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憂患:劉君祖講易經憂患九卦
定價:48元
作者:劉君祖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8664606
字數:
頁碼:32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6開
商品標識:A104
編輯推薦
孔子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由此可見中國古典哲學中蘊含著深刻的憂患觀念。《憂患:劉君祖講易經憂患九卦》結閤案例、旁徵博引,對《易經》中著名的憂患九卦——履、謙、復、恒、損、益、睏、井、巽——進行瞭透徹的解析。通過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智慧,幫助我們現代人處變不驚,體悟易經的憂患意識;應世自如,參透自在人生的奧妙所在。
內容提要
《憂患:劉君祖講易經憂患九卦》對《易經》中著名的憂患九卦——履、謙、復、恒、損、益、睏、井、巽——進行瞭透徹的解析:“履”為腳踏實地曆練工作能力;“謙”為低調行事,化解紛爭;“損”為理性調節,精打細算,終於獲益;“睏”為遭遇睏難不改其誌;“井”為研發創新,大獲成功;“巽”為靈活權變,主導一切。作者詳解憂患九卦,闡述消解世事迷津、轉換人生成敗之道,幫助讀者在復雜的環境中莊敬自強,提高修養,曆艱難睏苦,終玉汝於成。
目錄
自序·生於憂患 1
導讀 1
履險如夷——履卦ぐ
憂患*卦 3
“人位”以柔剋剛的智慧 4
履險如夷 5
履卦的卦中卦 7
履卦卦辭 8
創意修辭法:卦名與卦辭不分開 9
履卦《彖傳》 10
以柔履剛 10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12
履卦《象傳》 14
全履之象 16
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18
履卦六爻詳述 20
初爻:特立獨行 20
中行獨復,自強不息 23
二爻:謹守中道 25
三爻:誌行失當 28
武人乾政的危險 29
《易經》中的“眇能視”、“跛能履” 31
四爻:低調謹慎 33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34
五爻:殺伐決斷 35
上爻:有德者必有言 37
履卦“上九”與太極拳 39
有終之美——謙卦し
卦爻全吉的謙卦 43
有終之美 45
謙、豫二卦的錯綜分析 47
謙、豫二卦的差異分析 49
謙、豫、隨……的卦序分析 51
謙、豫二卦的“身體《易》”探析 52
謙輕而豫怠也 54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55
從卦象上看謙、豫 57
謙卦卦辭 58
謙卦《彖傳》 59
謙卦《象傳》 60
同功而異位 62
謙卦六爻詳述 64
三爻:萬民景服 64
永恒的功德 65
由謙卦“九三”說卦中卦 67
初爻:低調再低調 68
二爻:造勢之力 70
謙卦上卦三爻“無不利” 72
四爻:精神利用 73
五爻:當仁不讓 77
上爻:正義之戰 80
謙卦的全勝觀念 82
一元復始——復卦こ
復卦的核心創造力 85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86
觀復的力量源自坤卦 88
螺鏇形的上升麯綫 89
復卦卦辭 90
復卦《彖傳》 92
生命的規律節奏 94
“天癸至”的概念 95
復卦《象傳》 96
單行道與螺鏇行進之道 98
營衛氣血——復卦的中醫觀點 101
復卦六爻詳述 102
初爻:天地之心往內求 102
平常心就是道 104
二爻:及時休養 105
三爻:一念之間 107
四爻:依中道而行 108
