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與民國政治

王國維與民國政治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周言 著
圖書標籤:
  • 王國維
  • 民國史
  • 學術史
  • 思想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近現代史
  • 文學史
  • 史學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19377
版次:1
商品編碼:11228614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悲劇性人物,他的悲劇部分源自其個性,部分源自他所身處的清末民初的“轉型時代”。《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主要講述瞭置身於那個中西、新舊、左右、赤白相互交錯、交鋒、交戰的“轉型時代”,王國維如何自處,如何應對,如何選擇,如何進退,如何從“學術”走嚮瞭“社會”,最終成為與一九四九年之後的陳寅恪交相輝映的人物。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作者從國學大師王國維身後,彆具匠心的梳爬瞭許多長期為學界所忽視的脈絡和史料,極大彌補瞭“王學”研究的空白。

作者簡介

  周言,《知識人》叢書主編,著有《王國維與民國政治》、《革命時代的知識人》、《餘英時傳》等書,編有《不確定的遺産:哈佛辛亥百年論壇演講錄》、《辛亥百年:迴顧與反思》(列入博源文庫叢書)等書,譯有裴宜理《挑戰天命:中國的社會抗爭與國傢權力》等,研究方嚮主要為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國近代思想史。

精彩書評

  在文學上,有所謂作傢世界觀和創作方法的矛盾,比如法國作傢巴爾紮剋,他政治上是保皇黨,但他一生寫瞭九十一部小說,其作品被稱為法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王國維在政治上也是保皇黨,但他集史學傢等多重身份於一身,有著多方麵的巨大成就。何以如此,讀完周言這本書,可以幫助你解開這一秘密。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楊天石

  近代中國變遷迅速,王國維以傳統儒者幾乎經曆兩次改朝換代,內心的感受可以想見。周言此著描繪王國維於世變之際,從關懷國事到專心治學,從旁及西學到專研國故的學術之路,並寫齣王國維和其他清朝遺老瀋曾植、羅振玉、鄭孝胥等人在民國建立前後的心路曆程,是一部富有創意的好書。
  ——颱灣中研院院士 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玉法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悲劇性人物,他的悲劇部分源自其個性,部分源自他所身處的清末民初的“轉型時代”。周言此書依賴周全的史料,刻畫齣王國維復雜多變的一生。本書敘述生動、剖析深入,讀來趣味盎然,又引人深思,是值得仔細品味的一部佳作。
  ——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黃剋武

  不少人曾說,當下中國的年輕人缺少曆史感,他們活在當下,隻為眼前,然而青年學者周言卻不在此列,這位著述甚豐的青年學人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讓他對紛繁復雜的當代世界彆有所察,他的新作探討的是晚清民國的大儒王國維先生,同王國維先生一樣,周君雖置身中國,但他對西方文化同樣相當熟稔,要把王國維這位二十世紀初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巨子介紹給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周君堪稱最理想的人選。
  ——弗吉尼亞大學榮譽教授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作者 易社強

  王國維的五十載人生,恰逢清末民初的政治劇變和學術轉型。置身於這樣一個中西、新舊、左右、赤白相互交錯、交鋒、交戰的“大”時代,學人王國維如何自處,如何應對,如何選擇,如何進退,周言此書作瞭設身處地的分析、眼光獨到的觀察和簡明扼要的描畫。
  ——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 王奇生

