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清朝开国史

洪业:清朝开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斐德 著,陈苏镇,薄小莹等 译
图书标签:
  • 清史
  • 明清史
  • 清朝
  • 历史
  • 王朝
  • 皇权
  • 政治
  • 军事
  • 努尔哈赤
  • 皇太极
  • 多尔衮
  • 入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3802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8114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曾获1987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1987年度加州大学出版社颁发的伯克利奖

《洪业》出版后,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盛赞魏斐德:“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次增订版《洪业》增加了导读文字、历史插图和代后记“远航”。魏斐德先生的夫人、旅美著名翻译家梁禾女士为我们再次提供了魏斐德先生的部分一手资料。


内容简介

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讲述了中国王朝史中极具戏剧性的历史阶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续20年清王朝的巩固。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陷入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进行了总体解剖与透视。在本书中,魏斐德希望通过清初对中华帝国秩序的重建来呈现的“洪业”,昭示在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势力到来之前,中国社会业已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作者简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他的著作曾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1987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加州大学出版社颁发的1987年度伯克利奖和美国城市历史协会颁发的非北美城市历史*佳书籍奖。由于对中国史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高奖章。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曾盛赞魏斐德为当代杰出的中国史学家。


精彩书评

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重要的著作之一。——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魏斐德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伟大的成就和贡献是他的叙事能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中学者们发明了复杂的理论和晦涩的专业名词使读者们望而却步。魏斐德对于所有在学术中呈现的理论都谙熟于胸,但是他有讲故事的能力,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力。他有一个小说家的想象力,他把这种特质和历史学家的精确性结合在一起。——夏多明 (Dominic Sachsenmaier,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

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以及后续20年清王朝的巩固,是人类历史上具有戏剧性的事件之一。魏斐德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处理了这段历史,即创造了一个叙事分析,对明朝的文武官僚、农民起义者不满的原因、满族权力的上升与蔓延,以及抵抗阶段和最终胜况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用如此巨大的规模呈现这段历史是罕见的,如此自信地呈现这伟大的“洪业”更是实属不易。——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耶鲁大学中国史研究专家)


目录

编者说明

增订版序

前 言

第一章 北部边防

第二章 崇祯朝廷

第三章 满族势力的扩张

第四章 北京的陷落

第五章 南京政权

第六章 清朝统治的建立

第七章 南京的陷落

第八章 江南的抵抗运动

第九章 北方中国的地方控制

第十章 “危时计拙”

第十一章 北方的最后平定

第十二章 多尔衮摄政

第十三章 顺治朝

第十四章 专制危机的一种解决形式

第十五章 从明至清的忠君思想

附 录

中文、日文引书目录

西文引书目录

译后记

代后记:远航


前言/序言

前言:

在被征服者是先进民族,而征服者却处于半开化状态的情形下,就像北方民族侵入罗马帝国,或蒙古族入主中华帝国时那样,野蛮人通过军事征服所赢得的权力,能使之与被征服的文明民族达到同等水平,并共同向前发展,直到被对方同化为止。一方拥有实力,另一方拥有智力;前者需要被征服者的知识和技艺,后者则羡慕征服者的权力。于是,野蛮人将文明人请入他们的宫廷,文明人则向野蛮人开放了自己的学校。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第330页

1644年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勃兴,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改朝换代事件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虽然明朝皇帝于北京皇宫后的煤山自杀仅六星期后,清军便占领了紫禁城,但明清两朝的嬗替,绝非一次突如其来的事变。无论是我们现在所持的公正观点,还是当时在明朝臣民和清朝征服者中流行的观点,都承认1644年的事变肯定是17世纪明朝商业经济萎缩、社会秩序崩溃、清朝政权日益强大这一漫长进程的组成部分。

对当今的历史学家们来说,明朝末叶中国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关系是相当清晰的。由于国际收支经常出现有利于中国工商业的赤字,白银从全世界源源流入中国。中国自罗马时代以来便是欧洲货币的归宿,17世纪通过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又成了美洲白银的主要吸收者。西属美洲所产白银,有20%被西班牙大帆船直接运过太平洋到达马尼拉,