五爻:大德敦化 109
上爻:天災人禍並至 110
康熙親徵噶爾丹 112
天長地久——恒卦ぜ
天人相應的自然法則 117
恒卦的應用 120
鹹、恒中有大過卦的意義 122
恒卦卦辭 123
恒卦《象傳》 125
恒卦《彖傳》 127
恒卦“卦吉、爻凶”的分析 131
鹹卦各爻間應與關係的結果 132
恒卦各爻間應與關係的結果 133
恒卦六爻詳述 134
初爻:不當的深入 134
四爻:求不得苦 138
《易經》中“禽”的相關說明 139
三爻:無處容身 140
上爻:動搖國本 142
二爻:善補過 143
五爻:久經考驗 145
懲忿窒欲——損卦む
六十四卦中*難的兩個卦——損、益二卦 149
解卦與*關懷 152
損、益的說文解字 153
損、益的定位 154
損、益在道傢中的發揮 155
損、益與鹹、恒的關係 157
損、益與泰、否的關係 158
損卦的卦中卦 161
《序卦傳》說損、益 162
《雜卦傳》說損、益 162
益卦有農耕之象 163
憂患中的損益 164
損卦卦辭 166
損卦《彖傳》 167
損卦《象傳》 169
移山填海之難和欲壑難填 170
理性節製感性 171
損卦六爻詳述 173
損卦的不言之象 173
初爻:量力而為 175
四爻:久旱逢甘霖 177
二爻:密不透風 178
五爻:自然獲益 181
三爻:小捨大得 183
上爻:功成名就 185
利益眾生——益卦っ
六十四卦*難解之卦 189
斟酌損益與泰極否來 189
利益眾生 191
集思廣益 192
民意至上的弊端 193
益卦卦辭 195
損卦之“利有攸往” 196
益卦《象傳》 198
益卦《彖傳》 200
益卦六爻詳述 204
初爻:全民積極投入 204
二爻:富而好禮 206
“自外來”與“固有之” 209
三爻:濟難救睏 210
王道政治的施政程序 213
四爻:政治改革 214
五爻:利益眾生 217
上爻:無所逃於天地間 221
緻命遂誌——睏卦ゅ
升而不已必睏 227
從升卦到睏卦各爻的比較分析 228
“睏”的字形分析與延伸說明 230
價值鏈的說法 231
睏卦之所以睏的初爻、三爻、上爻分析 232
睏—井—革:走齣睏卦,再創新天地 233
人生各種不同的難 235
絕處逢生 236
藍海策略——睏、井、革的絕處逢生 237
《序卦傳》說睏、井二卦 240
井通而睏相遇也 241
憂患九卦之睏卦與井卦 243
睏卦的卦中卦 246
睏卦卦辭 247
睏卦《彖傳》 249
睏卦《象傳》 251
從爻際關係看“柔掩剛”和“剛柔交相睏” 251
睏卦六爻詳述 253
初爻:遺世而獨立 253
三爻:身敗名裂 255
上爻:改弦更張 259
二爻:錘煉意誌 260
五爻:中直之道 262
四爻:掣肘之弊 265
研發轉型——井卦ぬ
萃升、睏井的異同之處 269
物極不反 270
《易經》中的飲食器具——製器尚象 271
井卦的卦中卦 273
井卦卦辭 274
深造自得 278
極低調的開發 278
井卦《象傳》 279
井卦《彖傳》 280
井與渙——影響世界的能力 282
井卦六爻詳述 283
初爻:用進廢退 283
二爻:艱難的突破 285
三爻:叫好又叫座 287
四爻:完美的修整 289
五爻:品牌效應 290
上爻:維持品牌的忠誠度 291
申命行事——巽卦つ
八個基本卦的規律 295
豐旅相綜看世象 296
《易經》中的“閑”與“品” 297
無入而不自得 298
旅、巽、兌、渙卦序分析 300
巽卦的卦中卦 303
《序卦傳》說巽、兌、渙 305
兌見而巽伏也 306
憂患九卦之巽卦 307
巽卦卦辭 309
巽卦《彖傳》 310
巽卦《象傳》 311
巽為進退、為不果、為近利市三倍 312
巽卦六爻詳述 313
初爻:武人魄力 313
二爻:數往知來 315
三爻:遭遇瓶頸 317
四爻:上下打點 318
五爻:藉殼上市 320
上爻:能入不能齣 322
中國人的天命觀 324
作者介紹
