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历史:隋

图说中国历史: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图出版社 编,李兰芳 编纂
图书标签:
  • 隋朝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图说历史
  • 历史读物
  • 文化
  • 古代史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杨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813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82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说中国历史
开本: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张大幅面疆域版图,一览地图上的隋朝史。
  15000字的行文解读,为您展现一个全景两隋朝。
  6幅历史地图,全面剖析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0余件精选文物,带您走进的隋朝的考古世界。4幅传世名画,诠释隋朝之古韵遗风。
  5张景观图片,在现实中探隋朝遗迹,为您系上古今的历史纽带。
  9大栏目、3类辅文,以不同的专题解读隋朝,还原一个真实的隋朝时期。

内容简介

  《图说中国历史:隋》以隋朝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隋朝时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
  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疆域版图:展示隋朝疆域、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
  朝代图说:正说隋朝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地名择要:古今地名对照,诠释隋朝时期重要地点的过去和现在。
  城市图说:以地图的形式解读隋朝都城——洛阳
  历史名人:详解隋朝时期的风云人物,评析隋朝名人的历史价值。
  逸闻趣事:笑看隋朝时期的历史趣事,正解隋朝时期的逸闻传说。
  历史长河:以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全方位展现隋朝的历史进程。
  历史时间轴:选取隋朝的关键历史节点事件,以时间轴的形式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中。
  西史对照:简述与隋朝同时期西方的重要历史事件,分析东西方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历史比例尺:以地图比例尺的图解样式展现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时间位置和比例。

作者简介

  中国地图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汇聚了全国主要的地图编制出版人才,共有中高级技术人员200多位,其中具有副编审及以上职称的有80多位。建社以来,编制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地图、教科书、教辅图书和大众出版物等,包括国家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目录

