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入门丛书:越剧唱腔赏析(附CD光盘)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越剧唱腔赏析(附CD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连波 著
图书标签:
  • 戏曲
  • 越剧
  • 唱腔
  • 音乐
  • 入门
  • 赏析
  • 传统戏曲
  • 地方戏
  • 戏曲音乐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030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61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CD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越剧唱腔赏析》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

作者简介

  连波,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目录

前言

一、越剧唱腔的由来

(一)“的笃班”的[呤哦腔]

(二)男班唱的[正调腔_

(三)女班兴起[四工腔__

(四)情深意浓[尺调腔11

(五)悲怆激越[弦下腔11

二、越剧唱腔的变化

(一)唱腔的基本腔格

(二)唱腔的各种变化

(三)唱腔的板式变化

三、流派唱腔的形成

四、流派唱腔欣赏

(一)旦角流派唱腔简介

1袁(雪芬)派唱腔

《粱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梁兄特地到寒舍”

《祥林嫂洞房》“听他一番心酸话”

《西厢记赖婚》“若不是张解元他识人多”

2傅(全香)派唱腔

《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记得草桥两结拜”

《情探行路》“海神爷降下勾魂的令”

《杜十娘沉箱》“不幸我自幼死爹妈”

3戚(雅仙)派唱腔

《白蛇传合钵》“千年白蛇峨眉修”

《龙凤花烛四季衣》“一针一线娘血泪”

《相思树梳妆》“又似当年入洞房”

4王(文娟)派唱腔

《红楼梦葬花》“黛玉葬花”

《红楼梦焚稿》“一弯冷月葬诗魂”一

《孟丽君画像》“画像有口口难张”

5张(云霞)派唱腔

《貂蝉拜月》“独对明月诉衷情”

《孟丽君描容》“观容颜照菱花”

《李翠英告状》“不顾生死来告状”

6吕(瑞英)派唱腔

《穆桂英挂帅》“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

《打金枝》“头戴珠冠压鬓齐”

《西厢记拷红》“夜坐时停了针绣”

7金(采风)派唱腔

《碧玉簪》“谯楼打罢二更鼓”

《盘夫索夫》“官人好比天上月”

《汉文皇后》“一阵阵又如刀绞又如锥”

(二)小生流派唱腔简介

1尹(桂芳)派唱腔

《沙漠王子算命》“手抚琴儿心悲惨”

《何文秀》“访妻”(之一)

《何文秀》“访妻”(之二)

《何文秀》“算命”

《桃花扇》“追念”

2范(瑞娟)派唱腔

《梁山伯与祝英台》“回十八”

《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英台说出心头话”

《祥林嫂洞房》“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

3徐(玉兰)派唱腔

《是我错》“千错万错是我错”

《红楼梦》“合不拢笑口把喜讯接”

《北地王哭祖庙》“呼天痛号进祖庙”

4竺(水招)派唱腔

《柳毅传书》“借花献佛敬一杯”

《桃花扇》“地老天荒不离分”

5陆(锦花)派唱腔

《送花楼会》“我为你小姐珍珠凤”

《盘夫索夫》“上楼暗暗观动静”

6毕(春芳)派唱腔

《龙凤花烛读信》“来时除岁正严冬”

《卖油郎叹五更》“耳听得四更响”

《三笑点秋香》“相爷堂内把话传”

(三)老生流派唱腔及老旦、丑角唱腔简介

1张(桂凤)派唱腔

《二堂放子》“何日骨肉能聚首”

《三看御妹》“如此深得君王宠”

《祥林嫂》“祥林死去已半年”

2徐(天红)派唱腔

《明月重圆夜》“一见女儿如此样”

《琵琶记扫松》“只见鹅毛大雪飞”

3商(芳臣)派唱腔

《南冠草》“可记得孤城失陷田园荒”

《柳毅传书》“有故人来自洞庭对我告”

4吴(小楼)派唱腔

《则天皇帝》“岂能使人间有二圣”

《情探》“状元公不要太书呆”

5周宝奎老旦唱腔

《红楼梦》“可怜你年幼失亲娘”

《碧玉簪》“手|心手背都是肉”

6张小巧丑角唱腔

《狸猫换太子落帽风》“我是伸头一刀剪”

《双狮宝图花园寻人》“l心急如火意如乱麻”

五、渐创新腔的后起之秀

1茅威涛唱腔艺术

《陆游与唐琬》“浪迹天涯”

《西厢记》“比初次见她时越发迷人”

《西厢记》“花笺上字字幽香喷麝兰”