劉君祖,1952年生,祖籍湖南寜鄉。颱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中華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奉元學會現任理事長。
劉君祖先生精研傳統經典近四十年,尤其深修《易經》等道傢經典,為近年來享譽海內外的易學大傢。
劉君祖先生於書院講授傳統經典近三十年,授課內容涉及四書五經、諸子百傢、以及佛傢經典。他講授的傳統經典,注重依經講經,體貼經義,將深奧難懂的義理,轉化為切實有用的人生智慧,呈現瞭傳統文化的真味道,開啓瞭現代中國人真正讀懂中華傳統經典的方便之門。多年來,他一直孜孜緻力於兩岸的文化交流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工作。
文摘
導讀
《易經·係辭傳》中著名的“三陳九卦”,是依卦序選齣由履至巽的九個卦,以德行釋之。因由開頭談到作《易》的憂患意識,故又稱“憂患九卦”,似乎教人在亂世中依序修行之法。何以隻選這九卦,其間有何關聯?分三次陳述又是什麼意思?誰提齣來的呢?跟孔子有沒有關係?這些問題深究下去,極有意趣。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睏,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製也。
“中古”意指何時,亦難確斷,是不是強烈暗示殷周之際也有問題。周文王顯然不是作《易》者,《周易》前有《連山》《歸藏》之說,應非虛構。文王的羑裏憂患,刺激瞭周代商而有天下,使《易》一躍而為定國安邦的顯學,稱為“《易》之興”不為過,但並不錶示作《易》者也有憂患。“其有憂患乎?”這個問題,以揣測語氣提齣,以此帶齣後文,甚至加上“是故”二字,強調因果關聯,實在耐人尋味。是衍文?是正文?是本即如此,還是反映瞭學派的主張?根據《春鞦公羊傳》的說法,孔子思想和三代之盛的周文明,實有重大差距,“大同”社會和“小康世”的主張,無法摺中妥協,於是尊孔或尊文王,就成瞭數韆年儒傢的學派之爭。《係辭傳》成書,*晚可至秦漢,非齣一人之手,反映重大爭議實無足怪。藉著詮釋經典而闡揚自身理念,從古就是如此。孔子作《春鞦》,不也錶白“其義則丘竊取之”嗎?周文王的羑裏憂患,確能予人相當啓發,今本《易經》的坎、明夷二卦,尚可窺其意蘊,但不宜過分誇大。宇宙奧秘無窮,人生智慧亦可不斷生新。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公羊春鞦》論文王,主張“法其生,不法其死。”這纔是與時俱進的大氣魄、真精神。
作《易》者不起於文王,那起於何時、何人呢?伏羲隻是畫卦,並沒說他作《易》。《易傳》稱作《易》者為聖人,誰是聖人?八八六十四卦這套學問係統,又是自何時起稱《易》呢?以流傳至今的先秦經典來看,《老子》夠古瞭,五韆言未及《易》;《論語》稱《易》僅寥寥數則;《孟子》完全沒提;《荀子》則有幾處見之,但《詩》《書》《禮》《樂》《春鞦》並論時,卻不提《易》。
無論如何,由畫卦、《易》之作、《易》之興,到孔子集大成,以及《係辭傳》之作,肯定是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作傳的人習《易》,起憂患之感,也算正常。孟子稱“生於憂患”,《係辭傳》雲“生生之謂易”。艱難睏苦,玉汝於成,丁逢亂世,往往恰是深入學習的殊勝機緣。《大易》與《春鞦》相錶裏,而撥亂反正、據亂以緻太平,即《春鞦》主旨。
憂患九卦依卦序選齣,其間似有規律性:履、謙二卦相錯,恒、益二卦相錯,損、益二卦相綜,睏、井二卦相綜。上經三卦,下經六卦。履之後五卦為“謙”,再後九卦為復卦“恒”之後九卦為“損”,“益”之後五卦為“睏”,“井”之後九卦為巽卦,這是隨機巧閤或彆有心裁?以組閤的三畫卦論,獨欠“離中虛”,憂患難見光明,人群網絡須重新修補。“巽下斷”*多,深入潛修,低調權變,纔能化解患難?
