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曾经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这本书带给了我太多的共鸣和恍然大悟。很多我在日本生活时感到困惑或不解的事情,在读了这本书之后,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作者挑选的关键词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分析角度非常贴近生活。我记得书中对“仕方がない”(没办法/无能为力)的探讨,这句我当时在日本生活中经常听到,却一直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心态。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接受,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以及一种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寻求内心平静的智慧。此外,书中对“同調圧力”(从众压力)的分析,也让我回忆起很多在集体中,为了融入而不得不压抑自己个性的经历。这种“同調圧力”是理解日本人社会群体行为的关键。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日本生活时,那些模糊不清的片段,并为我提供了清晰的解读。它让我更加理解了日本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平衡个人与集体。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读懂日本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的书。作者通过对日本关键词的深入剖析,实际上是在揭示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沟通的底层逻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察言观色”这个概念的阐释,它并非是某种特有的能力,而是源于对他人情绪的敏感和对他人的尊重。书中的例子虽然大多来自日本,但其所传递的智慧,却是可以跨越文化界限的。比如,书中对“本音”和“建前”的区分,其实也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中,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通过理解日本人如何处理这种“真实想法”与“社会面具”之间的关系,我对自己和他人在沟通中可能存在的“不坦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以更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和文化的容器。通过深入理解一个词语背后的文化和心理含义,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与他人建立连接,打破隔阂,实现真正的沟通。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在理解日本人“言外之意”上的一个巨大突破。我一直觉得,日本人沟通方式非常含蓄,很多时候,他们的真实想法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潜台词”的解析大全,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他们话语背后的真实含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遠慮”(顾虑/克制)的分析,它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约束,一种为了维护和谐而不惜牺牲个人需求的行为。书中举例了许多日本人是如何通过“遠慮”来避免冲突,以及这种“遠慮”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过程的。此外,书中对“微妙”一词的细致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很多时候,日本人会用“微妙”来形容一种复杂、难以名状的状态,而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这种“微妙”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情绪和信息。这种非直白的沟通方式,对于习惯了直接表达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码方式。它让我明白,理解日本人,不仅要听他们说了什么,更要用心去感受他们没有说出的东西。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与日本人建立更深层次沟通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书,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语言的魅力与文化的深度相结合。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魔法的能力,能够从日常词汇的细微之处,挖掘出日本人深藏不露的情感和思维模式。我一直对日本文化充满了好奇,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看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在他们那里承载了如此丰富的信息。比如,“いただきます”这句简单的餐前语,在书里被解析得淋漓尽致,不仅仅是“我开动了”那么简单,它蕴含着对食物的感恩,对劳作者的尊重,以及一种对当下和谐的珍视。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对“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日本人沟通中那种“言外之意”的艺术,以及他们如何在不直接表达情感的情况下,建立起信任和默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空気を読む”(读懂空气)这一概念的阐释,这简直是理解日本人社交行为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误解他们看似含糊不清的回应,或者觉得他们过于委婉,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门,让我明白了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这本书不像是枯燥的语言学教材,更像是一次充满趣味的文化探索之旅,让我对日本人的内心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阴性文化”和“物哀”之情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作者通过对一些充满感性色彩的关键词的解读,展现了日本人内心深处那种细腻、敏感的情感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切ない”(难以言喻的痛苦/忧伤)的分析,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悲伤,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包含了失落、思念、遗憾,以及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作者通过对一些文学作品和生活场景的引用,将这种“切ない”的情感具象化,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书中对“儚い”(短暂/虚幻)的探讨,也让我理解了日本人为何如此珍视眼前的美好,以及他们为何会对事物的短暂性产生深深的忧虑。这种对短暂的觉知,使得他们更加懂得珍惜,也更容易在平凡中发现诗意。我常常在阅读日本俳句或欣赏日本庭园时,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忧伤和宁静,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正是“物哀”之情在作祟。它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如何拥抱生命的无常,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永恒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更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细腻、更富有同理心的视角去感受生活。
