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书系·THINK是涵括多个学科的入门书,时尚而饶有趣味,从生活入手,将经典理论和前沿知识娓娓道来,让读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加了解生活。
本套丛书大的特点就是期杂志化编排,丛书中的每一本都图文并茂,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栏目,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巩固和扩展知识;每一章还设有关键词、小结以及理论回顾,帮助读者更好地吸收所学内容;每本书语言生动活泼,各式各样的图片点缀文中,读来轻松而愉悦。
《明德书系·THINK:社会学(认识社会·把握自我)》分17个专题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介绍,同时配有大量新近发生的社会实例,使得本书读起来有趣、轻松。
《明德书系·THINK:社会学(认识社会·把握自我)》倡导一种社会学式的思维方式,希望训练读者能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现象,从而使读者迷上社会学,了解到社会学不仅仅是认识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将课堂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社会,改造我们的社会。
约翰·卡尔,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社会学博士,目前任教于该校。此前,他还曾在医院、中学、教堂和监狱等地方工作。这些地方的工作经验使他对社会学的兴趣愈加浓厚。他对社会学研究和教学充满激情,曾全身心地研究犯罪学和社会分层。作者希望这本关于社会问题的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今世界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让他们了解我们能够减少这些问题严重性的方法”。
社会学——社会学原理概论
社会调查研究——如何研究社会?
文化——塑造个体的框架
社会结构与人际互动——微观和宏观的视角
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过程
群体与社会——了解我们的环境
美国的社会阶层——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分层
全球分层——世界财富与贫困
人口与环境——社会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
种族和民族——这是个肤色问题吗?
性别分层——性别的社会性
衰老与健康——社会的老龄化
犯罪和法律体系——社会如何回应犯罪和越轨?
婚姻与家庭——社会是如何延续的?
教育与宗教——社会如何传递信息?
经济与政治——社会是如何组织与管理的?
社会运动,集体行为和社会变迁——社会是如何变化的?
第17章 经济与政治——社会是如何组织与管理的?
“不管根据哪种传统定义,这一群行动一致的个体都称不上一种社会运动。社会运动要有领袖和共享的意识形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跟在游行队伍的后面,边走边看传单,发现宣传的东西和自己的想法一样,这才真正加入游行的人群。在做决定之前,人们一般会阅读发起人的简历,或者听他们冗长的演讲,不管是通过收音机还是去现场。简单地说,社会运动要有追随者才能形成气候。但是,这次游行不符合标准的模型。它就像星星之火,四处分布,没有形成规模,而且极度地独立,不依靠外力,完全自生自灭。此外,没有宣言或者教义之类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最高指挥权威。教室、农场、热带雨林、乡村、公司、沙漠、渔场、贫民窟,到处都能见到它在酝酿、萌发,甚至在纽约的豪华宾馆里,也能看到它的踪迹。它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次尝试,人们试图自下而上发动一场全球性的人道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社会运动一般都是因为不公正、不平等或者腐败现象而引起的。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然处于灾难和不幸之中,现在,又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生态环境大规模恶化,气候发生急剧变化。参加这次运动的组织多如牛毛,当我在脑海里计算具体的数字时,突然意识到,我或许正在见证某种有机体(如果说不是生物的话)的出现和成长。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运动,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是面对生存威胁时,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做出的一种本能和集体性的反应?现在还没有答案,相反,我们面临更多的是问题:它是因为某些内在于目的本身的原因而变得原子化的吗?这次运动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它的增长速度到底有多快?参加这场运动的个体和组织相互之间是怎么联系的?为什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之前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它能不能解决各国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能源、就业、环境保护、贫困和全球暖化?它发展到最后会不会集中和组织起来?或者,还像现在这样,各自为战,把权力拱手让给各种意识形态和激进主义?”
——摘自《上帝保佑的动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运动是如何让这个世界重新变得仁慈、公正和美丽的》
在《上帝保佑的动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运动是如何让这个世界重新变得仁慈、公正和美丽的》(Blessed Unrest: How the Largest Social Movement in History is Restoring Grace, Justice, and Beauty to the World)一书中,作者保罗?霍肯(Paul Hawken,他同时还是一个记者和环保主义者)向世界表明,尽管在生态环境和社会领域两个层面上,地球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潜在灾难性问题,但我们还有希望。
俗话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When it rains, it pours)。在某些情况下,倾盆大雨(Down-Pours,倾盆大雨。与前面的俗语“When it rains,it pours”相呼应。——译者注)意味着又一个冰河世纪的到来。至少,2004年上映的影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给观众呈现的是这样一幅图景。这种花巨资打造的灾难大片用视觉媒体的方式把气候变化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问题是,这能否真正唤起人们对气候问题的重视?有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仅仅把信息传递给全世界是远远不够的。
保罗?霍肯花了好几年时间,跟踪各种环保组织为改善地球环境所做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材料,最后写成《上帝保佑的动乱》这本书。在书中,作者指出,确实有一部分人在致力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地球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人口爆炸,由此造成的人口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紧张,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比如贫困和气候变暖。霍肯认为,用这些事实来吓一吓人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一旦人们还知道,现在有成千上万的环保组织和团体在为改善明天的状况而不懈努力,他们就不再恐惧了。
是什么动力驱使社会发生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该怎么办?本章将会在讨论社会变迁、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过程中回答上述问题。
主题:社会变迁的动力是什么?