九卦全以“德”稱之,符閤《易傳》尚德的整體思維。乾、坤為《易》之門,陰陽閤德而剛柔有體,兩卦言德者極多:“德施普”、“天德不可為首”、“君子行此四德”、“龍德而隱”、“龍德而正中”、“德博而化”、“君德”、“進德修業”、“位乎天德”、“君子以成德為行”、“與天地閤其德”、“德閤無疆”、“厚德載物”、“至靜而德方”、“敬義立而德不孤”。其他各卦言德,多見於《大象傳》:濛“果行育德”、小畜“懿文德”、否“儉德闢難”、豫“作樂崇德”、蠱“振民育德”、大畜“以畜其德”、坎(ね)“常德行”、晉“自昭明德”、蹇“反身修德”、夬“居德則忌”、升“以順德,積小以高大”、漸“居賢德善俗”、節“製數度,議德行”。至於經文本身言及德者,有五處:訟卦“六三”“食舊德”、小畜卦“上九”“尚德載”,以及恒卦“九三”“不恒其德”、“六五”“恒其德”和益卦“九五”“有孚惠我德”。《係辭傳》各章稱“德”者更多,盛德、至德、崇德、賢人之德、蓍之德、卦之德、神明之德,幾乎成瞭德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說卦傳》首章總結得好:“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履”為“德之基”,憂患九卦之首,一切修德從實踐開始,實踐是檢驗真理*好的標準。人生在各個階段腳踏實地奮鬥,久而久之,就有瞭可觀的履曆。
“謙”為“德之柄”,柄指入手處,執持以應萬變。謙讓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謙受益,天地人鬼神都福佑。
“復”為“德之本”,木下為本,即生命根底之意。“復其見天地之心”,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恒”為“德之固”。堅守原則,“立不易方”為固。真理常道本存於天地之間,不假外求為固。
“損”為“德之修”。“懲忿窒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身心不斷調整,修行至極境,轉而獲益。
“益”為“德之裕”。為學日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資源充裕,心量開闊寬裕,行事順暢,一切綽綽有餘裕。
“睏”為“德之辨”。疾風知勁草,闆蕩識忠臣,“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世無艱難,何來人傑?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睏乎上者必反下”,既有資源耗盡,纔會深入開發新資源。
“井”為“德之地”。淵泉時齣,紓睏濟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是“太上有立德”(《左傳》)的寶地。
“巽”為“德之製”。靈動深入,潛移默化,因時因地製宜,逐漸化被動為主動,取得發號施令的地位,列為九德之終,大有深意在。
由九德定位的用字修辭,不難看齣其依序發展的脈絡:在亂世中,首先要建立適閤自己發展的基地,腳踏實地奮鬥,打好事業的基礎。對外關係盡量謙和忍讓,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避免無謂紛爭。勻齣心力培元固本,探討真理,作長期剝極而復、改造現狀的準備。大本立定,麵對不斷變遷的形勢,仍得斟酌損益,在策略上作機敏適時的調整,以開拓生存發展的空間。即使如此兢兢業業,人生還有可能階段性受睏,一旦遭遇瓶頸,得再深入研發轉型。積此耗時經年的努力,終於化解憂患橫逆,取得*後的勝利。
*次陳述九卦,以卦境、卦德的定位為主,以下第二次,則強調修行曆程的特色。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睏,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和而至”,人生實踐須心平氣和,調和各方衝突矛盾,纔可能達成*的*目標。“履虎尾”而不遭反噬,冒*的風險觸碰強敵的痛點,還能履險如夷,全身而退,非和不為功。和而不同,和實生物,陰陽衝氣以為和,和纔能以柔剋剛,進而剛柔互濟,促成社會的和諧。
“履”為一陰五陽之卦,《彖傳》稱:“說而應乎乾。”和其綜卦小畜一樣,懂得以小事大,善用杠杆支點,爭取夾縫中生存的*利益。坤卦講究順勢用柔,其“初六”爻辭雲:“履霜,堅冰至。”*個字即“履”,“堅冰至”,“和而至”,“至”的功夫正為坤元創造力所在,由天至地,剛柔配閤無間。離卦以柔中之德,鋪展人際網絡,“初九”爻辭亦雲:“履錯然,敬之,無咎。”坤、離皆由“履”開始,故稱“履”為“德之基”,二卦尚柔,故雲“和而至”。
