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影印本)

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影印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704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533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二书,为漠代张机(仲景)所撰,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是后世医家诊治疾病的准绳,是临床医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者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熔医经和经验用方(简称经方)于一炉,创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中国临床医学新纪元。由于张仲景对中医学术的特殊贡献和中医学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世医家奉其为“医圣”。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二○五年左右,因战乱而散佚。经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成《伤寒论》十卷,而杂病部分未见。到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残旧书籍里发现了《伤寒杂病论》节略本,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共三卷。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流行最广的版本。后世研究《伤寒论》著作远在一千种之上,更加印证了其历经千年而不衰,且历久弥新的价值和地位。《伤寒论》的最大价值是六经辨证,揭示了临床辨证规律和思维方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仲景创用的方剂,选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经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其最大的临床价值得到了证实。
  《金匮要略》是以整体观和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并强调脉证合参、证不离脉、据脉诊病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为防止疾病的传变和病位病情的扩延,仲景提出了“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未病防变思想。全书载方二百零五首,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化裁灵活,同《伤寒论》方一样,被后世奉为“群方之祖”。
  仲景方书一口简意赅,义理深奥,圆机活法,妙用无穷,向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是学习中医必读之经典著作。本次影印本《伤寒论》是以明代赵开美复刻仲景全书宋本《伤寒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焉蓝本,《金匮玉函经》是以清康熙重刻何义门手抄宋本为底本。焉便于读者学习和研究,特将二书合刊,以飨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注解伤寒论
金匮玉函经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很好,包装只有个袋子,起码保护保护。快递很快

评分

还行吧!好好学!

评分

很不错 很不错 很不错

评分

好,本来就是经典!经典之书无需多言

评分

影印版中医古籍,印刷用纸都不错。

评分

《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二书,为漠代张机(仲景)所撰,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是后世医家诊治疾病的准绳,是临床医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者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熔医经和经验用方(简称经方)于一炉,创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中国临床医学新纪元。由于张仲景对中医学术的特殊贡献和中医学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世医家奉其为“医圣”。

评分

厌恶了呢?这样的反应合情合理。厌恶作为一种情绪,最基本的形式与目的就是放大以及回避腐烂与有毒的食物。既然如此,为什么发酵的口水、腐烂的鲨鱼、长蛆的奶酪还会在某些地方如此受欢迎?我们不顾所有的腐烂特征,渴望食用这些食物,这难道是人类自身的一个矛盾?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矛盾说明,从广义上看来,恶心与不恶心,仅由个体自己决定。

评分

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影印本),中医古籍的经典,不错,好东东!

评分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医圣)的《伤寒论》,可谓医方之祖,但内容深奥,缺乏理论阐述,未得广泛传播。在成氏以前,研究《伤寒论》者虽已有孙思邈,在其同时代亦有朱肱、庞安时等人,但他们均未对《伤寒论》原文进行注解。成无己博及精研,深造自得,引《内经》、《难经》以阐发仲景诸说,于辨析表里虚实亦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伤寒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其之每引《内》、《难》等理论以发明仲景之说,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不仅使内、难、伤寒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具有探本寻源,互相渗透之妙,同时还起到了经论结合,以论证经的效果。使伤寒理明,内、难有实由于前无他人可鉴,难度很大,致使其书著成时成氏已至八十高龄,前后长达四十余年。也正由于成氏注解《伤寒论》的古奥原文,致使这部有很大实用价值的著作才得以广泛流传,被医家所理解与重视,使研究者越来越多,促进了伤寒学派的发展。 成无己对张仲景的辩证与方义有所阐发,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