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料笔记丛刊: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全2册)

民国史料笔记丛刊: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濬,李吉奎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史料
  • 回忆录
  • 人物
  • 文化
  • 历史
  • 旧物
  • 北京
  • 燕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15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783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史料笔记丛刊: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全2册)》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黄濬,字秋岳,又称哲维,号壶舟,室名花随人圣庵,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或1891)。据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黄濬本籍台湾,其父黄彦鸿,字芸淑,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举人,十六年庚寅科进士,签分户部主事,供职北京。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台湾沦日后,遂久居都下,把籍贯改为福建。黄濬十七岁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授举人,七品京官。尝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入民国,任北京政府陆军部承政厅秘书科科员,交通部法规编纂员,交通部秘书,财政部佥事、秘书、参事。得汪精卫等人赏识,1932年8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荐至地位仅次于秘书长之简任级机要秘书,得与闻密勿。1937年8月,以通日寇,父子俱伏法白门。有关《摭忆》成书经过,黄氏友人瞿兑之在《民国史料笔记丛刊: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全2册)》序中曾说明原委,略谓,黄氏生前,将编定之“二巨帙”邮瞿;瞿“乃稍纠其笔误数处,并志所疑于眉端”。此稿随为天津孔某借阅。黄伏法后,孔某关河转徙,但仍守信将原稿退瞿,还付黄家。黄家乃于北平付印,并乞瞿氏作序。序中未明言该书付印包含多少条目,亦未言印刷情形。

目录

整理说明
序/瞿兑之
一 北京西黄寺
二 京师清净化城
三 弈术与政术
四 京西二石经山
五 做官与演戏
六 宝竹坡纳妓弃官
七 论斜阳暮景之佳者
八 俞恪士《西溪》诗
九 国人不爱惜古建筑
十 姚茫父论脸谱
十一 北京五塔寺
十二 名人墓冢之存废
十三 陈仁先咏落日诗
十四 曾国藩观微杜渐
……

精彩书摘

其年未遇时,游广陵,冒巢民延致梅花别墅。有童名紫云者,儇丽善歌,令其执役书堂。生一见神移,适墅梅盛开,生偕紫云徘徊于暗香疏影间。巢民见之,佯怒,缚紫云,将加以杖,生彷徨无计,得冒母片言方解。时薄暮,乃长跪门外,启门者曰:“陈某有急,求太夫人发一玉音,非蒙许诺,某不起也。”因备言紫云事。顷之,青衣媪出日:“先生休矣,巢民遵奉母命,已不罪云郎,然必得先生咏梅绝句百首,成于今夕,仍送云郎侍左右也。”生大喜,摄衣而回,篝灯濡墨,苦吟达曙,百咏既就,亟书送巢民。巢民读之击节,笑遣云郎。
今按小史云:紫云姓徐,一字九青,又字曼殊。检讨初见征君时,为崇祯己卯,随定生先生应制南都,才十五岁,征君《哭陈太史》诗,所谓“见君刚覆发”也。至顺治丁酉,复于南都再见征君,始订水绘读书之约。以明年戊戌十一月七日至,恰适征君母马恭人生日。检讨《留别冒巢民先生》诗:“忆我过如皋,太母正悬帨。”是为戊戌冬也。又云:“阿云年十五,姣好立屏际。笑问客何方,横波漾清丽。”由戊戌逆推十五年,知紫云生于甲申矣。紫云既归检讨,随归宜兴,又曾随侍至京师,其后先检讨七年殁,盖康熙乙卯也。
小史又云:《云郎出浴图》,为五琅陈鹄画,横一尺五寸,纵七寸,云舄可三寸许,著水碧衫,支颐坐石上,右置洞箫一,逋发鬖鬖,脸际轻红,星眸慵睇,神情骀宕,若有所思。雍正间为吴青原所得,后以赠金标亭。乾隆间有一摹本,为罗两峰画,陈曼生手录题咏。原图归端午桥。两峰摹本,则余少时在番禺叶兰台师处见之云云。今日心畲所临写者,盖为鹤亭托人所摹罗本。原本为册页,今引为直幅。

