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39—1940年冬季。中国军队展开旨在反攻南宁的桂南会战。中日双方精锐尽出。中国机械化部队第5军投入战场,对手是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中日两军在战略要地昆仑关进行了反复的血腥的拉锯战。最终第5军攻克昆仑关,重创第21旅团。击毙包括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的日军4000多名:第5军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中国军队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抗战以来少有的攻势作战的局部胜利。《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具体而深入地刻画了此次作战的全过程。
希望《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在大陆的出版。能为两岸抗战史研究的交流及军事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目录
第一章 中国陆军第5军
第二章 日军登陆与南宁沦陷
第三章 反攻南宁与血战昆仑关
第四章 日军第21旅团之战败
第五章 桂南会战之宾阳作战
第六章 柳州军事会议与作战检讨
参考书目
附录一 中国装甲兵之父——徐庭瑶
附录二 杜聿明与邱清泉抗战小传
精彩书摘
第5军之始——陆军装甲兵早期沿革
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南京国民政府投入了中央直辖调整师之大部兵力,在上海一隅抵抗日军近三个月,这支由德国军事顾问团协助编成的新制调整师,系当时中国陆军中最趋近于现代化标准的野战师,其中以陆军第87师、第88师、第36师,以及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为代表。这支德制新式中央军在淞沪会战及其后的南京保卫战中消耗殆尽,以德国制度与方法为本的建军方案,随着这支德制新式中央军的逐次消耗,以及1938年中德关系的破裂,而画上了休止符。
在德国顾问撤离中国之前,其对中国陆军所完成之最后一项建军工程,当属陆军第200师的成立。该师系在向苏联、意大利所购买之新式坦克抵达国内后,以原陆军装甲兵团为核心所扩充而成,实际上其编装形态为一德制装甲师。1938年1月第200师成立时主要战斗部队有第1149团、第1150团与第1152团三个团,其中前二者为坦克兵团,最后者为机械化步兵团,如此的编制,即为同时期德制装甲师的基本架构。在师战斗支援与勤务支援方面,则有炮兵第52团,该团系由装甲兵团所属之反坦克炮教导队扩编而成;另有搜索营、反坦克炮营、补充营、准备营、辎重营、通信营、工兵营、高炮营、特务营等单位(补充营、准备营于同年7月合并扩编为技术补充团)。第200师编成之后,由原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少将直升师长职,前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少将为副师长,参谋长为彭璧生少将(后为廖耀湘)。该师尔后以突击军编组形态,参加了1938年5、6月间的兰封战役。
第200师的德国装甲师编装形态,正是德国陆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实施闪击战的装甲师模式,在当时系除了德国本土的三个装甲师(第1、第2、第3装甲师)外,全世界第四个以该模式编成的机械化师。事实上,德式装甲师的编装形态与运用原则,最初在当代的西方列强中被认作为异数,而不被接受认同,遑论国家社会形态仅具备近代化雏形的中国。当时同为世界军事发展龙头之一的法国与苏联,对于装甲兵的态度看法,均将之视为步兵的辅助兵种,虽然极端重要,但是其使命却是支援步兵作战,为步兵开创克敌制胜之条件。这个装甲兵学派在二战前的世界军事思想发展潮流上,颇占上风,俨然为一种主流的观念。
由于国民政府在抗战爆发以后,向苏联购买了相当数量的军备,有装甲车、各种口径火炮、军用飞机、各式轻兵器等,其中便有T-26B轻型坦克82辆一项,这批装甲车便构成了1938年装甲师时期之第200师的主力车种。自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希特勒的命令下,于1938年7月撤回国内去后,苏联军事顾问便取代其地位,在中国陆军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俄制坦克的进入国内,苏联顾问数十人同时到达,为中国陆军机械化部队之编训、装甲车之操作保养等事宜,进行建言与指导。