然后运往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还有一部分美洲白银,通过中亚贸易到达俄国的布哈拉,然后间接转入中国。美洲新大陆出产的贵金属,有一半之多经上述渠道流入中国。加上每年来自日本的15 万到18.7 万公斤白银,在17 世纪的前30 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 万至26.5 万公斤。

1620 年至1660 年间,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到沉重打击。中国尽管与欧洲相距遥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在17 世纪20 年代欧洲贸易衰退之前,停泊于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每年多达41 艘,到1629 年便降为6 艘,加之当时与中亚贸易的萎缩,新大陆输入中国的白银便大大减少了。17 世纪30 年代,白银又开始大量流入中国。西属新大陆的白银又从海上源源运至马尼拉,大量日本白银被澳门人带到了广州,而更多的白银则从印度的果阿经马六甲海峡流入澳门。但不久,即30 年代末和40 年代初,白银流通再次被严重阻断,而此刻正值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商品化的经济急需更多白银以对付通货膨胀之时。1634 年后,菲力浦四世采取措施限制船只从阿卡普尔科出口;1639 年冬,许多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杀;1640 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1641 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

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了极大灾难。在1635 年至1640 年白银进口量骤减期间,那些主要以养蚕为生的人们处境更艰难了。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北部的湖州等丝绸产地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天灾和疾疫又一起袭来。从1626年到1640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经过这场浩劫,晚明的人口总数大幅度下降。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从1585年到1645年,中国人口可能减少了40%。不管怎样,中国人口的严重下降,恰恰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同时发生。仅这一点便足以使历史学家们相信,中国也被卷入了17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机。

明朝后期,许多亲身经历了那次通货膨胀的人们认为,当时的经济困难主要是由经济的货币化引起的。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人们普遍对社会经济的商业化感到不满,而对一二百年前尚未如此多地卷入商品市场时的那种更具自给自足性质的简朴生活倍加推崇。一部修于17世纪初的地方志,曾将弘治朝(1488—1505)宁静的道德与经济生活,同嘉靖朝(1522—1566)社会的混乱与瓦解进行了对比:前者田宅丰裕,林木遍野,村舍安宁,盗贼匿迹;后者则财产频繁易主,物价不稳,贫富分化,市场繁杂混乱。进入17世纪后,情况进一步恶化。人民大量破产,十室九贫;少数豪富依财仗势、奴役穷人;天地之间,金钱似乎支配着一切。

也有人认为明末的经济衰退,是由于制度的破坏导致了整个社会秩序的崩溃。按明朝旧制,田赋由里甲乡官征收,军饷由自给自足的世袭军户承担,丁役则通过征发徭役或由列名匠籍的世袭匠户提供。这种制度的运转,依赖于中央政府维持有效的户口登记和赋役分派程序的能力。然而,经济的货币化,都城迁至远离长江三角洲主要产粮区的北京,以及中央官僚机构缺乏合理程序以维持理想的、自治的社会组织单位,全都促使这一制度日趋瓦解。例如,官僚和贵族靠朝廷俸禄为生。明初建都南京时,俸禄按稻米若干斗计算;都城北迁后,原来的实物俸禄改以货币支付。起初是纸币,后来是布帛,最后是白银。兑换比率以当时谷价为准。此后两个世纪,谷价不断上涨,而以银两计算的俸禄则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到1629 年,朝廷每年向在朝的官僚、贵族(仅在京城的就多达4 万人左右)发放的俸禄,只有15 万两,不到国家财政预算的1%。这点儿俸禄当然少得可怜,所以,各级官吏不得不通过贪污受贿等非法途径获取额外收入,以维持生活。1643 年,崇祯帝决定检查一下军队供给系统的可靠性,遂遣人暗中查核拨给兵部的4 万两军饷究竟有多少发到了驻守辽东的士兵手中。结果他得到的报告是:

全部军饷均未到达目的地,都在下发过程中无影无踪了。

许多大臣认为,正是明朝皇帝,而不是别人,应该对此负责。尤其是万历皇帝(1573—1619 年在位),屡次公私不分,挪用政府开支修建宫室,并允许主管其膳食的官吏从所有花费中照例扣除20%作为酬金,而不问他们在其他方面榨取了多少油水。尽管万历皇帝特别昏庸和不负责任,但他也不过是在紫禁城内豢养着一大群奴仆的明朝诸位皇帝中的一个而已。17 世纪初,北京皇宫中有3000 名宫女和近2 万名宦官。这些宦官要照料后妃的生活,但这只是其全部职责中的一小部分。作为皇上的私人奴仆,他们支配着由12 监组成的庞大机构,控制朝廷的税收与国库,管理由国家垄断经营的盐业和铜业,征收皇庄土地的田租(有一个时期,皇庄田土占全国私人田产总数的1/7,京畿8 个州、府的大部分土地,都归皇庄所有),统辖护卫京师的禁军,并组成一个完全脱

离正常司法系统,拥有逮捕、审讯乃至处决之全权的秘密警察机构(即令人闻风丧胆的东厂)。明朝皇帝以宦官为左膀右臂,致使宦官数量遽增,逐渐超出了朝廷的供养能力。他们在宫内贪污受贿的机会无穷无尽;及至明末,一些宦官机构终因朝廷无法承受这一巨大财政负担而被撤销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明末的宦官经常以钦派税监之身份,在商税、关税等固定税收之外,进行额外搜刮,但他们仍不能养活自己。1618 年,尽管为应边关紧急而加天下田赋,户部仍然只侥幸收到210 万两应收税银的70%。部分地靠国库帑银填充的皇帝私囊,情形也不佳。有一件可能发生在1643 年的宫内轶事,虽有点儿滑稽,却恰当地反映了当时内廷府库虚竭的情况。这年秋季,崇祯帝打算清点其宝库。守门人被传唤后,却一再推脱说找不到开门的钥匙。最后,巨大的宝库还是打开了,只见室内空空如也,唯有一只小红箱,盛着几张早已褪色的收条。