正面
一、朝代图说

二、城市图说
东都洛阳
三、地名择要
1.余杭
2.柳子镇
3.仁寿宫
4.河间郡乐寿县
5.代郡武川
6.韦城瓦岗寨
7.江都
8.荥阳
9.百济
四、历史名人
1.杨坚
2.杨广
3.杨素
4.刘武周
5.巢元方
6.罗艺
五、逸闻趣事
1.好头颅谁当斫之
2.隋文帝惧内
3.破镜重圆
4.牛角挂书
5.成人之美
背面
一、政治
1.隋朝大运河
2.隋朝的粮仓
3.隋炀帝下江南
4.北周、隋、唐帝室亲属关系
5.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6.科举制的创立
二、军事
1.隋军反击突厥
2.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与高丽的战争
4.隋末农民起义
三、文化艺术
1.白瓷围棋盘
2.《游春图》
3.青瓷鼠、牛、猴俑
4.佛教的兴盛
5.画像砖
四、经济与社会生活
1.赵州桥
2.五铢钱
3.李静训墓
五、历史长河时间轴
六、历史比例尺
七、西史对照
八、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图说中国历史:隋》:
  杨坚(541年~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的建立者,即隋文帝,581年~604年在位。北周时袭爵为随国公,女儿为宣帝皇后。静帝八岁即位,他任丞相,总揽大权,后封隋王。大定元年(581年)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两年后灭陈,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重建统一帝国。他在位期间,实行均田制,搜寻隐漏农户,重编户籍,并削弱豪强势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政体上,改革官制,确立三省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废除九品官人法,改定新律《开皇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开启了我国历史土著名的隋唐盛世,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问也被后世称为“开皇之治”。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兴修运河,完成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此外,还营建东都洛阳,北筑长城,开辟驰道,功勋卓著,但每项工程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同时他还穷兵黩武,远征林邑,亲征吐谷浑,三征高丽,士卒死伤无数,激起全国各地百姓的反抗,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大业十四年(618年)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他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杀死。
  ……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遗:魏晋风流与南北对峙 一部跨越百年动荡与融合的史诗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波澜壮阔的时期——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余波,到西晋短暂的统一,再到其后近三百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以及最终南北方政权长期对峙与文化激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朝代更迭记录,而是一部深入剖析权力结构变迁、思想文化爆炸、民族关系复杂化以及门阀士族兴衰沉浮的恢弘画卷。 第一部分:汉末烽烟与群雄逐鹿(约184年—220年) 本卷详细梳理了东汉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如何分崩离析。我们首先考察了黄巾起义的深层社会动因,分析了豪强地主对中央权力的侵蚀,以及宦官与外戚之间无休止的权力斗争如何掏空了王朝的根基。 随后,笔锋转向了那群在乱世中崛起的“人杰”。不同于传统评书中的脸谱化描绘,本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细致勾勒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军事和政治领袖的成长轨迹、战略思想及其各自的根据地建设。 曹魏集团的崛起: 重点分析了曹操如何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在北方完成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初步整合。深入探讨了其屯田制度对恢复生产的巨大作用,以及他所推行的“唯才是举”对人才选拔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此外,对官渡之战的战略布局及其对后续三国格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 蜀汉的艰难立国: 考察了刘备集团的“仁政”理念是如何在底层民众和荆州世族中获得认同。隆中对的战略远见、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入蜀后的治理方针和法制建设,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夷陵之败的教训及其对蜀汉国策的长期影响,是本卷的重点分析对象。 东吴的江东基业: 分析了孙氏家族如何依托江淮地区的地理优势和本土豪强的支持,逐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割据政权。本书强调了东吴在水军建设和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策略上的独特性,及其在三国鼎立中扮演的“平衡者”角色。 第二部分:三国鼎立与法家、玄学的交锋(约220年—280年) 三国时期是军事对抗的高峰期,也是思想文化剧烈碰撞的熔炉。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三国之间的军事博弈,从诸葛亮六出祁山、邓艾偷渡阴平这样的经典战役,到曹魏内部的权力转移。我们不仅关注战场的胜负,更注重分析支撑战争的后勤、人才调配和外交策略。 在文化层面,本卷着重探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汉末经学衰微后,士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对乱世的深刻反思。曹植、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的行为和思想,如何成为对僵化儒家正统的一种无声反叛,以及“玄学”的兴起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参与度与艺术审美。 第三部分:西晋的统一与昙花一现的繁荣(约280年—316年) 司马氏家族如何从曹魏权臣一步步走向篡权,以及西晋统一后所展现的短暂太平,是本卷的核心内容。 门阀政治的形成: 详细解读了西晋初年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运行机制及其深远后果。该制度如何在最初试图维护士族精英的地位,却最终演变为阻碍人才流动、固化社会阶层的工具,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伏笔。 “太康之治”的表象: 分析了西晋初期奢侈腐化之风的滋长,以及统治集团对地方实权的放松。经济的表面繁荣掩盖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八王之乱”的内爆: 这一部分将重点剖析宗室藩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控制权而引发的连绵战乱,它如何彻底摧毁了西晋的中央权威,并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提供了绝佳时机。 第四部分:五胡乱华与衣冠南渡(约304年—439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也最具生命力重塑意义的时期之一。 本卷描述了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的建立、更迭、民族大融合与残酷屠杀并存的复杂图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民族政权如何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以及这些政权在汉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与关键性的文化吸收。 同时,我们关注随之而来的“衣冠南渡”。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江南士族如何在偏安的江南地区,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累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结构,重建了汉文化的正统性。重点分析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如“土断”政策)如何为后续南朝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五部分:南北朝的文化角力与制度再造(约420年—589年) 南北朝时期,北方以汉化为主导,南方则保持了士族文化的延续。本书将此视为一个“双轨制”的社会实验。 北魏的改革与转型: 详细考察了拓跋珪如何统一北方,以及孝文帝推动的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汉姓、禁鲜卑语)的巨大历史意义。分析了这些改革在促进民族交融的同时,也引发了保守贵族的强烈反弹,最终导致了六镇起义。 南朝的典雅与衰亡: 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探讨了志怪小说、山水诗的兴起,以及佛教在江南的鼎盛发展。同时,也剖析了南朝士族政治的僵化和最终因内部腐败而迅速覆灭的内在逻辑。 制度的创新: 无论是北方的均田制、租调制的初步确立,还是南方府兵制的萌芽,这一时期制度层面的探索,都为隋朝的统一和制度的集权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本书旨在通过详实的史料、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分析,展现魏晋南北朝这一大分裂时期,如何在痛苦的战乱中,孕育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个性、最富创造力的文化与制度的种子,并最终为隋朝的重建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对古代的律令制度和官僚体系的构建过程特别着迷。这不仅仅是关于权力如何分配的问题,更是关于社会治理逻辑的演变。我总是在寻找能详细剖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权力如何渗透到地方、基层组织是如何运作、以及税收和徭役制度如何影响了社会稳定性的书籍。那种对制度细节的深入挖掘,远比对某次战役的描述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治理水平和内在张力。我关注的是那些支撑起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螺丝钉”般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如果一本书能将这些看似枯燥的制度变革,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走向联系起来进行阐释,那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我需要的是看到清晰的制度框架是如何被时代的需要所塑造和改造的。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对比角度来看,市面上很多同类型的历史读物,要么是过于侧重政治军事斗争的“英雄史观”,要么就是陷入了对器物和制度的机械性罗列。我个人对那种将文化艺术、思想哲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深度交叉分析的著作更感兴趣。历史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即便是看似单一的时代背景下,也可能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思潮。例如,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文学艺术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既颓废又革新的矛盾张力。我关注的重点是,一个时代是如何在其特定的物质基础上,发展出其独特的精神气质的。一本好的历史书,应该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读者能够像站在一个高高的瞭望台上,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各个层面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那个特定时空的。

