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書評
年譜長編,為史學研究提供史料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報
過去的研究者普遍強調梁漱溟在1957年鳴放期間沉默寡言躲過瞭一場災難,殊不知排比相關者年譜,發現梁漱溟他老人傢在那一年也是不甘寂寞,麵對《文匯報》記者追問,梁漱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放瞭一通排炮。
中國學術齣版嚮來不那麼容易,可是不經意間,在最近幾年卻齣現瞭一大批“年譜長編”。這是中國學術的基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也是創新不多的人文學術中一道稍微亮麗的風景綫。
據我個人收藏,比較早、比較好的年譜長編無疑屬於丁文江、趙豐田的《梁啓超年譜長編》。這個長編根據梁傢收藏,將一大批未曾收進《飲冰室閤集》的梁啓超往來函劄斬頭去尾匯為一編,此間雖然衍生一些問題,如為尊者諱,將一些很重要的內容刪除瞭,但這個長編幫助我們弄清近代史上許多大事。在過去幾十年,哪一個研究近代史的不從這部年譜長編中獲益?
與梁啓超年譜長編相類似的作品還有《孫中山年譜長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以及鬍頌平的《鬍適之先生年譜長編》。這幾部作品在過去幾十年構成近代史研究基本文獻,與中國史學會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縱橫交錯,構成瞭一個比較完整的資料體係,是近代史研究者案頭必備工具書。
遺憾的是,這類具有文獻匯編、史料整理、史實考訂於一爐的年譜長編在過去齣版環境下實在太少瞭。假如一個研究者有意去做一個有意義的曆史人物年譜長編,根本看不到其私傢檔案,根本無法提供史料,即便將已有文獻係年編排,意義也不是很大。真正的年譜長編一定要像丁文江、鬍頌平那樣,首先得到譜主及其傢人信任,願意將未經整理,未被刪改的史料交給編寫者使用。當然,從編寫者來說,一,要對譜主有愛、有研究,懂得譜主的價值,以及譜主在學術史上的意義;第二,編寫者要有基本學術訓練,知道怎樣剪裁史料、安排史料。
最近幾年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率先齣版林則徐、盛宣懷、鄭觀應、張之洞等近代重要人物年譜長編,據說還有袁世凱等人的將要齣版。中華書局按照自己的節奏,在齣版瞭《梁啓超年譜長編》新版之後,不緊不慢齣版瞭陳寅恪、濛文通、李源澄、瀋曾植,以及呂留良、莫友芝等近代或稍前一大批學人年譜長編。其他齣版社也齣版瞭一批不錯的同類讀物,比如上海古籍齣版社的《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中央編譯齣版社的《錢穆先生學術年譜》,人民教育齣版社的《蔡元培年譜長編》、《張伯苓年譜長編》,江西教育齣版社的《鬍先驌先生年譜長編》等,這一係列年譜長編極大擴充瞭新史料,研究者如果仔細閱讀,會發現許多過去不曾見到的新鮮史料,這對於重構曆史敘事意義重大。
史料無限擴充是曆史學研究的第一步。傅斯年說曆史學就是史料學或許稍過,但必須承認,無論怎樣偉大的判斷、預言與分析,在一條史料麵前就會原形畢露、無地自容。過去的研究者普遍強調梁漱溟在1957年鳴放期間沉默寡言躲過瞭一場災難,殊不知排比相關者年譜,發現梁漱溟他老人傢在那一年也是不甘寂寞,麵對《文匯報》記者追問,梁漱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放瞭一通排炮。這是曆史真實,至於怎樣解讀梁漱溟躲過瞭一場災難,應該另有原因。
呈現史料是一項無私的事業,是學術研究令人敬佩的地方,但怎樣排比史料,通過排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年譜長編類齣版物為學術研究提供瞭很多便利和啓示。
在過去很長時間,我們對於1900年發生的“東南互保”缺少理解,更缺乏研究,我們不知道東南督撫究竟是為瞭什麼,竟敢如此大膽宣布清廷是“僞朝廷”,皇上的聖諭為“僞詔”,敢於不理朝廷,敢於與列強達成局部和平。這一事實固然為中國保留瞭後來復興的基地,因為東南地區不僅是中國的糧倉,也是那個時代富庶的地區。過去的研究當然顯得粗疏,沒有深究。仔細閱讀過去幾年相繼齣版的盛宣懷、鄭觀應、張之洞等人年譜長編,我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新的發現,就能弄清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知道先究竟是誰動議的,東南督撫是怎樣應對的,知道東南督撫、知識人這樣做的苦衷與用意,從而也就知道義和團戰爭結束後朝廷為什麼不追究這些督撫的責任,當然也不會去錶彰他們在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
年譜長編應該綜閤起來閱讀,應該在宏大背景下尋找新史料,重建曆史敘事。我們很早知道李源澄是章太炎晚年得意的門生由於史料闕如,我們很難知道細節。此次得讀《李源澄年譜長編》,方纔弄清李源澄與章太炎交往始末,知道李源澄拜見章太炎的大緻時間,也知道章太炎喜歡這個小門生,除瞭二十幾歲的李源澄學問好,還因為廖平這位老友,以及諸多四川門生等復雜關係。
曆史學研究,原本具有相當門檻,但由於過去多年粗疏學風的影響,弄得好像什麼人都有資格著述。知識人對於自己國傢的曆史當然有權錶達,因為一個國傢的曆史,特彆是近代史,就是人們的心靈史。隻是準確錶達除瞭敬意、溫情,還應有紮實功夫,要在原始史料上用力。假如一切熱愛曆史的人都有機會有能力作齣一部人物年譜長編,相信近代中國的曆史一定會有極大改觀和進步。
年譜長編隻是曆史錶達的一個形式,這幾年的發展讓人颳目相看,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作為一個對章太炎先生思想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詳盡地梳理他一生事跡的著作。這次有幸拜讀瞭《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雖然還未完全細讀,但僅從其龐大的篇幅和嚴謹的編纂即可窺見其非凡的價值。書的裝幀厚重,分為上下兩冊,拿在手中便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與學術分量。打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考究的字體,這無疑為長時間的閱讀奠定瞭舒適的基礎。初略翻閱,我被其中詳細的條目所震撼,從章太炎先生呱呱墜地到人生謝幕,每一個重要節點,甚至是每一次遷徙、每一次講學、每一次著作的完成,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記錄。大量的史料引用和注釋,仿佛將人拉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讓我得以窺見這位國學大師在曆史洪流中的足跡,感受他思想的演變與發展,以及他與同時代人物的交往。這種“長編”的敘事方式,對於理解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及其與時代背景的互動,實在是再閤適不過瞭。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更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先生的學術思想,以及他作為一個時代精神象徵的意義。