2赵志刚唱腔艺术

《浪荡子》“十叹”

《状元打更》“金榜及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钱惠丽唱腔艺术

《啼笑因缘》“求大姐休将凤喜怪”

《真假驸马》“纵死九泉亦心甜”

《玉簪记》“这真是l心有灵犀一点通”

4吴凤花唱腔艺术

《陆文龙》“谢过父王赐琼浆”

《狸猫换太子》“可怜她浑身是血遍体鳞伤”

《吴王悲歌》“两行悲泪湿襟衣”

5方亚芬唱腔艺术

《断肠人》“月蒙蒙蒙月色昏黄”

《啼笑因缘》“你叹连连一声离开我”

6张国华唱腔艺术

《汉文皇后》(之一)“不属别家只属窦”

《汉文皇后》(之二)“为大汉社稷求妇贤”

《乔少爷造桥》(之一)“梦中笑”

《乔少爷造桥》(之=)“三面环山物产丰厚”

六、,吟诵腔与主题歌

(一)吟诵腔

《西厢记》“酬韵”范瑞娟吟唱

《西厢记》“酬韵”徐玉兰吟唱

《西厢记》“酬韵”袁雪芬吟唱

《宝莲灯》“神女莫来迟”范瑞娟吟唱

《屈原》“橘颂”尹桂芳吟唱

《屈原》“橘树尚且性刚强”尹桂芳吟唱

《屈原》读“离骚”戚雅仙吟唱

《屈原》“东皇太乙”吟唱

《西园记》“来日再结新缘”徐玉兰吟唱

(二)主题歌

《一枝梅》“终日寻春不见春”萧雅演唱

《花为媒》“四季花名”周雅琴演唱

《沙漠王子》“一枝杜鹃”男女声伴唱

《卖油郎》“不怕辛苦过时光”尹桂芳演唱

《卖油郎》“挑起担子走四方”毕春芳演唱

附录:

《山河恋》“送信”袁雪芬、尹桂芳演唱

前言/序言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京剧声腔艺术探微(附音频资料) 本书简介 本册《戏曲音乐入门丛书》的重点聚焦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剧种之一——京剧的声腔体系。本书旨在为戏曲初学者、音乐爱好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详尽且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入门指南。我们不涉及越剧的唱腔特点、剧目风格或历史沿革,而是将全部篇幅集中于京剧声腔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内在机理。 京剧,被誉为“国剧”,其声腔艺术是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的听觉核心。本书将从京剧声腔的音乐本体出发,层层深入,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音乐构造。 --- 第一部分:京剧声腔的生成与基础乐理 一、京剧音乐的语境与历史溯源 本章首先界定京剧声腔在整个中国戏曲音乐谱系中的位置。我们将简要回顾京剧自徽汉合流至定型、成熟的演变过程,强调其如何吸纳昆曲、高腔、滩簧等多种声腔艺术的精华为己所用。重点阐述这一历史过程如何塑造了京剧声腔“以板式为纲,以腔为主”的基本特征,并明确指出本书内容完全基于京剧声腔的结构和发展,与越剧的板式系统、调性运用无直接关联。 二、京剧的“板式”系统深度解析 京剧唱腔的骨架是“板式”。本部分将对京剧核心板式进行详尽的介绍和区分,这是理解京剧音乐逻辑的关键。我们将深入分析以下几种核心板式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功能: 1. 慢板与散板: 阐释其在叙事、抒情和情绪铺垫中的作用,讨论其节拍的松紧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板眼”的控制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2. 中板与快中板: 探讨其节奏的推进性和张力构建,特别是在冲突或情绪高涨时的运用。 3. 流水板(紧拉慢唱): 详述流水板的固定节奏框架与旋律的自由变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京剧最具活力和技巧展示性的板式之一。 4. 垛板与紧板: 分析其在表达情绪的顶点、急速动作或强力宣泄时的音乐特征,如高腔、急促的旋律走向。 三、腔调的音高与调门体系 京剧声腔的“调门”是区别于一般民歌的重要特征。本书将系统讲解京剧在演唱中对音高选择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高腔与低腔的运用标准: 讨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不同板式中对传统“宫调”的继承与变异。 “上调”与“下调”的音乐标记: 解释在不同剧目或角色身份转换时,声腔音区(Register)的调整,这对演唱技巧的要求及听感上的差异。 --- 第二部分:四大行当的声腔技艺与风格流派 京剧的魅力在于四大行当声腔体系的清晰划分及其内部的流派纷呈。本部分将聚焦于京剧声腔的审美差异,完全不涉及越剧“花腔”的装饰技巧或“尺调腔”的结构。 一、生行声腔:韵味与气势的平衡 生行唱腔是京剧声腔体系中最具承载力的部分。 1. 老生(须生): 重点分析其唱腔的“厚重”、“苍劲”如何通过长腔、宽板和稳健的节拍来实现。讨论以杨派(杨宝忠)的“以气运声”和余派(余叔岩)的“讲究旋律的精致化”在声腔处理上的区别。 2. 小生: 探讨小生唱腔的“清亮”、“俊秀”,重点分析其在小快板中对节奏的灵活性处理和对气口(气息控制)的精细要求。 二、旦行声腔:行腔的细腻与韵味 旦角的唱腔是京剧音乐中最具美学情趣的部分。 1. 青衣(正旦): 深入解析青衣唱腔对“韵味”的极致追求,特别是对“花腔”的运用,强调其如何在传统板式中嵌入装饰性音符,如颤音、滑音、擞音等,并对比程派(程砚秋)的“水磨腔”与荀派(荀慧生)的“婉转灵巧”在行腔上的技术差异。 2. 花旦与武旦: 分析花旦唱腔的活泼跳跃性,以及武旦在动作性强烈的唱段中如何将唱腔融入武打节奏。 三、净(花脸)与丑(小花脸)的声腔特点 净行的声腔强调力度与爆发力,丑行的声腔则重在韵白与幽默感。 1. 净行: 讲解以“铜锤花脸”为代表的雄浑唱腔,如何运用高亢的音域和强烈的金属质感来体现人物的威猛或复杂性。 2. 丑行: 重点剖析京剧丑角的“垫音”和“韵白”,讨论其如何将口语化的台词融入特定的声腔框架中,产生诙谐的艺术效果。 --- 第三部分:音乐元素与伴奏配合 本部分将脱离单纯的唱腔讲解,转向京剧音乐的整体构成,特别是与伴奏乐器的关系。 一、京胡在京剧声腔中的核心作用 京胡是京剧乐队的灵魂,也是烘托和引导唱腔最直接的乐器。本书将详述京胡如何通过“定调”、“起腔”、“帮腔”和“润腔”四个阶段来配合演员的演唱。我们将分析京胡在不同板式中,使用弓法(如揉弦、颤音、滑音)来模仿、强化或对比演员的声腔技巧。 二、板鼓与月琴的节奏支撑 深入解析京剧乐队中掌握节奏的“文场”(月琴、三弦)与“武场”(板鼓、铙钹、小锣)。重点说明板鼓在流水板和紧板中,如何通过固定的“上口”和“下口”节奏型,牢牢控制住演唱的速度与情感的走向。 三、腔随板走:演唱与伴奏的互动范例 通过具体的唱段分析(不涉及任何越剧选段),展示当演员在特定板式中进行复杂装饰性处理时,京胡和月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听觉效果。 --- 附录:音频资料使用指南 本书附带的音频资料(CD)收录了标准京剧五音(生、旦、净、丑)的代表性板式示范录音,以及京胡、板鼓的单独音色示范。本光盘内容完全致力于京剧声腔的练习与赏析,其中不包含任何越剧唱腔的示例曲目或参考音轨。 使用指南将指导读者如何利用这些示范,对比理解慢板的舒展与流水板的紧凑,从而掌握京剧音乐的内在规律。 目标读者: 戏曲音乐专业学生、京剧初学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本书承诺: 本书内容严谨,聚焦于京剧的声腔原理、历史流派及其音乐技术,不混淆或对比其他剧种,确保为读者提供一个纯粹、深入的京剧声腔学习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冲着这个“附CD光盘”的标签买的,我最大的期待就是音质和选段的代表性。然而,听完几遍后,我略感失望。光盘里的选段固然经典,收录了几位大家早期的录音,这本是好事,但不知为何,有些片段的后期处理痕迹有点重,特别是对某些高腔的泛音部分做了不必要的修饰,使得原汁原味的感觉打了折扣。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录音棚外,舞台现场那种特有的空间感和箱琴的共鸣,而不是这种处理得过于“光滑”的录音效果。此外,光盘的曲目编排似乎更偏向于“热门金曲”,对于那些结构复杂、体现特定板式变化(比如“尺调慢板”的层层递进)的唱段,介绍得不够详尽,导致听者在跟着CD学习时,难以捕捉到唱腔内部的逻辑关联。如果能把CD内容和书本中的理论讲解点对应起来,比如在书里提到“花腔的快速换气技巧”时,光盘里就能立即播放一个教科书式的范例,这样学习效率会高出百倍。现在的情况是,你需要频繁地在书和CD之间来回切换,体验并不连贯,像是在用两套独立制作的资料进行交叉学习,这对于系统掌握唱腔的精髓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平实,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学术化的朴素,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阅读起来会有些费力,因为它似乎是写给戏曲专业的学生看的。举例来说,在解释“倒字”和“归韵”的技巧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术语,却没有提供足够生动的口语化解释或生活化的比喻。比如,当谈到如何处理“哭腔”时,我期待看到的是类似“想象你的声音被拉伸成一根细而有弹性的橡皮筋,然后让它自然回弹”这样的描述,而不是冷冰冰的“声带内收肌群张力调整至最佳区间”。这种过于专业的叙事方式,虽然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却极大地削弱了普及性。越剧作为一门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贴近生活的叙事,而这本书却似乎有意无意地将这份亲近感隔绝在外。我希望作者能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多加入一些前辈艺术家在舞台上是如何“走心”演唱的故事,让读者能从情感层面去理解那些技术规范,而不是仅仅机械地模仿发声位置。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上,有一个细节让我很不满意:图文混排的协调性太差了。在介绍到一些需要配合乐谱图示来理解的复杂节奏型时,乐谱往往被放置在远离文字描述的页面的角落,或者干脆只给出了文字描述,却遗漏了关键的工尺谱或简谱示意图。对于一个需要依赖视觉辅助来理解声腔结构的学习者来说,这一点是致命的。例如,在讲解“拉腔”时,描述了音高和时值,但如果没有那个清晰标注了颤音和滑音起落点的图示,光靠文字描述是无法准确模拟出那种行腔的微妙之处的。我常常需要不断地在书中来回翻找,试图将某一句描述与某张散落在后半部分的书页上的谱例对上号,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感和学习的连贯性。希望未来的再版中,能够严格遵循“图文紧密结合”的原则,确保每一个技术要点都有其直观的视觉支持,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本称职的“入门”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典雅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老派艺术的韵味,一看就知道里面收录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特地翻了翻目录,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戏曲理论和声腔技巧,但这本《越剧唱腔赏析》的结构划分倒是挺清晰的,从基础的板式介绍到不同流派的唱法对比,层次感很强。可惜的是,我更希望它能在越剧声腔的“哲学”层面多挖掘一些,比如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了唱腔的审美取向,或者详细解析一下那些被誉为“活化石”的老一辈艺术家的气息运用和行腔处理的独家秘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听起来好听”的层面。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入门引导性无疑是极佳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只是对于我这种已经摸爬滚打多年的戏迷来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直击灵魂深处的“干货”。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对具体唱段的微观分析,比如某个高音转腔时,演员是如何通过丹田运气与喉位控制来实现那种特有的“脆而不腻”的效果,而不是宽泛地介绍“徐派婉约”或“王派刚健”这些宏观概念。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敲门砖”,但要真正登堂入室,恐怕还需要更深入的专业书籍来辅助阅读。