评分

我最近在看一些关于文化演变和社会思潮的著作,发现很多书籍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是陷入过度学术化和晦涩难懂的泥潭。我希望有一本能够用更直观、更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历史脉络的书籍。我个人对那种能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情有独钟。那种叙述,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能让人感受到历史洪流中那些鲜活面孔的挣扎与抉择。比如,一个朝代的更迭,与其堆砌帝王将相的年表,我更期待看到普通百姓在那段时期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是如何被时代大背景所塑造和影响的。如果一本历史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再是冰冷的文献,而是有温度的、可感知的历史回声。我对这种能激发读者共鸣的叙事手法有着极高的期待,相信优秀的史书都应该具备这种“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触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封面上的插图选取得非常巧妙,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磅礴气势与微妙的人文气息。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考究,比如字体排版的那种古典韵味,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虽然我没有读过《图说中国历史:隋》,但仅从这本书的外在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展示,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翻阅每一页。这种对“物”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对历史的敬畏。我猜想,如果书中的内容能与其外在包装相匹配,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和历史氛围感的读者来说,单是这份视觉上的愉悦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任何试图用过于简化的口吻来“通俗化”历史的做法持保留态度。历史的厚重感是无法轻易被稀释的。我更倾向于那种承认自身专业性,同时又通过精良的图文编排来辅助理解深奥内容的读物。我的阅读习惯是,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或历史背景,我希望能够有清晰的注解或配图来帮助我快速定位和消化信息,而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小白友好”而牺牲掉历史的准确性和深度。我希望看到的是严谨的考据支撑着生动的描述,而不是为了迎合快节奏阅读而牺牲了内容本身的密度。毕竟,历史的脉络本身就是复杂且充满层次感的,试图将其简化到只有主干,往往会丢失掉最精彩的细节和关键的转折点。

评分

图解隋朝历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评分

质量不错,长知识了,价格稍贵。

评分

正品图书,质量没得说,不错,满意!

评分

用最精美的图片张扬自然的力量,用最传神的文字解读知识的彷徨。《图说天下·学生版》帮我们放下沉甸甸的书包,以最轻松的姿态来阅读这个世界。透过图书让视野扩容,在这里,或绘制或拍摄的图片异彩纷呈,或知识或故事的文字娓娓道来,就这样缩短时与空的距离,让昨天、今天与明天衔接成一条光滑的弧线——我们在成长。

评分

好,学历史~

评分

一张地图,挺有创意。。

评分

好,学历史~

评分

正品图书,质量没得说,不错,满意!

评分

图解隋朝历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