目錄

王國維與近代中國的政治變局
引 言
清遺老與辛亥革命 馮天瑜
第一章 清帝遜位與羅王東渡
第一節 乘槎浮海
第二節 《清帝退位詔書》的颱前幕後
第三節 抨擊袁世凱
第四節 《頤和園詞》中的晚清史事
第二章 遺老身份的自我確認
第一節 哀悼端方
第二節 再罵袁世凱
第三節 祭奠隆裕太後
第四節 遺老群體的形成
第三章 學術精進
第一節 宋元戲麯有陽鞦
第二節 封泥研究
第三節 糾沙畹之謬
第四節 金文之學
第四章 非復闢不能存中國
第一節 羅振玉歸國
第二節 遺老眼中的民國亂象
第三節 國內政爭的加劇
第四節 復闢浪潮的初起
第五章 重歸故國與學術迴顧
第一節 初交瀋曾植
第二節 與林泰輔的論戰
第三節 與日本惜彆
第四節 歸國之後的沉潛
第六章 哈同花園與上海
第一節 初入哈園
第二節 學術發展期
第三節 與遺老往來
第四節 沉湎禮製之重建
第七章 北京政爭與地方
第一節 王國維書信中的討袁運動
第二節 國內局勢的變幻 | 87
第三節 袁世凱去世之後的政局
第四節 羅振玉的觀望
第八章 時局的異常與復闢的再起
第一節 遺老的異動
第二節 復闢的再起
第三節 參加淞社
第四節 重迴日本
第九章 遺老與張勛復闢
第一節 瀋曾植的蠢蠢欲動
第二節 羅振玉眼中的康有為
第三節 王國維的憂心如焚
第四節 張勛復闢中的王國維
第十章 復闢之後
第一節 麵對殘局
第二節 《遊仙》存哀思
第三節 寄寓殷周之際
第四節 心期上古
第十一章 遺老與歐戰
第一節 王國維的預言
第二節 瀋曾植與羅振玉的激辯
第三節 辜鴻銘的批評
第四節 鄭孝胥與梁啓超的反應
第十二章 歐戰告終 赤化方興
第一節 歐戰與赤化
第二節 羅振玉的憂慮
第三節 溥儀的“反赤復國”
第四節 小朝廷內部的分歧
第十三章 中外矛盾與國內政爭
第一節 內政與外交
第二節 羅振玉的幻想
第三節 國內政局與國際局勢
第四節 南北局麵的僵持
第十四章 遺老與共産主義
第一節 晚清士人與俄國
第二節 關注俄國革命
第三節 遺老眼中的赤化
第四節 奏摺中的赤化問題
第十五章 十月革命與中國知識界的分野
第一節 《晨報副刊》的左右之爭
第二節 徐誌摩的思想轉變
第三節 徐誌摩的蘇聯之行
第四節 徐誌摩與陳毅之爭
第十六章 赤化與反赤化
第一節 “赤白仇友之爭”的颱前幕後
第二節 鬍適的誤入歧途
第三節 青年黨的奮起
第四節 章太炎的討赤努力
第十七章 新文化運動的衝擊
第一節 文化保守主義者的質疑
第二節 王國維與北大的分分閤閤
第三節 羅振玉的應對
第四節 遺老的集體活動
第十八章 遺老與五四
第一節 王國維眼中的五四
第二節 剿滅過激黨
第三節 林紓的激烈反對
第四節 辜鴻銘與鬍適的爭論
第十九章 學術地位的確立
第一節 鬍適的矚目
第二節 北大的垂青
第三節 日本的橄欖枝
第四節 《觀堂集林》的齣版
第二十章 遺老梁濟之死
第一節 梁濟之死的爭議
第二節 新派人物的看法
第三節 梁漱溟的反駁
第四節 鬍適與徐誌摩的議論
第二十一章 遺老的凋零
第一節 梁節庵之死
第二節 勞乃宣之死
第三節 瀋曾植之死
第四節 溥儀大婚
第二十二章 入值南書房
第一節 南書房行走
第二節 兢兢業業
第三節 小朝廷內鬥
第四節 兩封奏摺
第二十三章 馮玉祥逼宮始末
第一節 清查宮中財物的風波
第二節 局勢的轉摺
第三節 遺老的憤怒
第四節 社會的反應
第二十四章 任教清華
第一節 清華國學院的成立
第二節 王國維就任清華
第三節 陳寅恪遠道而來
第四節 清華歲月
第二十五章 羅、王歧途
第一節 失和之起因
第二節 關係之惡化
第三節 鄭孝胥推波助瀾
第四節 羅振玉的悔悟
第二十六章 時局的激變
第一節 北伐軍興
第二節 學生的恐慌
第三節 葉德輝之死
第四節 日本人的追憶
第二十七章 王氏之死
第一節 死前的鎮定
第二節 赴死的從容
第三節 三次追悼會
第四節 梁啓超的哀悼
第二十八章 圍繞羅、王的爭議
第一節 陳寅恪的刻意拔高
第二節 溥儀的猜測
第三節 傅斯年的道聽途說
第四節 後世的以訛傳訛
第二十九章 王國維之後的清華
第一節 章太炎與清華失之交臂
第二節 地下黨的興起
第三節 校內風潮的起伏
第四節 陳寅恪一九四九
第三十章 僞“滿洲國”的吊詭
第一節 僞“滿洲國”的成立
第二節 局外人與局中人
第三節 羅振玉的心灰意冷
第四節 僞“滿洲國”的覆滅
後 記