宦官不仅是个明显的财政负担,对大众来说,他们还是晚明许多皇帝与外朝大臣隔绝的象征。作为内廷与外部世界的媒介,掌印太监们不久便承担了向皇上传递外朝大臣的奏章的责任,并为皇上起草诏书和敕令。于是,皇上便无须亲自处理日常事务了。由于在明初,太祖(洪武皇帝)、成祖(永乐皇帝)等都利用私人特务来强化对朝廷的控制,宦官的势力遂不断增长,致使明朝后期的皇帝反而失去了控制大臣的能力与权威,有时甚至沦为专权宦官的傀儡而几乎完全见不到其他大臣。从1469年到1497年,没有举行过一次朝会。进入16世纪后,世宗(嘉靖皇帝)和神宗(万历皇帝)都仅仅主持过一次各部大臣参加的朝会。于是,那些从未见过皇上——那个深居宫中的幽灵——的大臣们必然会失去对他的信赖。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他们便与某个掌印太监结成联盟,或组成他们自己的非正式的(和非法的)政治集团,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由科举制派生而来的政治庇护的惯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派系活动。至17世纪20年代,朝廷终于出现了深刻裂痕,爆发了一场政治清洗,以及东林党等文人士大夫集团同专权宦官魏忠贤之阉党间的残酷党争。由于派系活动的影响,即使细小的分歧也会激起轩然大波,而结果常常是双方僵持不决。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洪业:清朝开国史》内容的,关于另一部历史著作的详细简介。 --- 《大明风云:万历三十年》 作者: 历史研究小组 出版社: 九州文史出版社 定价: 128.00 元 ISBN: 978-7-5079-6123-4 装帧: 精装,附有大量历史地图与文物插图 字数: 约 1200 千字 内容概述 《大明风云:万历三十年》是一部聚焦于明朝末期关键转折点——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的深度历史研究专著。本书摒弃了宏大叙事和对帝王私德的刻意渲染,转而深入剖析了这一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生的复杂脉络与深刻变化。作者团队通过对档案、地方志、私人笔记、海关记录以及欧洲传教士文献的交叉比对,力图还原一个立体、多元、充满张力的晚明图景。 万历三十年,距离万历皇帝“怠政”的惯性已持续多年,外部辽东的建州女真势力正在崛起,内部江南的士绅阶层对朝廷的财政压力日益不满,而海贸的繁荣与西学东渐的萌芽,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剧烈变动。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万历三十年并非一个简单的“平稳过渡期”,而是诸多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的前夜。 核心章节与研究焦点 第一部:朝堂的“失重”与地方的“超载”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中央政府在万历三十年的权力真空状态。皇帝对朝政的疏离,使得内阁权力结构趋于僵化,而宦官集团的活动空间则相应扩大。书中详尽分析了当年几起重要的京官任免风波,揭示了党争在缺乏有效中央制衡下的极端化倾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章对“国本之争”的后续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虽然太子册立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尘埃落定,但其对朝臣士气和政治风向的长期影响,使得中央政令的推行愈发困难。地方督抚如张居正的余威已逝,取而代之的是更倾向于“自保”和“地方经营”的官员群体,这为后续的区域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白银的潮汐与社会的两极分化 明代中后期的经济命脉——白银,在万历三十年前后经历了剧烈的波动。本章侧重于分析西班牙大帆船贸易(卡拉卡船贸易)的直接影响。通过梳理福建、广东沿海的贸易档案,本书首次量化了当年流入大明的白银总量,并探讨了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分配不均现象。 书中通过对苏州、松江等地丝织业的个案研究,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初期形态,以及依赖白银输入的城市手工业者阶层与底层自耕农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迅速拉大。当海外贸易受到外部政治因素干扰时,这种依赖性便构成了地方经济的潜在风险。 第三部:辽东的阴影与军事改革的困境 万历三十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本书不仅关注了边防线的军事部署,更重要的是,剖析了辽东卫所制度的全面崩溃及其对财政的挤压。 作者团队通过重建当年辽饷的征收链条,展示了军费是如何在层层克扣和地方豪强截留中被严重稀释的。与此相对的是,朝廷在军事技术革新上投入的努力——例如对火器部队的有限扶持——却因缺乏持续的资金保障和统一的指挥体系而收效甚微。这部分内容揭示了明廷在面对外部新兴军事力量时,其内部组织效能的系统性失灵。 第四部:士人精神与西学的微光 在政治压抑和经济变动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也呈现出复杂态势。本章聚焦于晚明特殊的文化现象,探讨了“心学”的世俗化发展及其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此外,本书投入了大量篇幅研究传教士利玛窦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万历三十年,利玛窦在北京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大,他所带来的天文、数学知识开始被少数精英阶层接纳。本书认为,这种“西学东渐”并非自上而下的主动引进,而是特定知识群体在寻找传统学问之外的“新解”与“新工具”的边缘尝试。对这一微光的描绘,旨在说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思想的火种也从未熄灭。 史学价值与创新之处 《大明风云:万历三十年》的价值在于其“微观史”的研究方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为无数可追踪的事件节点和人物互动。它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兴衰定论”,而是展示了复杂因果链条的并行发展。通过对地方赋税、物价指数和人员流动数据的详尽梳理,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是理解明清交替时期社会结构如何发生内在崩解的必读之作。其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逻辑,使之成为当代明史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这在历史专著中是难能可贵的细节。字体选择舒适,行距得当,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关键历史地图的运用上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效果。在描述辽东战局或关外迁徙时,那些定制的、标注清晰的地图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插图,而是叙事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精准地定位了事件的地理背景,帮助读者在大脑中构建出清晰的空间概念。我清晰地记住了几个关键的地理节点,因为文字描述与地图的对应是如此完美。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性关注,显示了出版方和作者对知识传播的认真态度。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视觉辅助”的现代读者而言,这种对地图和插图的尊重,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地理政治格局的门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作者像是高明的导演,知道何时该拉近镜头聚焦于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何时又该拉远景展示整个历史舞台的宏大变迁。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军事部署,文字也保持着一种流畅的张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早期满族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的细致描摹,那份对历史“现场感”的追求,让那些教科书上扁平化的事件瞬间立体了起来。比如,关于女真部落联盟的形成和演变,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礼仪、血缘和权谋如何在这些松散的群体中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权力之网。它成功地将“开国”这个宏大叙事,拆解成了无数个充满人性和烟火气的决策点和冲突瞬间。那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的先驱者的形象,鲜活得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在感叹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为个体的命运感到唏嘘。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使得即便是对清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卷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感受到历史变革的巨大推力。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叙述过程中,对于“边缘群体”和“被遗忘的声音”的关注。开国史通常聚焦于核心的统治阶层和军事统帅,但本书却花费了相当篇幅来描绘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被裹挟的普通民众,无论是被征服的汉民、女真的不同部众,还是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家庭。作者通过零星的记录,重建了他们在那段动荡岁月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侧写。这使得整个开国史的图景不再是冰冷宏伟的帝王将相的博弈,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温度的社会重构过程。这种人文关怀的注入,使得历史叙事更加丰满和厚重。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业”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普通人命运的交织与牺牲。这种将“大历史”与“小人物”巧妙融合的笔法,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题材中显得尤为耐人寻味,也更具历史的穿透力。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时,我担心内容会过于严肃晦涩,毕竟“开国史”往往意味着大量的军事术语和复杂的宗室谱系。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出人意料地具有现代性。他仿佛拥有某种魔力,能够捕捉到权力的核心逻辑,并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例如,对于努尔哈赤早期政治联盟的构建,作者并没有陷入传统的“英雄史观”,而是将其视为一场极其精明的资源整合与风险对冲的商业活动。这种将历史事件置于普世权力逻辑下进行解构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同时,作者在处理早期冲突时,对于双方的战略意图分析得极为透彻,让人看到了决策背后的理性权衡,而非仅仅是盲目的冲动。这种对“人性”和“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的教科书,只是其案例选得格外久远和厚重。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它并非堆砌冷僻的档案,而是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清初奏折、地方志甚至是民间传说,巧妙地熔铸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个特定术语或典故的背景,因为作者总能在不打断主线的前提下,提供恰到好处的注释和引申,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这绝非一本浮于表面的通俗读物,它有着扎实的学术底蕴,但又不失文学性的表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改制”过程中,那种审慎的平衡感。它既没有盲目地赞美改革的彻底性,也没有过度苛责历史局限带来的妥协,而是将每一次制度的更迭,都置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外部压力下进行考察。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视角,让历史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而不是被简化成单一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读完之后,我对“清朝的建立”这一概念,拥有了远超以往的精细和立体认知。