社会的改变
社会的各种变化通常都是由一些新的事件或机会引起的,比如工业革命。这些新事件会引发社会变迁,也就是文化、人际互动以及各种创新改变社会制度的过程。我们在前面提到工业革命对社会阶级分化的影响。资产阶级的权力和财富大大增加,超过了原来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阶级,与此同时,工人阶级被迫整日劳作,为了生存苦苦挣扎(Pat Hudson,1992)。
就在同一个时期,认识世界的新思想出现了,其中包括社会学。有些新思想成了建立一个新国家的智识基础,比如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美国。我们只需翻翻《独立宣言》的开篇导论就可以找到一部分类似的思想。社会变迁通常由思想来驱动。比如,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住的社区里没有回收废品的人,后来,有些人意识到,人类浪费了太多的自然资源,于是决定重复使用一些东西。到今天,垃圾回收和重复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与此同时,人口也在增加,触发了一些人口变迁,比如移民。跨国移民和境内迁徙改变了美国这个国家。历史地看,美国的人口逐步增加,并且向西部转移。例如,1800 年,美国的人口中心(一个假象的点,在这个点的东西两边,各住着一半人口)是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Baltimore,MD)。到1880 年,这个点移到了肯塔基州的考文顿市(Covington,KY)。根据2000 年的人口普查,现在美国的人口中心是蒙大拿州的埃德加斯布林斯市(Edgar Springs,MO)(U.S. Departmet of Commerce News,2001)。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我们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在前面一章,我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讨论,比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举个例子来说,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东南亚、印度、德国、英国、墨西哥等,我们现在都可以收看到迪斯尼动画频道的节目。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它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迪斯尼的动画频道把美国的信息、观念和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的孩子脑里。通过《蒙汉娜》(Hannah Montana )和《少年魔法师》(Wizards of Waverly Place )里十几岁的战士形象,全世界的小孩子都在学习美国文化。这会给其他国家的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会导致怎样的社会变迁呢?
……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感觉我的世界观像是被重新搭建了一遍。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的深刻洞察。比如,作者在分析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个人努力的不足,而是深入探讨了制度、文化资本乃至无意识偏见是如何在日常互动中不断强化不平等的。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让我不禁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对“公平”的肤浅理解。书里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把那些宏大的社会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那些抽象的理论一下子拥有了血肉和温度。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批判性的视角,它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旨在揭示隐藏在光鲜表面下的复杂张力。合上书本时,那种被知识充盈的满足感,以及对周遭世界多了一层理解滤镜的感觉,非常奇妙。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认识社会”,让人不再满足于表象的解释,而是渴望探究事物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也是回报丰厚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动脑,更要用心去感受那些社会结构对个体命运潜移默化的塑造力。书中对“符号互动论”的阐释尤为精妙,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一场无休止的“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这个过程是如此隐蔽,以至于我们通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作者却像用显微镜一样,将这些微小的社会动作放大,清晰地展示它们如何构建起我们的身份认同。这本书的深度要求我必须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某些章节,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补充资料来加深理解。这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它拒绝了速食文化的诱惑,坚持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例证来构建其理论大厦。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考深度得到了实质性的拓展,像是完成了一次智力上的攀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引人入胜,完全不像我过去印象中社会学读物那种晦涩难懂的形象。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和你促膝长谈,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将复杂的社会动力学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因为某个观察角度的独到而拍案叫绝。作者在探讨集体行为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时,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将个体视为社会洪流中的无力羔羊,也不夸大个人选择的绝对自由。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与深度。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用书中的框架去套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比如朋友间的互动、职场中的权力游戏,甚至只是在超市排队时的等待,都变得有了新的意义层次。它提供了一套新的“操作系统”来解读日常,这比单纯积累知识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行文如水,层层递进,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打破了学院派研究与大众理解之间的壁垒。它没有刻意去简化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实例,将这些理论的内在逻辑清晰地展示出来。例如,在讨论文化变迁时,作者引用了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多个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宏观的视野令人印象深刻,它让我们看到社会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充满张力的过程。阅读这本书,我体验到了一种知识带来的“解放感”——原先困扰我的许多社会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去容纳和解释。它帮助我从“感觉”上升到了“理解”,这对于提升个人的社会素养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自我认知工具”。它不仅仅是关于“他们”——社会——的理论,更是关于“我”——作为社会建构中的一环——如何存在的探讨。作者在分析身份的流动性与社会规范的约束力时,触及了现代人内心深处最普遍的焦虑:我是谁?我的选择有多少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这种对自我边界的重新审视,是极其深刻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总结部分提出的那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它们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把球踢给了读者,鼓励我们带着这份新获得的视角继续在真实世界中探索和实践。这本书不是提供信仰,而是提供了一种质疑和探究世界的能力。对于任何一个渴望超越表面现象、寻求内在清晰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座灯塔。
评分书角破了
评分书角破了
评分非常实用的社会学入门书籍,书籍正版便宜实用!
评分一直很喜欢在京东上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评分一直很喜欢在京东上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评分这本书,写得较简单,不过,做为入门级教材,还是可以的。
评分书角破了
评分非常实用的社会学入门书籍,书籍正版便宜实用!
评分买了两本。还可以。贵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