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入门丛书:越剧唱腔赏析》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
连波,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说实话,冲着这个“附CD光盘”的标签买的,我最大的期待就是音质和选段的代表性。然而,听完几遍后,我略感失望。光盘里的选段固然经典,收录了几位大家早期的录音,这本是好事,但不知为何,有些片段的后期处理痕迹有点重,特别是对某些高腔的泛音部分做了不必要的修饰,使得原汁原味的感觉打了折扣。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录音棚外,舞台现场那种特有的空间感和箱琴的共鸣,而不是这种处理得过于“光滑”的录音效果。此外,光盘的曲目编排似乎更偏向于“热门金曲”,对于那些结构复杂、体现特定板式变化(比如“尺调慢板”的层层递进)的唱段,介绍得不够详尽,导致听者在跟着CD学习时,难以捕捉到唱腔内部的逻辑关联。如果能把CD内容和书本中的理论讲解点对应起来,比如在书里提到“花腔的快速换气技巧”时,光盘里就能立即播放一个教科书式的范例,这样学习效率会高出百倍。现在的情况是,你需要频繁地在书和CD之间来回切换,体验并不连贯,像是在用两套独立制作的资料进行交叉学习,这对于系统掌握唱腔的精髓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平实,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学术化的朴素,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阅读起来会有些费力,因为它似乎是写给戏曲专业的学生看的。举例来说,在解释“倒字”和“归韵”的技巧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术语,却没有提供足够生动的口语化解释或生活化的比喻。比如,当谈到如何处理“哭腔”时,我期待看到的是类似“想象你的声音被拉伸成一根细而有弹性的橡皮筋,然后让它自然回弹”这样的描述,而不是冷冰冰的“声带内收肌群张力调整至最佳区间”。这种过于专业的叙事方式,虽然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却极大地削弱了普及性。越剧作为一门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贴近生活的叙事,而这本书却似乎有意无意地将这份亲近感隔绝在外。我希望作者能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多加入一些前辈艺术家在舞台上是如何“走心”演唱的故事,让读者能从情感层面去理解那些技术规范,而不是仅仅机械地模仿发声位置。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上,有一个细节让我很不满意:图文混排的协调性太差了。在介绍到一些需要配合乐谱图示来理解的复杂节奏型时,乐谱往往被放置在远离文字描述的页面的角落,或者干脆只给出了文字描述,却遗漏了关键的工尺谱或简谱示意图。对于一个需要依赖视觉辅助来理解声腔结构的学习者来说,这一点是致命的。例如,在讲解“拉腔”时,描述了音高和时值,但如果没有那个清晰标注了颤音和滑音起落点的图示,光靠文字描述是无法准确模拟出那种行腔的微妙之处的。我常常需要不断地在书中来回翻找,试图将某一句描述与某张散落在后半部分的书页上的谱例对上号,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感和学习的连贯性。希望未来的再版中,能够严格遵循“图文紧密结合”的原则,确保每一个技术要点都有其直观的视觉支持,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本称职的“入门”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典雅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老派艺术的韵味,一看就知道里面收录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特地翻了翻目录,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戏曲理论和声腔技巧,但这本《越剧唱腔赏析》的结构划分倒是挺清晰的,从基础的板式介绍到不同流派的唱法对比,层次感很强。可惜的是,我更希望它能在越剧声腔的“哲学”层面多挖掘一些,比如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了唱腔的审美取向,或者详细解析一下那些被誉为“活化石”的老一辈艺术家的气息运用和行腔处理的独家秘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听起来好听”的层面。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入门引导性无疑是极佳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只是对于我这种已经摸爬滚打多年的戏迷来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直击灵魂深处的“干货”。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对具体唱段的微观分析,比如某个高音转腔时,演员是如何通过丹田运气与喉位控制来实现那种特有的“脆而不腻”的效果,而不是宽泛地介绍“徐派婉约”或“王派刚健”这些宏观概念。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敲门砖”,但要真正登堂入室,恐怕还需要更深入的专业书籍来辅助阅读。
评分我对这套丛书的“体系性”提出疑问。既然被冠以“入门丛书”的名号,那么它应该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唱腔赏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在阅读完越剧的这本之后,我发现它虽然详细介绍了越剧的“板腔体”结构,但在与其他剧种如沪剧、淮剧的腔调进行横向比较时,着墨甚少。我们都知道,很多戏曲声腔的形成都受到昆曲和徽剧的深刻影响,这本书如果能用一到两章的篇幅,专门梳理越剧唱腔在继承与创新过程中,与周边艺术的互动关系,将会极大地提升其学术价值和读者的拓宽视野。比如,清晰地勾勒出早期“袁雪芬流派”如何从传统西皮腔中提炼出那种清新脱俗的“水磨腔”的演变路径,而不是仅仅将它视为一个既定的结果来介绍。缺乏这种“对比”和“溯源”,读者很容易将越剧的唱腔视为一个孤立的艺术现象来理解,从而错失了理解中国戏曲艺术整体演变脉络的绝佳机会。
评分......
评分非常满意,速度快,包装完整。
评分很好的书,介绍了越剧各个流派的唱腔特点!
评分很好的书,介绍了越剧各个流派的唱腔特点!
评分给老爸买的新年礼物,里面还有光盘,一边听光盘,一边看歌谱。
评分很好的书,介绍了越剧各个流派的唱腔特点!
评分非常满意,速度快,包装完整。
评分非常满意,速度快,包装完整。
评分有拉谱,主要是因为这个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