精彩書摘

  清遺老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之於清遺老這一群體的震動,不僅僅在於類似於明末清初遺民群體曆經王朝更替的天崩地裂,更重要的一如李鴻章上書慈禧太後的奏摺中所言乃是三韆年未有之變局,伴隨著政治麵貌的天翻地覆,綱常倫理亦土崩瓦解,新思潮、新學說蜂擁而至,清遺老在這一局麵中何以自處,令人深思。王國維一九二四年曾在上書溥儀的奏摺中痛言:“辛亥之變,而中國之政治學術幾為新說所統一矣,然國之老成,民之多數尚篤守舊說,新舊之爭,更數十年而未有已,國內混亂,無所適從。”
  這一無所適從的境遇,恰恰可以以王國維等諸遺老自身的經曆作為注解,王國維、羅振玉二人在辛亥革命之後東渡日本,辛亥革命之於羅、王二人學術上的影響,多多少少可以找齣痕跡,而瀋曾植、鄭孝胥二人於辛亥革命起時寓居上海,瀋氏書劄中清晰地留下瞭其對於辛亥革命的反感,而鄭孝胥斯時是盛宣懷的幕僚,他在辛亥革命中的種種行動,亦頗令人玩味。
  一
  辛亥革命起,王國維與羅振玉攜傢東渡,一去數年,王氏的學術取嚮也因辛亥革命發生深刻變化。他於民國初年所寫的《宋元戲麯考》,即是其文學研究上的絕筆之作,日久經年,當日本學者問及其在宋元戲麯上的成就時,王國維隻字不提,連稱不懂。
  這一學術上的轉變,羅振玉作齣瞭自己的解釋:“及辛亥國變,予掛冠神武,避地東渡,公攜傢相從,寓日本京都,是時予交公十四年矣……至是予乃勸公專研國學,而先於小學訓詁植其根基,並與論學術得失。” 羅振玉雖然極力強調自己之於王國維學術道路改轍的作用,但卻未能強調這一作用的起因,對此,王國維的弟子徐中舒給齣瞭清晰的答案:“辛亥之役,羅氏避地東渡,先生亦攜傢相從,寓日本之西京。羅氏痛清室之淪亡,於西洋學說尤嫉恨之。至是乃欲以保存舊文化之責自任,且勸先生專治國學。先生乃大為感動,遽取前所印《靜安文集》盡焚之。”
  而王國維本人對此亦有文字留存,可供佐證。一九一二年日本學者狩野直喜遊歐洲,王國維作詩送彆,王國維在緻鈴木虎雄的信中有兩處記載。一次王國維寫道:“先生歐洲之行,本擬作五排送之,得數韻後頗覺不工,故改作七古,昨已脫稿。茲錄呈指教。”另外一次則談及其他諸事:“前日車站晤言,甚慰渴想,索送狩野教授詩稿,茲特呈上,惟詩中語意,於貴國社會政治前途頗有隱慮,與倫敦《泰晤士時報》意略同,竊念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國維以亡國之民為此言乎,貴國人觀之,或恐不喜,登錄雜誌與否,祈斟酌為幸。”
  信中所言詩稿,本是送彆之作,但卻寓意其中,不僅論學,而且論政,將自我一腔徘徊於政學兩界的復雜心理,展露無遺,其中當然留下瞭其學術易轍的綫索,詩雲:“君山博士今儒宗,亭亭崛起東海東。平生未擬媚鄒魯,肸蚃每與沂泗通。自言讀書知求是,但有心印無雷同。我亦半生苦泛濫,異同堅白隨所攻。多更憂患閱陵榖,始知斯道齊衡嵩。夜闌促坐聞君語,使人氣結迴心胸。”
  其中“我亦半生苦泛濫,異同堅百隨所攻”當然指的是其在辛亥革命前於哲學文學美學之的矛盾,“多更憂患閱陵榖”,指的是辛亥革命,“始知斯道齊衡嵩”,則可與此年王國維即將寫畢《宋元戲麯考》之後轉嚮國學研究相印證,羅振玉與徐中舒的說法,於此也就得到瞭注解。
  除卻王國維在學術上轉嚮國學研究印證辛亥革命對其具體影響之外,其在書信中多次提及辛亥革命之於其具體影響,同時也對於辛亥革命之後的政局多有描述,王國維最終在遺老的路上漸行漸遠,其目睹張勛復闢,入職南書房,親曆馮氏逼宮之時的言行,俱可作為佐證。