评分

我对这套丛书的“体系性”提出疑问。既然被冠以“入门丛书”的名号,那么它应该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唱腔赏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在阅读完越剧的这本之后,我发现它虽然详细介绍了越剧的“板腔体”结构,但在与其他剧种如沪剧、淮剧的腔调进行横向比较时,着墨甚少。我们都知道,很多戏曲声腔的形成都受到昆曲和徽剧的深刻影响,这本书如果能用一到两章的篇幅,专门梳理越剧唱腔在继承与创新过程中,与周边艺术的互动关系,将会极大地提升其学术价值和读者的拓宽视野。比如,清晰地勾勒出早期“袁雪芬流派”如何从传统西皮腔中提炼出那种清新脱俗的“水磨腔”的演变路径,而不是仅仅将它视为一个既定的结果来介绍。缺乏这种“对比”和“溯源”,读者很容易将越剧的唱腔视为一个孤立的艺术现象来理解,从而错失了理解中国戏曲艺术整体演变脉络的绝佳机会。

评分

......

评分

非常满意,速度快,包装完整。

评分

很好的书,介绍了越剧各个流派的唱腔特点!

评分

很好的书,介绍了越剧各个流派的唱腔特点!

评分

给老爸买的新年礼物,里面还有光盘,一边听光盘,一边看歌谱。

评分

很好的书,介绍了越剧各个流派的唱腔特点!

评分

非常满意,速度快,包装完整。

评分

非常满意,速度快,包装完整。

评分

有拉谱,主要是因为这个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