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德国与中华民国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德国与中华民国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柯伟林 著,刘东 编,陈谦平,陈红民,武菁 等 译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44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87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德国与中华民国》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柯伟林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论述了1928—1938年中,德亲近关系建立后德国对中华民国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美国《亚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务》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书评认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德国与中华民国》是研究中德关系史的一本“难以跨越”的著作,是关于中国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项“极其出色”的成就。

作者简介

  柯伟林,198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现任哈佛大学盖辛葛尔历史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是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1984年出版本书,备受好评;此后又发表了数篇有影响的论文,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近代吏的主要学者之一。其论文《近代中国的连续与变化》,论述了民国的经济计划和人才对日后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以1949年作为界线:另一论文《中国的国际化》,展示了近代中国将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模式本土化的努力,指出了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不能仅仅“以中国为中心”。这些论述极具影响,使得“连续与变化”和“国际化”成为西方中青年学者研读中国近代史的新视角。

目录

鸣谢
绪论
第一章 1914年之前德国在中国
第二章 德中关系的重新起步
第三章 联系的建立1926—1931
第四章 国民党的工业战略1931—1933
第五章 新的关系1933—1936
第六章 朴素、法西斯主义和“新生活”
第七章 德国与中国的现代化1935—1937
第八章 尾声1938—1941
结语
缩略语
参考书目
新版译后记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新华书店都没有买,这段时期的历史鲜有提起。

评分

魏晋南北朝整个一个历史时期就是大分裂、大融合,这一段历史可谓是五彩缤纷,其中有个性鲜明的人物、离奇古怪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一些尚未理清的问题,而陈寅恪先生的讲稿正是我们理清这些问题的工具。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寅恪先生治学的严谨,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异、考证,例如西晋“八王之乱”前的关键政策即“罢州郡武备”提出的背景以及是否有人反对?当时的重臣山涛曾经坚持州郡武备,但是否在灭吴后继续坚持?等一些问题,先生通过《名士传》、《竹林七贤论》以及《晋书》等权威史料进行了考证,终于得出了令人心服的结论,从中我清楚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根源。如此考证亦在对包括著名的孙恩、卢循之乱背景“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在当时什么家族、什么人物的身上都有痕迹,以此推断他们为什么能够集结兵力、为什么能够影响深远等等。   可以认为这样细致的考证在本书中贯穿始终,当然这是细节的技术手段,而在对整个大时代的特征把握上,先生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其中的核心,什么曹魏被西晋替代?什么导致了南北朝长期的割据?什么导致了南朝更替中前三代与陈的主体力量不同?什么导致了北朝胡族的汉化?什么导致了华夏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些基本都是问题核心即寅恪先生所提到的社会阶级在起作用,总体上来看就是“士庶阶层”“汉士族、胡士族”两对矛盾的激化与缓和,当然有必要提及的是这里的阶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阶级分析方法,要知道无论是代表庶族的曹魏集团或是代表士族的司马氏集团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本质上二者并无区别。但不能因此否定寅恪先生发现问题本质、核心的事实,他利用的是社会学社会分层的理论、学说。   在此,我通过寅恪先生对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分析还得出了一个结论有必要提及一下。寅恪先生通过史料考证认为南朝文化、学术显然比北朝先进的多,北朝沿袭了并无很大发展的旧汉文化和他们本身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大家族的认同上显然比南朝要强烈,简单讲十分重视宗室群落而南朝则不同。因此我妄猜南朝政权更替或朝局混乱往往造成兄弟相残的灭门惨剧,宗室经过厮杀最终所剩往往寥寥无几,也与其文化中对大家族、宗师看的非常淡化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是决定性的联系了。   终了,大家做史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学术的严谨、什么是深邃的探究,想要深入了解这一时期问题的朋友选择这本书决然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整理稿件的万先生在前言中

评分

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

评分

  19世纪60年代,大英帝国在华拥有垄断的地位;20世纪的最初十年中,日本能够轻易地使中国找到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它提供了易于接触西方技术与思想的机会,日本短期内的进步,已经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一个强国;1928年-1938年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十年,这是德国影响中国的十年,中国为重整军备的德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战略原材料(特种金属钨),在军事和工业方面频繁交流;40年代,美国成为了自由中国的头号伙伴,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抗日战争;1950年代苏联在中国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其中的确包括一个具体的“苏联模式”的经济发展计划。中苏意识形态。

评分

  书翻阅着看,其中还看了电影《末代皇帝》,书中再次提到,对于1911年在清王朝崩溃的基础上,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国际激流的漩涡,是一种危险与希望同在的现实。中国人引入外国模式的一种方法是将其作为“主义”,即作为普遍适用的政治或哲学框架而引进的。立宪主义、共和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30年代某些国民党领袖的眼里,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动员和寻到民众的好方法(新生活运动)。

评分

很好,值得购买的一件商品,物美质量好,京东放心购物,推荐,一百多个赞

评分

这一时代的德国对中国贡献甚大,寻求盟友和援助不仅是弱国也是大国所需。

评分

  柯伟林,198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现任哈佛大学盖辛葛尔历史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是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1984年出版本书,备受好评;此后又发表了数篇有影响的论文,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近代吏的主要学者之一。其论文《近代中国的连续与变化》,论述了民国的经济计划和人才对日后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以1949年作为界线:另一论文《中国的国际化》,展示了近代中国将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模式本土化的努力,指出了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不能仅仅“以中国为中心”。这些论述极具影响,使得“连续与变化”和“国际化”成为西方中青年学者研读中国近代史的新视角。

评分

东西非常好!东西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