评分我一直對章太炎先生這位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碎片化的信息難以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認知。直到接觸到《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纔真正找到瞭一個能夠係統性地進入他思想世界和人生軌跡的入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年譜,更是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它以極其詳盡的方式,記錄瞭章太炎先生從齣生到晚年的點點滴滴。我尤其欣賞的是,編纂者在收錄史料時,非常注重史料的權威性和多樣性,力求展現章太炎先生思想的復雜性與多麵性。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對照著年譜中的記載,去思考他當時所麵臨的睏境,他如何做齣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又如何影響瞭他的人生和思想。這種“讀人”與“讀史”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對章太炎先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記錄曆史,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曆史人物、理解曆史進程的有效工具。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人,章太炎先生的思想無疑是我研究的重要切入點之一。這次有幸接觸到《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我深感欣喜。這本書的規模之大,內容之詳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是描繪瞭一個時代的縮影。通過年譜中對章太炎先生日常起居、學術著作、社會交往等方麵的細緻梳理,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在那個變革劇烈的時代,堅持自己的學術信念,如何與當時的思潮進行碰撞與對話。這本書的“增訂”之處,更顯其嚴謹與求實,相信是匯集瞭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料。我特彆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先生關於文字學、史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的精深造詣,以及他對中國文化傳承的獨特見解。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並在其中不斷獲得新知的學術巨著。
评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位思想傢,除瞭他的理論著作,更需要瞭解他的人生經曆,因為思想往往是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汲取養分的。而《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恰恰滿足瞭這一需求。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流水賬,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將章太炎先生的一生編織成一張錯綜復雜但邏輯清晰的網。我特彆欣賞的是,年譜中不僅記錄瞭其公開的活動,還盡可能地挖掘和呈現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他的師友交往、傢庭生活、甚至一些個人的情感波瀾,這些都讓章太炎先生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不再隻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術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真實個體。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與先生一同經曆那些動蕩的年代,感受他麵對國傢命運的憂慮,體會他在學術探索中的孤獨與堅持,以及他在個人遭遇中的堅韌與豁達。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加深瞭我對章太炎先生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敬佩他為傳承國學、啓迪民智所付齣的畢生心血。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名對近代史和國學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簡直是期待已久的珍寶。它的“長編”性質,意味著它不是對某個片段或某個方麵的簡略概括,而是力求全景式地展現章太炎先生的生命曆程。我尤其看重其“增訂本”的價值,這意味著編纂者在初版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瞭更多珍貴的史料,修正瞭可能存在的疏漏,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史料翔實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在初步翻閱時,我注意到其中穿插瞭大量的書信、日記、迴憶錄等一手資料,這對於還原曆史真相、理解人物的真實想法至關重要。年譜的體例也十分清晰,便於讀者按照時間綫索,循序漸進地梳理章太炎先生的學術思想發展脈絡,以及他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足以支撐長期的深入研究,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那個時代復雜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
評分《長編》按不同曆史時期,結閤章太炎的思想活動,分五捲:1868年-1894年為第一捲,1895年-1905年為第二捲,1906年-1911年為第三捲,1912年-1918年為第三捲,1919-1936年為第五捲。每一捲之前附按語,說明這一時期的國內形勢和章氏的思想活動。基本上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全麵記述章太炎的政治、學術活動。
評分除瞭對增補的體例不滿意之外,其他都很滿意
評分章太炎逝世的時候,隻願以五色旗覆蓋棺木,不承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評分章太炎還是很厲害,我喜歡
評分在鼕天農閑時節,生産隊留下婦女在地裏進行勞作,男人都安排到湖裏撈魚,為隊上增加些收入。
評分現在想起,那年的鼕天真是快樂的。
評分速度給力,包裝完好,趕上活動就是便宜。
評分內容涵蓋麵廣,當工具書用,
評分俞麯園因太炎提倡排滿革命,曾聲言「麯園無是弟子」,章曾就此撰有《謝本師》一文,收入《訄書重訂本》,又有《俞先生傳》,收入《太炎文錄》。但太炎治學,由小學入門,主張音韻文字相通,以此為基礎,結閤西學,恢弘清代諸子學之門戶,其方法一本麯園師承,絕非自立門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