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

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爱枝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41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09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通过毛泽东与近百位文化名人的交往过程、交往情景的描述,反映了毛泽东在这一领域人际关系的全貌和特点。其中的文化名人包括:丁玲、于光远、巴金、卞之琳、孔另境、王朝闻、王实味、王芸生、艾青、艾思奇、包惠僧、乐天宇、田汉等。

内容简介

  《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再现毛泽东与近百位文化名人的交往过程、交往情景,反映毛泽东在这一领域人际关系的全貌和特点;在感受、领略毛泽东人格魅力的同时大概了解他所交往人物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从中还可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目录

丁玲
于光远
巴金
卞之琳
孔另境
王朝闻
王实味
王芸生
艾青
艾思奇
包惠僧
邓力群
邓拓
冯乃超
冯雪峰
冯友兰
冯至
乐天宇
田汉
田家英
朱光
安岗
成仿吾
关锋
华君武
老舍
刘白羽
刘大杰
吕厚民
任继愈
师哲
孙侠工
陈学昭
杜修贤
何其芳
李达
李六如
李希凡
芦荻
陆诒
沈尹默
吴伯箫
吴冷西
吴亮平
杨朔
张恨水
张西洛
范长江
范文澜
罗烽
茅盾
欧阳山
欧阳山尊
冼星海
郑振铎
周而复
周作人
草明
贺绿汀
侯宝林
胡风
胡乔木
胡绳
胡适
柯灵
柯仲平
姚雪垠
赵树理
高士其
郭沫若
郭小川
浦熙修
徐迟
徐懋庸
徐铸成
袁水拍
曹聚仁
曹禺
菡子
黄钢
梅白
戚本禹
萧军
萧乾
鲁迅
舒群
舒同
温济泽
曾克
臧克象
臧云远
翦伯赞

精彩书摘

  于光远,原名郁锺正,“于光远”是入党后起的名字。1915年生于上海。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1939年7月奔赴延安。
  于光远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39年12月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庆祝“一二·九”运动四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毛泽东是第一个发言的。他在发言中别出心裁地将“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做了比较,他说:五四运动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如果没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是不可想象的。有些人以为学生运动没有力量,但是事实怎样呢?广大学生群众的五四运动,推动了“六三”全国性的罢工、罢市、罢课的反帝和反卖国政府的斗争,从而发展成为全民族的运动。五四运动以后,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五卅运动,发动了北伐战争,形成了第一次大革命。那么,很明显,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至于“一二·九”运动,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推动了“七七”抗战,准备了“七七”抗战。毛泽东在讲演中还把“一二·九”运动和红军北上相提并论,指出:“一二·九”运动发生在红军北上抗日到达了陕北之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帮助了“一二·九”运动,同时,“一二·九”运动也帮助了红军,这两件事的结合,就帮助了全民抗战的发动,帮助了中华民族,增进了全民族的利益。毛泽东的这个观点,给了于光远耳目一新的感觉。
  1940年1月,于光远参加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当时,筹备小组想向毛泽东汇报这个会的筹备情况,请他参加成立大会,并做演讲,给大会做指示。毛泽东就通知屈伯传和于光远两个人到杨家岭他住的窑洞去。他们进入窑洞后,正在伏案写作的毛泽东立即起身相迎,和他们亲切地握手。当于光远和屈伯传向毛主席发出邀请时,他很爽快就答应了。事情办得如此顺利,让两人很是吃惊:一个日理万机的党的领袖,对成立这样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团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那样的关心,确实出人意料。谈完正事后,于光远二人本打算起身离开,却被主席拉住亲切地聊了起来。除了谈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外,毛泽东还问几个他关心的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人的情况。
  那次的谈话虽然时间不长,主席对自然科学工作的关心、对哲学问题的关注却给于光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2月5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如约到场并发表了讲话。他说:今天开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我是很赞成的。因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有人认为中国历来就没有自然科学,这是不对的。中国自有人类生活以来都要吃饭,要吃饭就要进行生产,就有自然科学的萌芽,后来并逐渐发达,不过过去没有把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罢了。接着,他阐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二者的重要性: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但是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被阻碍了发展,所以要改造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后,他发出号召: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改造,改变了生产关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生产力也就日渐发展了,这从边区的生产运动和农工业展览可以表现出来,所以边区现在的社会制度是有利于自然科学发展的。边区经济是落后的,但是干起来也更有意义,只要大家努力,一定可以改造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
  毛泽东的讲话,用唯物辩证法论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立意深刻,高屋建瓴,给包括于光远在内的一千多名台下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个月后,毛泽东和于光远又有了一次亲密接触。那是在延安新哲学年会召开的那一天。
  为了更好地学习哲学,1938年延安成立了一个“新哲学研究会”。除在延安的一些哲学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外,毛泽东、张闻天也是这个团体的会员。1940年6月21日,新哲学会在延安北门外的文化俱乐部举行第一届年会。会上讨论时,大家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所讲的“防御阶段”到“相持阶段”之间是否存在一个“过渡阶段”的问题争论非常激烈。于光远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事物的质是由其内部一对矛盾规定的,这对矛盾解决了,事物就会从旧质向新质飞跃,就不会存在过渡状态或过渡阶段。如果事物的质是由多对矛盾所规定的,那么就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其中若干对矛盾已经得到了解决,因此旧质发生了变化,同时又有若干对矛盾还没有解决,因此旧质又未完全起变化。在后面这种情况下,旧质与新质之间就会出现过渡的状态或过渡阶段。他还用水和玻璃来做例子,说:水的化学成分比较单纯,所以在固体的水和液体的水之间就没有过渡阶段,而玻璃的成分比较复杂,所以在有一定形状的玻璃到完全流动的玻璃水之间就会有既成型又不成型的一种过渡的状态。他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很大的兴趣。
  会后,毛泽东和大家一起会餐。于光远和毛泽东坐在一桌,还恰恰相邻着。毛泽东对于光远的观点表示认可,当得知这位年轻同志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毛泽东高兴地说:“你这类人才可是我们延安的‘国宝’啊!”同时,也对他提出建议:“搞哲学的也要搞自然科学,也要搞社会科学,因为很多问题是联在一起的。比如讲过渡的问题,你从自然科学讲到社会科学,这挺好嘛。”这一次短暂的谈话对于光远后来的学术生涯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后,他开始逐步涉及经济、哲学、政治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普通的青年人,和党的最高领袖同坐一桌用餐并受到耳提面命的教诲,让年仅25岁的于光远记忆深刻。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情,他总是自豪地对人说:“在延安成千上万的青年中,我是为数不多的和毛泽东坐在一张餐桌上谈话的人之一,真是‘三生有幸’。”新中国成立后,于光远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还曾任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从20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著有大量专著,他个人撰写出版的专著和文集近90余部,约两千多万字,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013年9月26日凌晨3点,于光远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8岁。
  ……