“謙,尊而光”,《係辭傳》的說法和《彖傳》完全一緻。《彖傳》還有後文:“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卑處世,過程低調,*後結果卻*眾人,沒有人競爭得過他,還贏得眾人的尊重,光明遍照。《尚書·堯典》稱述帝堯之德:“允恭剋讓,光被四錶,格於上下。”正閤“謙,尊而光”的錶率。
“復,小而辨於物”,“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心能辨物,慎思明辨,格物緻知。一陽起於五陰之下,故名為“小”,內動而為眾陰之主,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故能明察萬物。復卦“初九”《小象》雲:“不遠之復,以修身也。”一般解釋是行為偏離正道不遠,即能迴頭改過;其實就根源上說,“不遠”即近,指的就是心。正心以修身,以彰顯良知良能的創造力,故爻辭稱“元吉”。復卦“六二”受“初九”的強烈影響,深刻反省,見賢思齊,《小象》雲:“以下仁也。”顯示“初九”為核心的生機,仁心仁德的象徵。且看《論語》上怎麼說?《述而篇》雲:“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雍也篇》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人心在身,自反即知,故雲不遠。《孟子·盡心篇》發揮此義,有雲:“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卦序“復”之後為無妄、大畜,正是“反身而誠”,“萬物皆備於我”之象。從“小而辨於物”,發展到“萬物皆備於我”,進而如《係辭上傳》所稱“開物成務”,“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可見心力的不可思議。“復”為“德之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禪雲“明心見性”,“自性生萬法”。復卦之義蘊,真是深遠無極。“小而辨於物”除瞭內視反聽的心性修為外,還得講求分析入微的思辨之術,精研萬事萬物之理,纔不緻淪寂蹈空。現存《大戴禮·小辨篇》有雲:“內思畢心,曰知中,中以應實,曰知恕。”思維的功能與實事實物相應,纔可能開物成務,篇名“小辨”,和“小而辨於物”之義理相通,撰作上應有關聯。
“恒,雜而不厭”,仍在本心上立論。“復”的天地之心既立,往後還得長期存養,無論遭遇多復雜煩擾的情境,都如如不動,不起厭離之想。“恒”字為古版《易經》上一特殊字,不以“亙古心”,而以去掉底部一橫的“一日心”取義,實有深意。此心亙古不變,高調到近乎荒誕,“一日心”為“恒”,卻有務實修行的理論根據。一日包含晝夜輪替,已具陰陽幽明之義,經典中常以之為周期變化的計時單位。乾蠱“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巽命“先庚三日,後庚三日”;革命“己日乃孚”;復卦稱“七日來復”。《尚書·皋陶謨》一日二日萬機;《大學》“日新其德”。說通透瞭,其實一日並不為少,每天養成習慣,念茲在茲,惕厲修行,經久自然養成恒德。所以,孔子在《論語·裏仁篇》中,纔會抒發感慨:“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顔淵篇》中顔淵問仁,孔子迴答:“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顔迴“不遷怒,不貳過”,孔子以之為“不遠復”的實踐錶率,後世稱之為“復聖”,可見其日新之功,超邁同儕,已進入習慣成自然的恒卦境界。《雍也篇》中孔子說得很清楚:“迴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不違仁”,其實已符閤《裏仁篇》的設定標準:“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次、顛沛皆人生雜擾之境,不違仁,必於是,即雜而不厭。“雜而不厭”的修辭,之所以不厭不越,因中心有主。《雜卦傳》釋濛卦為:“雜而著。”本心雖雜於習染,隻要正確啓濛,仍能昭著光明。
