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共介绍了包括卢梭、席勒、柏格森、德日进、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马塞尔、海德格尔、加缪等十二位西方哲学大家。作者将哲学家归类融合,划为自然的魅力、理性的庄严、自我的意义三大部分,由大哲学家的思想、时代背景介绍起,兼有学术的细致品评及深入浅出的人物经历叙述。读起来犹如亲自聆听傅教授循循善诱的精彩讲解。
与其他哲学史著作不同,本书在结尾部分对实用主义的探讨,处理得相当接地气,甚至带有一丝美国式的乐观主义色彩,这与前文对欧洲大陆哲学的沉重反思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在梳理詹姆斯的“有效性”概念时,将晦涩的知识论问题,巧妙地转化为了关于行动和选择的伦理抉择。书中对“真理是能带来好处的东西”这一论断的阐释,非常精彩地平衡了其内在的循环论证倾向,将其放在了动态的、社会化的经验场域中进行考察。最令我欣赏的是,作者没有将实用主义仅仅视为对理性主义的简单反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哲学姿态,强调了哲学的社会干预功能。这种对哲学“做些什么”的关注,使得整本书在结束时,留下了一种行动的张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过去思想的缅怀或批判之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思想的旁观者,而更像是一个准备将这些理论工具投入实际生活考量的实践者。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在讨论后结构主义思潮,特别是德里达和福柯的部分时,行文变得相当晦涩,但这种晦涩感似乎是刻意为之,旨在模仿和再现文本本身的复杂性。作者在分析福柯的“权力/知识”谱系学时,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并置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知识碎片,强行制造出一种“断裂感”。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习惯,迫使我们放弃寻找单一的、统一的意义。例如,书中对比了17世纪疯癫史与20世纪监狱制度的论述,其间跳跃之大,初看令人费解,但细细咂摸后,便能体会到作者试图揭示的,那种贯穿历史的、微妙的、非线性的权力运作机制。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与其说是对既有理论的介绍,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方法的现场演示。对于习惯了清晰论证的读者来说,这部分无疑是最大的难关,但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面化解读的人来说,这种“智力上的不适感”恰恰是最大的收获所在。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尼采的理解算是到位了,毕竟也读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权力意志》的若干版本。然而,这本书里关于“永恒轮回”的论述,却像一记闷棍把我打醒了。作者不是在讨论一个形而上学的猜想,而是将其放置在尼采整个生命肯定哲学脉络中进行剖析,这一点极其关键。书中特别强调了“爱命运”(Amor Fati)如何作为永恒轮回的伦理实践环节,而不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推导。这种视角转换让我对尼采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大量的关于现代性危机与个体责任的思考,使得这些百年前的论断仿佛就是针对我们当下社会病症的精准诊断。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被直视的战栗感,仿佛书中的文字在审视我的生活方式。当然,书中对早期希腊悲剧精神的溯源也极其精彩,它有效地弥补了许多流行的尼采解读中对古典根源的忽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具煽动性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僵化思想的挑战,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立即起身去改变些什么。
评分这部大部头读下来,真是让人心神俱疲却又大有裨益。书里对康德晚期哲学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入微,尤其是对《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演绎”那段艰涩文字的逐层剥开,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我个人在研读过程中,最受触动的还是他对“范畴如何成为可能”这一核心问题的阐释。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概念复述,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早期批判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参照,使得康德的体系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18世纪知识论争的坚实土壤。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初学者而言,这部分的阅读门槛实在太高了。好几处地方我不得不反复阅读,甚至需要借助其他导读材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深度带来的震撼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意味着,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而非轻松的哲学普及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相当的耐心,才能真正领略到作者构建的这座知识迷宫中的精妙结构。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力作,只是需要做好“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处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时,作者采用了“解构与重建”的双重策略。首先是对斯宾诺莎形而上学的“实体”、“属性”和“样式”进行严谨的几何学式的梳理,这部分内容逻辑严密,无可挑剔,让人再次领略到这位荷兰思想家的体系之美。但高明之处在于,作者随后并没有停留在对纯粹理性的赞美上,而是立刻将焦点转向了“认知之爱”(Amor Dei Intellectualis)在人类情感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书中有一个段落,精彩地论证了斯宾诺莎的“去情感化”并非是压抑,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由,它将人从无序的激情奴役中解放出来,导向一种深刻的内在宁静。这种对经典文本的“实用主义式”的重新激活,使得原本冰冷的理性主义焕发出温暖的人文光彩。如果说前几章的阅读是智力的攀登,那么斯宾诺莎这部分的阅读则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它不只告诉你“世界是怎样的”,更告诉你“你应当如何生活”。
评分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之一。西方i近代的启蒙j运动,是j在18世j纪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消极方面,批判m过去的宗教k信仰,k要摆脱它l对人类所造成的束缚。我们可以如此理解: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m久而久m之,这种信仰使人的理性不再运作,最好少思想,只要服从就好n。因此,人n们容易生活在习惯之中,对于社会的种种不义,或人群间的不平等,以及不合p理的现象都习以为常p了。这p些都是宗教促使人顺服世界现状可能产生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当然大有问题。
评分0条
评分存在就是存在得更B多
评分书不错,很有思想,感受颇深,值得推荐!