评分作为一个对日本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日本文明的发展脉络。作者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将语言的演变与社会变迁、国民性格的塑造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侘寂”(wabi-sabi)这一美学理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深植于日本人内心的生活哲学,体现了他们对不完美、短暂和寂静的欣赏。通过对“寂しい”这个词的探讨,我看到了日本人如何将孤独感内化,并从中寻求一种超越性的平静。书中对“义理”和“人情”的分析,也让我对日本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了解到,在日本人看来,维系这些关系并非易事,需要双方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关键词展开,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充满智慧,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令人愉悦。它让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从表面的风俗习惯,深入到了其民族性格和精神内核。这本书绝对是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我是一个对日本的“匠人精神”非常着迷的人,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解开了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作者通过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词语的深入挖掘,展现了日本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种精神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こだわり”(执着)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一种将平凡做到极致的艺术。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日本人是如何在工作中,在生活中,甚至在对待食物上,都表现出这种令人惊叹的“こだわり”。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位寿司师傅,他对待每一粒米的专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技到化境”。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于职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对于生命本身的尊重。此外,书中对“もったいない”(浪费)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对资源的珍视和对物品的敬畏。这种“不浪费”的理念,不仅仅是出于经济的考量,更是源于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内心深处那种对极致的追求,对完美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匠人精神”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对日本人的职业道德和生活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个常年与日本客户打交道的外贸从业者,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以往的沟通中,我常常因为理解上的偏差而错失良机,或者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而显得格格不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我的一位私人翻译兼文化顾问。作者挑选的关键词都非常有代表性,而且分析角度非常独到。我记得书中关于“大丈夫”的解读,让我大跌眼镜,原来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传达出截然不同的含义,有时是真正的“没问题”,有时却暗含着“勉强可以”甚至“其实不太好”的复杂情绪。这种 nuanced 的理解,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精准商务谈判的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书中还详细讲解了日本人如何通过“间接表达”来处理冲突和维护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他们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或者转移话题,这对于习惯了直来直去的我来说,曾经是巨大的困扰。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并非是他们不够坦诚,而是他们有自己一套维护社会和谐的方式。书中的案例分析都非常贴合实际,让我能够立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立竿见影。我发现,通过理解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与日本客户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也更能赢得他们的信任。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跨文化沟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具同理心的视角。
评分我是一名对日本的“礼仪文化”非常关注的学习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这些礼仪背后的深层含义。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礼仪动作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观和国民性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躾”(教养/规矩)的分析,它不仅仅是指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一种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书中展示了日本人是如何从小就接受“躾”的熏陶,以及这种“躾”是如何塑造他们的行为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的。此外,书中对“我慢”(忍耐/克制)的探讨,也让我对日本人的坚韧和自律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了解到,日本人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从小培养的“我慢”精神。这种精神,让他们能够在压力之下,依然保持尊严和体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日本的礼仪文化并非是空洞的形式,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民族精神之中的一种体现。它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日本社会运行的逻辑,也让我对他们所推崇的“和”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日本动漫、日剧和日本文学都颇有研究,但总感觉自己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领略到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作品深处的文化密码。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分析鞭辟入里,将一个个日常词汇,上升到了文化和心理学的层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本音”和“建前”的区分,这让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很多日本动漫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做出与作品中截然不同的行为。