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利徐叢書”是為紀念明末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和明代學者徐光啓而命名,他們二人為西方與中國文化的交流作齣瞭傑齣貢獻。叢書以對話的方法論為研究主題,緻力於不同哲學、文化與傳統的文明之間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礎上的具有創意的交流,以幫助當代人共同麵對全球性問題,並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
內容簡介
2001年,尤爾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以其德國書商和平奬獲奬演說開啓瞭與基督教教會的對話。三年之後,他與前樞機主教約瑟夫·拉辛格(JosefKadinal Ratzinger)會麵。2007年,他又以“對於缺失的意識”為題與耶穌會哲學學院的哲學傢們相互討論。哈貝馬斯強調:唯有當現代理性厘清瞭它對於宗教意識所采取的立場時,它纔能自我理解。除此之外,教宗本篤十六世於雷根斯堡(Regensburg)演說中對確認宗教與理性的關係所作的錶述,也是哈貝馬斯論證的背景。《利徐叢書·對於缺失的意識:一場與哈貝馬斯的討論》收錄瞭哈貝馬斯的論文以及與這場論辯有關的幾篇論文,而導讀的部分則提供瞭一個關於哈貝馬斯參與宗教哲學討論的概觀。
作者簡介
米歇爾?雷德(Michael Reder),慕尼黑哲學學院社會哲學與宗教哲學講師。約瑟夫?施密特(Josef Schmidt耶穌會),在慕尼黑哲學學院工作,教授哲學神學與哲學史。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閱讀哈貝馬斯的中歐視角
魏明德
前言
哈貝馬斯與宗教
米夏埃爾·雷德爾與約瑟夫·施密特(耶穌會)
對於缺失的意識
尤爾根·哈貝馬斯
論嘗試對一種關係再意識
諾貝特·布裏斯科恩(耶穌會)
信仰與理性兩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加以區分?
米夏埃爾·雷德爾
後形而上學理性與宗教
弗裏多·裏肯(耶穌會)
一場隻有贏傢的對話
約瑟夫·施密特(耶穌會)
答辯
尤爾根·哈貝馬斯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從某些方麵來看,後現代社會懂得通過儀式的過程調和理性與宗教,其中的效率與微妙之處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在此舉齣一個我從事民族誌田野調查的例子:涼山地區的彝族人正如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存在著許多治病儀式。依據職業活動的分工,道士在這裏被稱為“畢摩”或是“蘇尼”,他們負責驅鬼。做儀式大約需要四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為的是將鬼從人的身體中趕齣去:籲請傢族的祖靈以及“畢摩”的保護神,宰殺牲畜以慰神靈,確認帶來疾病的鬼是什麼名,背誦經文趕鬼,同時確保趕齣去以後不再迴來,然後叫喚病人的魂魄。吟誦的字句鏗鏘,儀式進行得相當有條理。然而有趣的是,這樣的儀式聚集所有的親人、鄰人和朋友,讓我們同時解讀齣“團體愈閤”以及“迴復團結”的過程,如此使得這樣的團體在艱苦的環境中仍然能夠繼續存活。從這個角度來看,將被宰殺的動物做成食物,大傢圍著一起吃飯的意義格外不凡。在彝人熟知的火化葬禮中,我們同樣讀齣從親人過世的傷痛到團體迴復團結相同的過程。
第二個例子:近來,我在颱灣少數民族阿美族的村子工作,對於反映阿美族日常社會生活的儀式感到相當驚奇。不管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儀式,儀式的類型多樣而且數量豐富。長者在公開場閤高歌唱齣的族譜說明瞭他們來自高貴血統的傢族如何在此落腳;在祖先遺像前每日數次擺上敬舉的小米酒,告知祖先友人的來臨或是懺悔自己曾犯的錯誤;每年舉行一次豐年祭;天主教徒或是基督徒的儀式;前往墓地敬拜等等。然而,這麼多樣化的儀式與阿美族的“可塑性”密不可分,因為阿美族在颱灣曆經長期的遷移,早已培育齣高度適應能力(不若其他颱灣的少數民族,阿美族的祖地非常難加以定義)。
……
利徐叢書·對於缺失的意識:一場與哈貝馬斯的討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