评分台湾人,中国人,写得书,很好
评分西方哲学史的人生版。
评分¥12.10(6.s1折)
评分很好,很实用,快递很快 发货真是出乎意料的快,昨天下午订的货,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赞一个,书质量很好,正版。独立包装,每一本有购物清单,让人放心。帮人家买的书,周五买的书,周天就收到了,快递很好也很快,包装很完整,跟同学一起买的两本,我们都很喜欢,谢谢!“我只要在搜索框内输入书名、作者,就会有好多书摆在我面前供我挑选,价格方面还可以打折,这样便捷与优惠的购书方式我怎么可能不选择呢!”经常在网上购物的弟弟幸福的告诉我。据调查统计,当前网上书店做得较好的的网站有京东等。现在大街小巷很多人都会互相问候道:“今天你京东了吗?”,因为网络购书已经得到了众多书本爱好者的信任,也越来越流行。基于此,我打开网页,开始在京东狂挑书。在我还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丝毫不怀疑它是一本好书,很符合80后读者的口味。很难想象一本图书会被我看得像郭德纲的相声书一样,在地铁上都如饥似渴地手不释卷。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罕见的奇书,是人生的镜子,那么对于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令我感到了丝丝“找出心中所想”的意味,因为我不仅从中看出大论的味道,更是以一种看搞笑图书的心情在愉悦自己,事实上这本书确实不失幽默,在大论了一把之后确实愉悦了广大读者,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过会像一本幽默小说一样去看这本书,因为多年来这类书的泛滥使我对其十分不屑。据悉,京东已经建立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东北六大物流中心,同时在全国超过360座城市建立核心城市配送站。是中国最大的综合网络零售商,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受消费者欢迎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在线销售家电、数码通讯、电脑、家居百货、服装服饰、母婴、图书、食品、在线旅游等12大类数万个品牌百万种优质商品。选择京东。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电影学院037?电影语言的语法:电影剪辑的奥秘》编辑推荐:全球畅销三十余年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被公认为讨论导演、摄影、剪辑等电影影像画面组织技巧方面最详密、实用的经典之作。|从实践出发阐明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电影语言,为“用画面讲故事”奠定基础;百科全书式的工作手册,囊括拍摄中的所有基本设计方案,如对话场面、人物运动,使初学者能够迅速掌握专业方法;近500幅机位图、故事板贯穿全书,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电影语言;对大量经典影片的典型段落进行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广岛之恋》、《桂河大桥》,深入揭示其中激动人心的奥秘;《致青年电影人的信:电影圈新人的入行锦囊》是中国老一辈电影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教材,在翻译、审订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译笔简明、准确、流畅,惠及无数电影人。二、你是否也有错过的挚爱?有些人,没有在一起,也好。如何遇见不要紧,要紧的是,如何告别。《莫失莫忘》并不简单是一本爱情小说,作者将众多社会事件作为故事的时代背景,俨然一部加长版的《倾城之恋》。“莫失莫忘”是贾宝玉那块通灵宝玉上刻的字,代表着一段看似完美实则无终的金玉良缘。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相爱时不离不弃,分开后莫失莫忘”,这句话是秋微对感情的信仰,也是她对善缘的执念。才女作家秋微近几年最费心力写的一本小说,写作过程中由于太过投入,以至揪心痛楚到无法继续,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字,大哭一场,才得以抽离出这份情感,也算是对自己前一段写作生涯的完美告别。
评分(w100%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