这种社会角色和个人真实想法之间的张力,是理解日本人内心世界的一把关键钥匙。书中举的例子都非常生动有趣,比如对“お疲れ様です”这句职场常用语的解析,让我明白它不仅仅是“辛苦了”,更是一种对对方付出的肯定和对共同经历的连接。我常常在看日剧时,会对角色的某些反应感到困惑,比如他们为什么会突然道歉,或者为何如此在意他人的评价,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行为都与书中提到的关键词紧密相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词汇,而是通过这些词汇,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日本人内心世界图景。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我喜爱的日本作品,也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从语义的逻辑起源上看,“意气”最早的源头应该是“生き","生き"读为”いき“,意为生、活着;活着的人就要呼吸,就有气息,就有生命力,于是便有了”息 “。”息“写作”息き“,也读作”いき“。关于这一点,九鬼周造在《”意气“的构造》的结尾处,有一条较长的注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研究”意气“的词源,就必须首先在存在论上阐明”生き(いき)、息(いき)、行き(いき)、意気(いき)“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生“无疑是构成一切的基础。”生きる“这个词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生理上的活着,性别的特殊性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意气“的质料因的”媚态“也就是从这层意思产生出来的;”息“则是”生きる“的生理条件。 这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是在”意气“之下,还需要继续往下推演。人有了”意气“,就要表现”意气“,意气的表现就是”意气张“(いきはり),就是伸张自己的”意气“。而”意气“一旦得以伸张,便有了”意气地“(いきじ),即表现出了一种自尊、矜持或傲气。而这种矜持和傲气在男女交际的场合运用得当、表现得体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色气“(いろけ),换言之,”色气“是”意气“、”意气张 “、”意气地“的一种性别特征。 那么,“媚态”又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媚态”,是指一元存在的个体为自己确定一个异性对象,而该异性必须有可能和自己构成一种二元存在的关系。因此,“意气”中包含的娇媚(namamekashiki)、“妖艳“(iroppoi)、“色气”(iroke)都来自于这个二元关系的可能性为基础的张力。也就是说,“上品”这个词,相比之下就缺乏这种二元性。二元关系的可能性是“媚态”存在的本质根源,当与一个异性身心完全融合、张力消失时,“媚态”自然就消失了。“媚态”是因为有征服异性的假象目的而存在的,必定会是随着目的的实现而消失。现代作家永井荷风在小说《欢乐》中写道:“没有比想要得到而又被得到了的女人更可怜的了。”这话指的是曾经活跃于异性双方之间的“媚态”自行消失后,所带来的那种“倦怠、绝望、厌恶”感。因此,要维持此种二元关系,也就是要维持这种“可能性”使之不消失,这是“媚态”存在的前提,也是“欢乐”的要谛。但有趣的是,“媚态”的强度不会随着异性间距离的接近而减少。距离的接近反而会使“媚态”得以强化。作家菊池宽在《不坏的白珠》中,关于“媚态”有这样的描写:“片山。。。。。。为了和玲子拉开距离而加快了脚步。可能,玲子迈开她那修长的腿。。。。。。片山越想拉开,她越往前靠,眼看就接近了。”“媚态”的要领就是尽量贴近对方,把距离缩小到最小限度。“媚态”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一种动态接近的可能性。这就如同阿格硫斯“迈开他的长腿”无限接近于乌龟的神话故事所讲述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能不承认芝诺提出的悖论是言之有理的。所谓“媚态”,从完全的意义上说,就是必须是把异性之间的二元的、动态的可能性,永远作为一种“可能”,并将这种“可能”加以绝对化。在“被继续的有限性”中不断行动的放浪者,在“恶的无限性”中陶醉的淫荡者、“没完没了”地追逐不舍得阿格硫斯,这样的人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媚态”。因此,这种媚态为“意气”定下了“妖艳”(iroppoi)的基调。
评分看看
评分很适合日语爱好者或者日语专业学生,能够生动了解语言的不同的本质
评分很适合日语爱好者或者日语专业学生,能够生动了解语言的不同的本质
评分作者是外经贸的日籍教授,是我的老师,必须支持
评分很适合日语爱好者或者日语专业学生,能够生动了解语言的不同的本质
评分作者是外经贸的日籍教授,是我的老师,必须支持
评分从语义的逻辑起源上看,“意气”最早的源头应该是“生き","生き"读为”いき“,意为生、活着;活着的人就要呼吸,就有气息,就有生命力,于是便有了”息 “。”息“写作”息き“,也读作”いき“。关于这一点,九鬼周造在《”意气“的构造》的结尾处,有一条较长的注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研究”意气“的词源,就必须首先在存在论上阐明”生き(いき)、息(いき)、行き(いき)、意気(いき)“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生“无疑是构成一切的基础。”生きる“这个词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生理上的活着,性别的特殊性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意气“的质料因的”媚态“也就是从这层意思产生出来的;”息“则是”生きる“的生理条件。 这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是在”意气“之下,还需要继续往下推演。人有了”意气“,就要表现”意气“,意气的表现就是”意气张“(いきはり),就是伸张自己的”意气“。而”意气“一旦得以伸张,便有了”意气地“(いきじ),即表现出了一种自尊、矜持或傲气。而这种矜持和傲气在男女交际的场合运用得当、表现得体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色气“(いろけ),换言之,”色气“是”意气“、”意气张 “、”意气地“的一种性别特征。 那么,“媚态”又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媚态”,是指一元存在的个体为自己确定一个异性对象,而该异性必须有可能和自己构成一种二元存在的关系。因此,“意气”中包含的娇媚(namamekashiki)、“妖艳“(iroppoi)、“色气”(iroke)都来自于这个二元关系的可能性为基础的张力。也就是说,“上品”这个词,相比之下就缺乏这种二元性。二元关系的可能性是“媚态”存在的本质根源,当与一个异性身心完全融合、张力消失时,“媚态”自然就消失了。“媚态”是因为有征服异性的假象目的而存在的,必定会是随着目的的实现而消失。现代作家永井荷风在小说《欢乐》中写道:“没有比想要得到而又被得到了的女人更可怜的了。”这话指的是曾经活跃于异性双方之间的“媚态”自行消失后,所带来的那种“倦怠、绝望、厌恶”感。因此,要维持此种二元关系,也就是要维持这种“可能性”使之不消失,这是“媚态”存在的前提,也是“欢乐”的要谛。但有趣的是,“媚态”的强度不会随着异性间距离的接近而减少。距离的接近反而会使“媚态”得以强化。作家菊池宽在《不坏的白珠》中,关于“媚态”有这样的描写:“片山。。。。。。为了和玲子拉开距离而加快了脚步。可能,玲子迈开她那修长的腿。。。。。。片山越想拉开,她越往前靠,眼看就接近了。”“媚态”的要领就是尽量贴近对方,把距离缩小到最小限度。“媚态”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一种动态接近的可能性。这就如同阿格硫斯“迈开他的长腿”无限接近于乌龟的神话故事所讲述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能不承认芝诺提出的悖论是言之有理的。所谓“媚态”,从完全的意义上说,就是必须是把异性之间的二元的、动态的可能性,永远作为一种“可能”,并将这种“可能”加以绝对化。在“被继续的有限性”中不断行动的放浪者,在“恶的无限性”中陶醉的淫荡者、“没完没了”地追逐不舍得阿格硫斯,这样的人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媚态”。因此,这种媚态为“意气”定下了“妖艳”(iroppoi)的基调。
评分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