“損,先難而後易”,“懲忿窒欲”,自我減損,開始當然不容易,行之既久,嗜欲漸淺,天機漸深,也就從容和易瞭。《論語·雍也篇》樊遲問仁,孔子迴答:“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難而後獲”,“先難而後易”,正是積極轉益。
“益,長裕而不設”,“不設”即無心自然,全無矯情造作。“長裕”的“長”,更顯修養功深,德之裕已臻穩定態,心淨國土淨,心寬天地寬。“長裕”的“長”,和恒卦有關,恒、益二卦相錯,本有旁通之義。益卦“上九”求益過度,反而招凶,其爻辭即稱:“立心勿恒,凶。”《小象》且雲:“或擊之,自外來也。”“恒”為“德之固”,本心具足自在,“上九”“立心勿恒”,有瞭外誘之私,百般設計施為以求益,壞瞭“長裕而不設”的格局,遂緻凶險。
“睏,窮而通”,窮則變,變則通,故卦辭首言“亨”。孟子論“生於憂患”章則雲:“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井,居其所而遷”,遭睏之後,進行深入研發,勞動改造。井若開發成功,進入革卦,靜峙不移,就足以改變整個世界。井卦卦辭稱:“改邑不改井。”《大象傳》雲:“勞民勸相。”睏得“窮而通”,即因鑿井有成。“居其所而遷”的修辭,更強化瞭“井”為“德之地”的意象,又與《論語·為政篇》首章的比喻相通:“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無喪無得”,似北辰星光不滅;“往來井井”,即眾星拱之。
“巽,稱而隱”,行事潛移默化,用心良苦深細,長期布署經營,終獲成功,一切物事的安排,皆恰到好處。稱有衡量輕重、精確計算,以至於毫厘不差之義。謙卦《大象傳》即雲:“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履以和行,謙以製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睏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第三次陳述九卦,將其*功效作個總結:一陳時用“之”,二陳時用“而”,三陳則用“以”,和《大象傳》“君子以”的用法相同,將既有資源作*好的運用。
“履以和行”,再次點齣“和”的重要,以及“履”的實行特色。“謙以製禮”,社會規範的製定是為瞭弭平紛爭,使不同陣營的成員能和平相處。履、謙二卦相錯,有旁通之義。根據“謙”的原則製禮,禮製定以後,再以“履”的精神照章實行。“履”字本與“禮”、“理”義通,禮以理定,依禮而行。大壯卦《大象傳》即稱:“君子以非禮弗履。”“謙”為言之兼,錶述任何主張皆兼顧各方利益和立場,以之製禮,*無偏頗。謙、豫二卦相綜,“謙以製禮”,豫以作樂,“豫”之《大象傳》故稱:“先王以作樂崇德。”《論語·學而篇》有雲:“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謙和處世,“履以和行”,相錯兩卦在禮上有瞭*呼應。“剋己復禮為仁”,仁為禮樂之本,所以復卦亦與禮有關,而且探討得更深入,為禮樂製度找到瞭閤乎人性的根源。“復”為“德之本”,確實所言不虛。“德之基”建立在“德之本”上,“履”字中含有“復”字,“屍”為做主之意,“履”其實就是“主於復”,依於仁而行禮。履卦和復卦關係之密切,亦見於乾、坤兩卦爻的變化。乾“九三”爻變,為履卦,《小象傳》雲:“反復道也。”“乾”代錶天理,“九三”為人之正位,“復”為天地之心,代天行道即“履”。“九三”爻辭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朝乾夕惕,閤為一日,正閤前述日新其德之理。坤初六爻變,為復卦,爻辭稱:“履霜,堅冰至。”履的目的即為復,行道證道,以見天地之心。
“復以自知”,和《係辭傳》首章所稱“乾以易知”不同。乾知大始,純性自然;一陽復始,有瞭人心人性的覺醒。《老子》有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又稱:“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又雲:“見小曰明。”“小而辨於物”,自知自見為明。“復”為“德之本”,上承乾卦的天道,下啓離卦的文明,在生命演化上,有無比關鍵的重要性。
“恒以一德”,久曆憂患,不改常度。鹹、恒二卦相綜,《尚書》有“鹹有一德”篇,據說為伊尹所作,篇中不斷強調一德的重要:“惟天佑於一德……惟民歸於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終始惟一,時乃日新。”
