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写于20年之前的著作,如同洞悉未来的预言家,在那个依靠广播、电视、报纸联系起来的90年代之初,就揭示了“全球化”时代加诸于我们所处生活、社会的种种潜在的机遇与挑战。而今,在这个由互联网编制的更紧密的信息时代,“现代性”的成就依然将其如影随形的种种“后果”,影响着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人类社会。
评分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
评分永远都是未来,没有过去
评分还没读,想认真的读一读。
评分很不错,值得用心阅读。
评分当明末清初严厉的海禁政策解禁之后,中国对东南亚的海外贸易已经很难恢复。因为在海禁政策严厉执行的三十多年中,在市场的真空状态刺激下,西欧社会围绕商品生产展开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向东南亚市场渗透,当海外贸易重新开启后,中国商人发现,除某些特殊奢侈品外,大宗商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后起的欧洲殖民地产品占领。正是这种商品对市场的欲望,最终将“贸易战争”推到了帝国的港口。但是,我们时隔一个多世纪,还是很难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前现代”的“后果”。
评分感谢出版这本经典作品,很希望从理性主义看到对后现代无序性的反思。
评分二十年前的1991年,一位逐渐建立自己学术体系,并且怀着伟大学术目标的学者写了一本200页不到的小书。时值苏联刚刚解体,欧洲刚从冷战的阴影下走出,然而,五年之前,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高效清洁,被世界给予厚望的“现代”能源,如今成了这之后漫长而深远灾难和不幸的渊薮;人类社会自工业时代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现代性”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给了当时53岁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一个机会,在时代车轮飞速旋转的间歇,反思一下《现代性的后果》。
评分还不错,翻译得好,读起来流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