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表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
◎《贞元六书》是冯友兰建构自己的人生哲学体系的代表作。他的人生哲学是入世的,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大众的人生哲学。以简朴的语言,明晰的结构,大量的事例、典故、传说,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哲学叙事形式,让一般的读者能够接受。
◎《贞元六书》面向人生,联系生活,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寻找智慧,为人们的心灵寻找寄托,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探索出路。
◎本版是首次出版的软精装精校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是仅有的版权拥有者。
内容简介
《贞元六书》 20世纪哲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构成了他完整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它既是冯友兰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成就,更使他成为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师。《贞元六书》寓意民族抗战虽在艰苦之时,但亦处在觉醒和复兴的前夜,表达民族一定要复兴的坚定信念。冯友兰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才命、心性、功利、道德,情、性、灵与肉、欲与好,自然、风流、处事方法,从人生、境界、修养、心灵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渗透到他那人人都能够看得懂的文字中,并一以贯之地把人生境界论作为起点、高峰与归宿,真正追求的是诠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堪称一部人生的教科书。
《新理学》 《贞元六书》的总纲,也是冯友兰新理学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它提出了“理”与“气”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将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到一个比宋明理学更深入、更明晰的境界,体现了丰富的本体论思想。冯友兰对西方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又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思想体系中获得了现代意义。他是带着使命感来写作的,面对的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化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出路、人生的意义。《新理学》在新理学哲学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作者简介
冯友兰,中国当代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三史”、“六书”(即此套《贞元六书》)。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理 太极
第二章 气 两仪 四象
第三章 道 天道
第四章 性心
第五章 道德 人道
第六章 势 历史
第七章 义理
第八章 艺术
第九章 鬼神
第十章 圣人
精彩书摘
我们既知哲学与科学,完全有种类上底不同,我们即可知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并不以科学为根据。哲学之出发点,乃我们日常之经验,并非科学之理论。科学之出发点,亦是我们日常之经验,但其对于事物之看法,完全与哲学之看法不同。
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不以科学为根据,所以亦不随科学中理论之改变而失其存在之价值。在哲学史中,凡以科学理论为出发点或根据之哲学,皆不久即失其存在之价值。如亚力士多德、如海格尔、如朱熹,其哲学中所谓自然哲学之部分,现只有历史底兴趣。独其形上学,即其哲学中之最哲学底部分,则永久有其存在之价值。其所以如此者,盖其形上学并不以当时之科学的理论为根据,故亦不受科学理论变动之影响也。
在中国哲学史中,先秦哲学,派别甚多,未可一概而论。自秦以降,汉人最富于科学底精神。所谓最富于科学底精神者,即其所有之知识,多系对于实际之肯定。当时所流行之哲学,为阴阳五行家。此派哲学,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我们的原始底科学。其所主张,如五行之相生相胜,以及天人交感之说,皆系对于实际之肯定。凡先秦哲学中所有之逻辑底观念,此时人均予以事实底解释,使之变为科学底观念。详见第二章。所以汉人的哲学,至今只有历史底兴趣。
晋人则最富于哲学底精神。先秦哲学中所有之逻辑底观念,此时人又恢复其逻辑底意义。我们常见此时历史中说,某某善谈名理。所谓名理,即是对于实际无所肯定之理论,亦可说是“不着实际”之理论。因其“不着实际”,所以其理论亦不随人对于实际之知识之变动而变动。因此晋人的哲学至今仍有哲学底兴趣。
哲学对于实际虽无所肯定,而对于真际则有所肯定。晋人虽有“不著实际”之倾向,而对于真际并未作有系统底肯定。所以晋人虽善谈名理,而未能有伟大底哲学系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于所谓真际或纯真际,有充分底知识者,在先秦推公孙龙,在以后推程朱。他们对于此方面之知识,不是以当时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亦不需用任何时代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所以不随科学理论之变动而变动。
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不随各时代之科学的理论之变动而变动,其情形已如上述。然各种学问,其本身亦应有进步,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其本身是否可能有日新月异底发现,如现在科学所有者?又是否可能有一种进步,使其以前哲学家的哲学,皆只有历史底兴趣,一如现代底科学与以前底科学之比?
就一方面说,这恐怕是不可能底。其理由可分两点说。
前言/序言
贞元六书:新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