自然地苏联军事顾问会对德制装甲师的编组形式感到无法认同,依照当时苏联红军陆军内的装甲部队模式,是以坦克旅为基本战术单位,每个坦克旅下辖三个坦克营、一个步兵营,总兵力有80—90辆坦克。坦克旅合编为坦克军,由战区或方面军司令部统制,用以支援步兵军、步兵师作战;其战术运用则倾向打散建制,以坦克营、连以下部队,配属各步兵单位使用。相对照之下,德制装甲师系以战场主兵的姿态编成,其运用方式亦是朝这个方向出发。持平而论,苏联红军陆军的办法,较为适用于现代化条件较不成熟之社会下所产出的低度专业化陆军,以当时的条件而言,中国陆军实属于这类军队(此非价值判断,而系事实陈述,请读者注意)。是以,苏联的装甲兵运用原则与思想,反而较贴切于中国陆军当年的实际状况。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国人曲高和寡之高专业度的复杂思维与制度,很快就在中国陆军中被苏联的方法取代,德制装甲师、兵种混编之战斗群形态之突击军模式均遭到扬弃,中国陆军装甲部队回归到原来的装甲兵团编制,而所有机械化部队亦进行重新改组,再编入若干步兵师,最后即是以陆军新编第11军的方式呈现,这就是尔后的陆军第5军的前身。
当时京(南京)沪战役、徐州会战甫结束,而武汉会战即将展开,这段时期中央军战前整编案所完成的调整师,多已损失惨重,历次的会战累积了众多的血战经验,军事委员会武汉行营即根据这些经验教训,制定了今后中央军之整理办法,以为未来长期艰难的抗战遂行,奠定更妥适的基础,其整理办法概要如下:
一、以军为战略单位,并以军辖三师、师辖三团为原则。
二、军以上各级指挥官不得兼任他职。
三、各路军名义取消。
四、集团军及军团均直属战区司令长官部。
五、师之经理人事以直属于军为原则。
接着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军事委员会为厚植持久抗战之实力,并针对过去一年抗战历次会战所得经验,维持保育野战军力,拟具国防军整编总方案,以及国防军第一期整编计划大纲,交付长沙、南岳两次军事会议修正并通过,拟定了第一期整编部队实施办法,其规定概略如下:
一、整编总方案,系规定将参战各师,于一年内分三期轮流整补,每四个月整理60至80个师。
二、实施办法系规定整编各军,凡辖三师者为甲种军、两师者为乙种军,但军部一律用甲种军部编制;师用新订之1938年师编制,各师之人事、经理、教育、卫生等,归军长监督。
……
前言/序言
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评分
☆☆☆☆☆
1939—1940年冬季。中国军队展开旨在反攻南宁的桂南会战。中日双方精锐尽出。中国唯一机械化部队第5军投入战场,对手是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中日两军在战略要地昆仑关进行了反复的血腥的拉锯战。最终第5军攻克昆仑关,重创第21旅团。击毙包括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的日军4000多名:第5军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中国军队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抗战以来少有的攻势作战的局部胜利。《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具体而深入地刻画了此次作战的全过程。
评分
☆☆☆☆☆
日军战史称之为:“通观中国事变以来全部时期,这是陆军最为暗淡的年代。”“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少见其匹。我军战果虽大,但损失亦为之不少。”
评分
☆☆☆☆☆
从当当来京东为的就是快递包装严实,这次也一样,书的纸质很棒,挺厚实,书本内容非常详细,插图清晰。
评分
☆☆☆☆☆
这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
1939—1940年冬季。中国军队展开旨在反攻南宁的桂南会战。中日双方精锐尽出。中国唯一机械化部队第5军投入战场,对手是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中日两军在战略要地昆仑关进行了反复的血腥的拉锯战。最终第5军攻克昆仑关,重创第21旅团。击毙包括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的日军4000多名:第5军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中国军队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抗战以来少有的攻势作战的局部胜利。《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具体而深入地刻画了此次作战的全过程。
评分
☆☆☆☆☆
喜欢 非常好的喜欢 非常好的
评分
☆☆☆☆☆
很好的正版书,全五分好评
评分
☆☆☆☆☆
昆仑关,位于广西中部宾阳县和邕宁县的交界处,关道深长险要,东西两边峰峦对峙,绵亘不绝,邕宾公路沿着古道由南向北,盘绕其间,自古以来成为南宁北面的天然屏障,有“南方天险”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所记载的围绕昆仑关所进行的战役就多达9次。其中中日战争时期的昆仑关战役尤为激烈,更加重要的是,此役是国军一次大规模的步坦空多军兵种的联合协同作战,其指挥要求也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