评分

1.套装、分期付款、购买时包含赠品的商品不享受价格保护;

评分

浙江西南的仙霞山脉,地处闽、浙、赣三省边界,绵延逶迤百余里,奇峰峻岭,层林接岫,峰峦间云雾缭绕,苍莽壮观。岭上仙霞关,素有“东南锁匙”“八闽咽喉”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评分

京东活动价购入,价格优惠,还是正版,买书就到京东

评分

汗青唐出品必属精品,虽然我还没看,但是我想汗青唐的招牌是不会错的,下次还回来的

评分

通过明末清初的大时代变迁,展现中国历史最具戏剧性的事件。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习惯用欧莱雅男士,最佳的选择,每次不是618就是双十一都要屯点货,反正有效期几年,不怕过期,大大小小的所有东西都是在京东买,主要是便宜,划算,比在超市里便宜的多了,家里日用品都是在京东买的,还送货上门,欧莱雅男士三瓶总共花*,真是超值巨划算,后面那一大箱总共花*,真是便宜啊,等于这两大箱总共花*,这些东西去超市估计*都买不着,不赖,当天晚上下单,第二天送货上门,真是带劲,快递小哥也辛苦了,点100个赞,五星好评,支持京东618,支持强哥,真希望天天都是双十一,天天618!!

评分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评分

很厚道的一本书,书很厚,内容也很好,挺好的一本书,清朝源于高丽。东北的高丽参。久远。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