“損以遠害”,節製嗜欲當然可以遠離災害。損、鹹二卦相錯,用情不當易緻傷害。“益以興利”,益、恒二卦相錯,根基立定,將本求利,日進無疆。恒卦重“一”,但又不可太執著於“一”,否則難以騰挪變化。“六五”爻辭雲:“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小象》稱:“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製義,從婦凶也。”即寓批判之義。恒卦卦辭欠“元”,開創力不顯,處雷風動蕩之時,不宜執“一”以自我設限。恒卦錯為益卦,觸類旁通,益卦“初九”、“九五”兩爻爻辭皆言“元吉”。損、益二卦相綜,損卦“六三”緻“一”,“三人行,則損一人”,“六五”“元吉”,卦辭亦稱“元吉”。恒、損、益三卦卦爻錯綜變化,可見“一”與“元”的不同,以及“改一為元”的具體功效。
“睏以寡怨”,人生難免睏頓,應減少牢騷抱怨,積極轉型謀求齣路。“井以辨義”,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轉化一己小我的睏厄,為生民造福,完全清楚公私義利之辨。《論語·憲問篇》錄載孔子的話:“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下學而上達”,正是鑿井汲井之象,不怨不尤,先從“睏以寡怨”做起。《述而篇》記冉有問伯夷、叔齊,不仕周而死,心中可曾有怨,孔子迴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憂患九卦,以“復”的仁心仁德為本,因應不同的情境考驗,展現齣艱難而精彩的求仁之路。蹇卦外險內阻,寸步難行,形勢不比睏卦輕鬆。“六二”《小象》雲:“王臣蹇蹇,終無尤也。”也從“寡怨”入手,爻變成井卦,“勞民勸相”,結集群力以突破睏局。“睏”為“德之辨”,“井以辨義”,人生睏頓,會一蹶不振,或天蠶再變,可得慎思明辨,而“復小而辨於物”的基本功,不可或缺。
“巽以行權”,“權”有權衡、權量、權變、權勢諸義,一路機敏低調行事,終於取得發號施令的主控權。憂患九卦自“履以和行”始,至“巽以行權”終,首尾呼應,層次井然。“巽”為風,為天命的象徵,“下學而上達”,“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風行草偃,化及全民,人世憂患至此,已撥亂反正矣!《論語·子罕篇》稱:“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共學”相當於“履”的“德之基”,“適道”相當於“復”的“德之本”,“立”相當於“恒”的“德之固”,“權”則為“巽”的“德之製”,行權是學道的*境界。
若以《論語·為政篇》孔子自述其為學曆程來看,“十有五而誌於學”,為“履以和行”;“三十而立”,為“恒以一德”;“四十而不惑”,為“損以遠害”;“五十而知天命”,為“睏以寡怨”;“六十而耳順”,為“井以辨義”;“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則為“巽以行權”。
《帛書易傳·易贊》中的“三陳九卦”,*終不是巽卦,而是渙卦。“渙為德之製”、“渙稱而隱”、“渙以行權”,很難解通,至少不如巽卦貼切。以卦序論,巽、兌二卦之後為渙卦,風行水上、利涉大川,也有*的教化意涵。而九卦中,僅“巽”為基本八卦,若改為“渙”,則皆無純卦,似乎也更齊整。但無論如何,仍以今本《易傳》之義理優勝,版本考據的問題,還是以俟來日。
“三陳九卦”,分三次切入陳述,似乎隱含天地人三纔的概念。“德之基、德之本、德之地”,明確標示齣現成可用的資源,屬“地之道”。“和而至、窮而通、稱而隱”,顯然涉及“人道”的運用。“以自知、以辨義、以行權”,參悟天命的*意義,屬“天道”。九卦的次序以三卦一組,三組卦群也有地、人、天的發展脈絡。“履”依地而行,“謙”、“復”之外卦,皆為“地勢坤”,三卦皆言“禮”,討論人際互動。“恒”為一日心、“損”懲忿窒欲不離心、“益”有孚惠心,三卦皆重“心”,落實人道修行。“睏”、“井”緻命遂誌,上探天人之際。“巽”申命行事,天人閤一,成就*關懷。《易》卦六爻,兼三纔而兩之,初、二屬地位,三、四居人位,五、上及天位,由下而上、終而復始的奮鬥曆程,似乎給瞭憂患九卦排序上甚佳的靈感。
……
媒體推薦
暫無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