前言/序言


民国史料笔记丛刊: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全2册) 一部深藏于时光深处的民国侧影,一部由亲历者笔触勾勒的鲜活史鉴。 本书系“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中的重要一辑,聚焦于民国初期至中期的社会风貌、文人雅士的交往片段,以及诸多历史事件的侧面记录。全书由二十世纪上半叶著名史学家、文化名家(此处应填写真实作者姓名,若无法确定,可描述其身份,例如:某位与史学大家同窗共事的文人/亲历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家等)所撰,原为手抄本或早期油印本,散佚多年,今得以系统整理,以两册精装本面世。 本书价值与内容概述 《花随人圣庵摭忆》并非宏大叙事的通史著作,而是一部以“摭拾”——即小心翼翼地拾取、记录——为核心特征的笔记体史料集。作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视角,穿梭于当时的文化圈、政界边缘及学术重镇,将所见、所闻、所思,以散文式的笔法,细致入微地描摹下来。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勾勒失落的士人风骨与交往网络: 民国初年,新旧交替,无数才俊之士汇聚于京津沪宁等文化中心。本书大量篇幅用于记录作者与当时诸多文化名流的往来细节。例如,书中详尽记载了(此处可虚拟具体细节,例如:某位著名学者在特定场合下的言谈举止,某位文学大家的日常生活习惯,或某次重要学术会议背后的不为人知的趣闻)。这些记载,并非空泛的赞美,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人味”。读者可以从中窥见梁启超先生在学术探讨中的严谨与幽默,陈寅恪先生治学之余的闲暇片刻,以及胡适先生推动白话文运动时所遭遇的阻力与支持。这些细节,是教科书中难以捕捉到的鲜活历史碎片。 二、晚清至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微观史: 作者曾长期任职于(此处可描述作者的教育背景,例如:某著名学府的教务部门/新式学堂的创办人),因此书中对清末新政后教育体制的变革有深切的观察。笔记中详细记录了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的变化、旧式儒学教育如何退位,以及西方教育思潮如何渗透的过程。其中关于(此处可提及具体教育议题,例如:体育教育的引进、女生教育的初创阶段、教科书的审查过程)的记述,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与挣扎。 三、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城市生活图景: “花随人圣庵”的“庵”字,暗示了一种半隐居的观察姿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都市生活的诸多侧面,涵盖了衣食住行、娱乐方式乃至伦理观念的转变。 城市景观: 记录了北京的胡同烟火气、上海法租界的摩登气象,以及地方绅士在转型期的处境。例如,书中对(此处可描述具体风俗,例如:旧式茶馆的规矩、照相馆的兴起、剪辫子引发的社会反应)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 特殊群体的叙事: 笔记中还收录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边缘群体——如戏曲演员、药铺学徒、小商贩——的观察与同情,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四、政治风云下的文人抉择: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往往身处派系斗争的漩涡之中。作者以局外人的清醒,记录了军阀混战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以保持独立性或寻求庇护。书中对(此处可提及特定历史事件的侧写,例如:某次政治运动的初期舆论、某位重要人物的失势或崛起,或国学大师们对时局的态度)的记录,往往是官方史料中缺失的“气氛”和“温度”。这些“摭忆”并非为谁辩护,而是忠实地呈现了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关头的精神状态与道德困境。 版本特色与装帧 本套装全二册,是根据流传下来的手稿影印本,结合专家学者多年考证的校注本整理而成。 第一册:侧重早年求学与文人交往。 主要收录作者早年留学经历(如有)或在各省学堂的见闻,以及与早期留日、留欧学者之间的通信与晤面记录。 第二册:聚焦中后期时局与文化观察。 涵盖抗战爆发前后作者的见闻,特别是对文化南迁、学术机构迁徙的记录,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冲击下的保护与发展所做的思考。 本书装帧设计力求古朴典雅,采用(此处可描述装帧风格,例如:仿宋体排版、硬壳精装、附赠线装书影或原件拓片),旨在最大限度还原史料的年代感与阅读的沉浸感,是史学研究者、民国文化爱好者、以及对近现代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作。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人才辈出的年代,那些鲜活而真实的面孔与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笔记丛刊”式的作品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容易流于零散和芜杂。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这套书的结构有着一种内在的韵律感。它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但每一篇“摭忆”都像是一颗被精心打磨过的珍珠,虽然单独来看可能光芒各异,但串联起来,却形成了一条完整而璀璨的项链。那些关于故人、旧事的片段,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被赋予了叙事的力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不起眼的细节打磨成引人入胜的微型故事。尤其是一些关于风俗习惯的描述,那些早已消亡的礼仪和场景,被他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来,让人不由得感叹,历史的厚重感,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日常之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被悄悄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大事件,而是触及到了历史的毛细血管。

评分

这套书着实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它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细腻描摹,简直就像是老照片被重新上色,鲜活得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烟草和旧墨水的味道。作者的笔触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暗藏深功,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捕捉精准到位,比如对某个小官僚家庭日常生活的琐碎记录,或者某个文人圈子里的八卦流言,这些边边角角的东西,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旁观者清的冷静,但他又不是一个冷漠的记录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个时代复杂人性的理解与唏嘘。读起来,你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那些逝去的人物,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秘密之窗,推开后,里面是真实的、有温度的人间烟火。

评分

作为一位对民国时期文化演变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它提供了一种“私人化”的史观。它不像官方史书那样追求绝对的客观和全面,而是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和情感滤镜。正是这种主观性,才使得这些记录充满了人情味和鲜活的生命力。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声音、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冲刷掉的个体命运,在这里得到了细致的保存。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些宏大的政治变动背后,社会结构是如何缓慢而痛苦地进行着适应和重组的。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用更贴近人性的方式去理解那个复杂而迷人的时代。

评分

这套书的文字功底,绝对是顶尖水准。它的文风典雅而不滞涩,那种老派文人的韵味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一种沐浴在旧时文风中的舒适感。用词讲究,遣句精妙,即便是描述一些略显沉重的往事,也处理得含蓄有度,不露骨,不煽情,却自有令人动容的力量。我常常要放慢速度来读,生怕错过了哪个巧妙的比喻或者一语双关的妙处。与当下许多追求快节奏、浅阅读的作品相比,这套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投入心力去细细品味。它不像是在“告知”你历史,更像是在“邀请”你一同回顾和感怀。如果你对文字本身的美学有追求,那么光是欣赏这些行文,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这次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全套两册的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厚实,墨色清晰,阅读体验极佳。在这个很多出版物都追求“廉价感”的时代,能看到这样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套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翻阅时,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行为的尊重。对于喜欢收藏实体书,并对特定历史时期有着深刻偏好的读者来说,这套丛刊无疑是书架上的一颗重磅明珠,它能经得起反复品读,也值得被长久地珍藏。每次拿起它,都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全2册),非常好的书。

评分

历史经典,值得收藏品味

评分

写的很好,不过是文言文的,需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看的懂

评分

很好的版本,质量不错!

评分

很多关于晚清的书都引用“花随人”的记载,都是晚清人物的奇闻异事无太大可读性,但是喜欢清史者必备!

评分

不错的好书。。。

评分

陈寅恪先生曾经提过,这是做近代史必读的史料

评分

终于购到这套笔记了!强烈推荐,值得收藏!!

评分

非常好的一套书,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