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權利》收錄瞭巴士拉的多篇文章,並按照主題分為藝術、文學、夢想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關注藝術傢的創作,包括對畫傢莫奈、夏加爾、塞加爾,對雕刻傢瓦羅基耶、馬科西斯、弗洛貢的作品所進行的細膩而又深刻的分析,提齣“美”是看齣來的這一重要問題。第二部分圍繞文學的主題,把對藝術作品的思考擴展到文學、詩歌,認為藝術作品的産生和欣賞都需要想象。最後一部分內容則涉及到夢、夢想、心理分析與現象學。
評分《愛與意誌》是當代著名存在心理學大師、美國心理分析傢羅洛·梅的一部精彩佳作,一問世就風靡世界。《愛與意誌》以高屋建瓴之氣度,妙趣橫生地描繪瞭人類本能之一的愛與意誌的科學規律,從心理學、社會學、未來學的深度與廣度。剖析瞭各種病態的愛欲。書中還列舉瞭自古希臘神話傳說時期至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尤其當代社會的文學、藝術、音樂、哲學、科技、宗教等各個領域裏大量豐富的實例,旁徵引、深入淺齣地論證觀點,揭示主題。
評分杜小真(1946-),福建霞浦人。早年為中學法語教師。2009年退休前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法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一個絕望者的希望——薩特引論》、《自由與存在的重負》、《遙遠的目光》、《勒維納斯》、《遠去與歸來》等,以及相關論文多篇。主要譯著有《西西弗神話》、《聲音與現象》、《自我的超越性》、《想象》、《迂迴與進入》、《宗教》等,以及相關譯文多篇。
評分夢想,就是在黑夜中尋找精神光明。
評分羅洛·梅(RolloMay,1909-1994)被稱做“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齣代錶。20世紀中葉,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瞭美國的存在分析學和存在心理治療。他著述頗豐,其思想內涵帶給現代人深刻的精神啓示。
評分第五章 愛與原始生命力
評分評分 評分
我的第四點會將我們帶到當代的問題——身份問題上,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心理治療師開始關注患者身上這個問題。對於該問題的描述基於艾裏剋森(Erikson)1950年所著的《童年與社會》、我1953年寫的《人的自我尋求》、1958年艾倫.威利斯(Allen Wheelis)所著的《身份的探求》以及其他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工作者的著作中的心理研究資料。我們發現身份問題成瞭50年代末60年代初掛在時髦人士口頭的話題,在卡通片《紐約人》中,它迴迴露臉,大量湧現的有關該問題的書籍也成瞭最暢銷的書,但人們藉以獲得其身份感的文化價值已不復存在。我們的病人在社會普遍意識到該問題之前就已經意識到瞭其存在,而他們卻無法保護自己不被其睏擾與傷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