前言/序言

  20年前,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我们曾着手策划出版一套《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之所以选择“百人”这个字眼,是因为“100”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眼里乃是吉祥而圆满的象征。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这套丛书,表达的正是我们对伟人这样的一种祝福和怀恋的心情。这套丛书原计划出版6本,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当时仅有《军事人物篇》和《民主人士篇》问世,其余各篇,只好付之阙如,成为读者、编者乃至出版者的一件憾事。
  10年前,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约请部分原作者,请他们在当年书稿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剩下的4本书。但由于事出仓促,原作者又分散在北京、上海各地,最终只有《毛泽东与他的亲友》和《毛泽东与他的师长学友》两本书及时面世,再次留下了未尽的遗憾,令人扼腕叹息。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又是10年过去了,毛泽东在历史的旷野里愈行愈远。然而,面对这样一位对20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巨人,人们不得不说,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首先就必须了解毛泽东;而要真正全面地了解毛泽东,又不能不去了解他的人际关系。在新世纪的10余年里,像“毛泽东的人际交往”、“毛泽东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话题,仍然被人们常谈常新,意犹未尽。事实证明,这一不断延伸的历史时段,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长的审视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伟人的音容笑貌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日渐模糊的时候,他的人格魅力却会在现实的认知中变得更加清晰;他所留下的精神和思想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与淬炼,其时代价值也变得越发真切和实在。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过去的10年乃至20年里,不断有读者给我们(包括作者和编者)打电话、写信、发邮件,询问《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的后续出版情况。他们不仅对已经出版的4本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迫切要求把这套丛书出齐。殷切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感动,令人鼓舞。为此,我们再次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部分当年的原作者,补齐了剩下的两本书,以谢广大读者对我们的关爱之情,也表达我们对毛泽东由来已久的缅怀之意。
  都说“十年磨一剑”。我们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把当年承诺的6本书全部出齐,但个中的曲折和艰辛,不足为外人道。回首往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过去的20年,既见证了毛泽东经久不衰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影响,也见证了广大读者对毛泽东日久弥深的崇敬和热爱;既检验了各位编撰者坚持毛泽东研究和宣传的恒心与毅力,也检验了出版者一切从读者需要出发的工作态度和尊重作者劳动的负责精神。
  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我们这次把6本书一起推出,重新命名,统一体例,统一封面设计,以全新的面貌面世。
  它们分别是:《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的交往》《恰同学少年——毛泽东与师长学友的交往》《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当年鏖战急——毛泽东与军事人物的交往》《谈笑人依旧——毛泽东与亲朋好友的交往》《当惊世界殊——毛泽东与国际人士的交往》。这种分类编写的方法,能够反映出毛泽东在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与不同身份人物交往的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便于人们了解毛泽东与各界人士交往的全貌、特点及其在各个领域里活动的具体情景。每本书各选约100人,大致可以覆盖毛泽东在各个领域里的人际交往活动,较为全面地再现毛泽东与各界人士交往的特点、过程以及交往情景、相互影响。
  本着爱国不分先后、功劳不分大小、职位不分高低的原则,除《当惊世界殊——毛泽东与国际人士的交往》一书按英文字母顺序编排之外,其余各书一律按姓氏笔画顺序编排。人物的取舍、篇幅的长短,根据交往的深浅和材料的多寡而定。在记述毛泽东的交往过程中,还简要介绍了他所交往人物的生平经历。
  生动形象地反映他们的性格特征,同时还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在这次的编写出版过程中,我们对前两次出版的4本书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并适当补充了新的材料,同时在书中增插了部分毛泽东手书的交往书信以飨读者。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目前公开出版的有关毛泽东及其交往人物的各类书籍和报刊,同时又以更加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体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里我们谨对前人的劳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为能留下一份毛泽东人际交往的系统材料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对于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错漏之处,欢迎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说不尽的毛泽东,写不尽的毛泽东人际交往世界。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深感,毛泽东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也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求真历程。我们历经20年,虽然终于完成了毛泽东人际交往丛书的写作与出版,但仍然真心希望因纪念毛泽东诞辰而引发的高潮过去之后,留下基于恒心和平常心的持久关注,在广大毛泽东的崇敬者、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把毛泽东研究推向深入。
  毛泽东人际交往丛书编委会 2013.11
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江天水一泓:毛泽东与文化名人的交往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