,本书提供了清晰的导航图,指导作者如何在不混淆观众的前提下,利用时间错位来增强悬念和戏剧性。 场景的构建与节奏控制: 每一个场景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本书教授如何通过“信息传递、人物发展、情节推进”这三个维度来评估每个场景的必要性。同时,详述了如何通过对场景长度、对话密度和动作张力的控制,来精确掌握影片的整体节奏感。 第三部分:剧本的语言与影像思维 叙事最终要通过剧本这种媒介来表达。本部分关注于将抽象的故事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拍摄的文本,并培养创作者的“影像思维”。 高效的场景描写: 学习如何用最精炼的文字描绘出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重点区分“应该看到的(What to see)”和“不应写出的(What not to write)”——即避免在剧本中过度描述情绪或内心独白,而是将其转化为可被镜头捕捉的动作和反应。 对话的艺术: 优秀的对话服务于角色和冲突,而非信息转述。我们将探究潜台词(Subtext)的重要性,教导读者如何让角色在“说的”和“想的”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创造出戏剧张力。 视听语言的初步对接: 虽然本书不深入技术层面,但它强调编剧必须具备基础的“镜头意识”。探讨如何通过场景描述,暗示镜头角度、景别选择和剪辑意图,从而确保剧本能为后续的导演工作提供清晰的视觉蓝图。 第四部分:从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打磨 剧本创作是一个不断重写的过程。本部分专注于创作后期至关重要的修改与完善工作。 有效反馈的获取与消化: 指导创作者如何构建一个可靠的测试观众网络,并区别对待建设性意见和不恰当的干预。学习如何从反馈中剥离出关于故事核心弱点的真相。 “自我编辑”的残酷性: 教授读者如何以局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作品,识别冗余情节、功能重复的角色,以及逻辑断裂之处。重点讲解如何进行“结构性重组”,而非仅仅是“润色台词”。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电影、电视剧、网剧创作感兴趣的初学者、独立电影人,以及希望系统性提升自身叙事功底的编剧学生和影视爱好者。它提供的是一种普适的、跨媒介的叙事思维框架,是通往卓越故事讲述的第一块坚实基石。阅读本书,你将学会的不是如何使用某个软件,而是如何更深刻地思考故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