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 全球战略一盘棋
段祺瑞(1865—1936),皖系军阀首领。188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习炮兵科。1889年获选派到德国留学学习军事,是第一个将炮兵测绘技术从德国引入中国的人。回国后于小站练兵,成为袁世凯的亲信,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中华民国建立后,出任陆军总长。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主张与日本决一死战。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失败,退隐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颇有操守。
萨苏:提到段祺瑞,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炮兵。1887年,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1888年,段祺瑞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他四位同学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学习一年半炮兵,曾参加了甲午战争。他是第一个将炮兵测绘技术从德国引入中国的人。段祺瑞为人所知,跟日本人的报道有关。日本媒体报道说北洋里有一个优秀的炮兵军官,叫段祺瑞,后来这篇报道传到了中国,他才逐渐被人所关注,并逐渐被提拔起来,最终成为“北洋三杰”之一。但是空口袋难以自立,段祺瑞能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首先还是因为自身具有过硬的本领;其次他的人品不错,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跟随他的人,虽然有些人发财了,但大多数人都是清廉自守的。
段祺瑞在北京的住处,并不是现在的文物保护单位段祺瑞执政府,而是位于朝阳门附近的吉兆胡同。胡同东边有一个房子,叫老段府。北洋军阀中老段是段祺瑞,小段是段芝贵。我们小时候经常去老段府玩,地址就在北小街附近。吉兆胡同原本叫鸡罩胡同,这是因为在胡同北端有两条小巷与其连接,颇似鸡爪,故而得名。由于“爪”与“罩”音似,所以时间久了,又被人称为“鸡罩胡同”。段祺瑞虽然留过洋,又是国务总理,但他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他总觉得,堂堂总理住在一个叫“鸡罩”的胡同内,不祥又不雅。于是就改名叫吉兆,取意“吉祥永兆”。
段祺瑞留学是在德国,因为当时的世界陆军中,德国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但是他后来逐渐跟日本人走得比较近,也很喜欢用日本的顾问。段祺瑞一生酷好下棋,受他的影响,他手下的幕僚也大都精于此道。还因此逐渐跟日本人建立了围棋来往,中国优秀的棋手吴清源等被送到日本,促进了双方的棋术交往。这是中日围棋史上的一段佳话,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问题。开始时,中日围棋的交流很单纯,但后来被日本的特务机关注意到了。日方经过分析,就让日本的间谍以围棋爱好者的身份,与中国的围棋爱好者打交道。在抗战中,很多到中国的间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日本人正是以中日围棋交流做幌子,乘虚而入,得以和中国各地的人打交道。比如抗战时在兰州捕获过一个日本间谍,在受审时,他曾经借口说是来和兰州当地的围棋爱好者进行切磋的。同时日本人还发现,围棋爱好者下得好的不说,就是一般下围棋的人,也都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属于精英阶级,有一定文化功底。但是这种人多数没有什么正事干,因为下围棋太耽误时间,不是普通工薪族可以花得起的。日本人要拉拢这些人,只要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这些人就可以帮忙测量,提供情报,成为很好的情报发展对象。
雪珥:段祺瑞是一个留洋回来的人,虽然是北洋三杰之一,在袁世凯手下卖命,甚至在原配去世后还娶了袁世凯的义女,但他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带头签名拥立袁世凯返回工作岗位。表面上看,他是为了袁世凯,但实际上他是在下自己的棋,为自己布局。到了后来,特别是袁世凯当总统之后,他和袁越走越远,开始自立门户。像段祺瑞这样的人,他骨子里好像缺少中国传统的那种“忠君”思想,他不认为袁世凯是他的主公。
……
精品收藏
评分 评分这方面题材的书籍比较少,文风有趣而不枯燥的就更少,所以选了萨苏的,双十一下单直接五折,一年就买一次,所以也不觉得贵。想换一个角度看待辛亥革命前后旧政府改革派和保守派、改革派和革命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实那个年代革命者无差别的暗杀也有苦衷,如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虽然伊藤博文还算对吞并朝鲜持谨慎态度的,但也不能说安重根就做错了,再如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事件,也不能说这个青年是引发一战的罪魁祸首。
评分包装完好,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我只好将故事推开,像观察一个建筑模型,我绕着它顺时针三百六十度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看了一遍,再以相反的方向又看了一遍。 然后,我鼓足了勇气,决定给它一个弱不禁风的结论:阿乙,在这些小说里隐藏了他的主角。就是说:《巴赫》的主角不是巴礼柯,《鸟看见我了》的主角也不是那个警察,《意外杀人事件》要说的也不是那个杀人事件。而是我前文所提到的四个人,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人。 罗兰巴特曾在《写作的零度》里谈到阿加莎的创意就是以第一人称来掩饰谋杀者,我也想起那些为了谋杀一个人而制造了“随意性连环杀人案”的罪案设计者--既然如此,阿乙完全有可能在他的小说里给我们布下一个个精妙的“骗局”。作为一个前警察,关于隐藏的各种技巧,我想他都了如指掌吧。 记得有天去他博客读了一篇文章,里面讲述了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困在一个金鱼缸般的小镇里,欲拒还迎地展开一段男女关系,终归成了曹孟德之鸡肋。一如他小说刀劲,文中的人纤毫毕现,毫无藏身之处。我后来和作者谈及此文时坚持那是一篇小说,而非真实之事。 逻辑在哪里?逻辑在于我相信:即使文学殿堂年久失修,早已失去往日的荣耀,还是有极少数的作家将之奉为个人的宗教,并以苦行僧的自律和虔诚奉献自我。而阿乙,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这样的作家,我无法将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生活断然分开。他若非在以他的生活延续他的文学,就必定是在以他的文学延续他的生活。 在阿乙这里,一部作品的诞生,也许,也意味他部分生命之死亡。于是,将自己献祭给文学的这个人,在他的小说集的扉页上写下这三个字:“给活人”。 其实,他是将自己隐藏起来
评分一直坚持购买书,速度快,书也不错,喜欢
评分萨苏的作品还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第二幕 是柱石,还是蛀虫?
评分用200-100优惠券 买了很多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