  王國維在一九一三年緻羅振玉的信中對於國內的護法運動錶示瞭自己的關切:“南北交訌,勢成決裂,然將來或以妥協瞭事,亦未可知。”又如一九一六年二月談及瀋曾植之於中國時局的觀感:“乙老昨日長談,頗負悲觀。乙老對時事,謂南人欲恢復辛亥鼕間狀態,是適以助北,故近又不能樂觀雲雲。” 再如三月四日緻羅振玉之信談及討袁運動:“昨寐老言,北方既不能支持,而雲貴兩省蔡鍔、李烈鈞兩黨交閧不成事體……一切狀態與辛壬之間無異。”“靜觀大局,亂靡有定,識者多謂此次當烈於辛壬之變。”
  由此種種無疑可以看齣,王國維絕非固守書齋不問政治的學人,他的學術取嚮與他的政治觀念、政治取嚮緊密相連。尤其是辛亥革命以來事變與時變之於他的深切刺激,從張勛復闢至馮玉祥逼宮,從俄國革命至國共北伐,王國維在書信文章中皆有深切反省,這些綫索,提示瞭我們這位悲劇性的學人背後更加意味深長的內容。
  二
  羅振玉在辛亥革命之前,曾積極投身戊戌變法,同時興辦教育,創辦《農學報》、《教育世界》等刊物,名馳海內,湖廣總督張之洞在一九○三年上書朝廷舉薦羅振玉時曾言:“學問優長,近年究心中外農學及教育學,廣為搜集選輯流轉,深裨世用,確係有用之纔。”他與張之洞等清末高官交往密切,由此也為他日後成為清遺老埋下瞭伏筆。
  辛亥事起,羅王相約東渡,由此成就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此處略去不錶。值得注意的是羅振玉在迴憶錄《集蓼編》中,對於其東渡日本之後的學術活動有所提及,但他依然對於政治錶現齣瞭深切的戀戀不捨,充分體現瞭羅振玉徘徊在學術與政治之間的彷徨,也充分體現瞭其作為一名清遺老的政治立場,談及武昌起義,羅振玉留下瞭這樣的文字:“武昌變起,都中人心惶惶。時亡友王忠慤公亦在部中,予與約各備米鹽,誓不去,萬一不幸,死耳。及袁世凱再起,人心頗安,然予知危益迫也矣。”
  羅振玉不僅與王國維一樣在辛亥革命時決意效忠清室,同時對於袁世凱的崛起,錶現齣瞭迥異於常人的不安,然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事後追憶的文字,往往帶有自我標榜的意味,正如羅氏過分強調辛亥之際他的忠告之於王國維學術轉軌的影響,對待羅振玉辛亥之際的言行,不僅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羅振玉斯時的言論,無疑意味深長,羅振玉指齣:“方予攜傢浮海時,漢陽已剋復,武昌尚未下。都中同誌,尚冀時局可以挽迴。寶公(熙)謂予曰:‘君竟潔身去耶?盍稍留,俟必無可為,然後行。’予乃諾以送眷東渡後即孑身返都。既至東三日,即附商舶至大連,遵陸返春,明知已絕無可為,踐宿諾而已。比至,眾亦謂大事已去,留旬日,乃復東渡。壬子歲朝,遜政之訊乃遽至海東矣。”
  可以看齣,羅氏之所以於清室如此盡忠盡職,不僅在於自身的政治認同與學術取嚮,他人的激勵亦是其中重要原因。與王國維不同之處在於,羅氏精通世故,所以行文中留下瞭踐宿諾的文字,但是究竟踐諾與否,亦需仔細考察,前文提及“萬一不幸死耳”,未能踐諾,及至馮氏逼宮,又與王國維相約赴死,亦未踐諾。王國維自沉之後,陳寅恪挽詩中有雲“越甲未應公獨恥”,既是對王國維踐諾的由衷錶彰,也是對於羅振玉的微辭。羅氏之政治態度,由此可見一斑,而其自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於日本與王國維切磋學術,究竟有多大的堅持,亦不難細察。
  一九一四年羅振玉因多種原因,決意返迴國內,在滬上會見遺老領袖瀋曾植,他在迴憶文字中,依然對於袁世凱憤憤不平,這不妨作為尚存真僞爭議的史料加以考察,羅氏此文,亦可管窺其暮年日漸深重的遺老心態,尤其是其在滬上約見瀋曾植時重歸故園的感慨,亦讓人玩味:“袁氏假共和以竊國,陰欲竊帝號以自娛,及稱帝不成,而憤死。柯廖園學士乃郵書,招予返國,謂袁已伏天誅,遼東皂帽盍歸來乎?予復書,言郿塢雖傾,李郭尚在,非其時也。”
  三
  作為一個被學術史幾乎遺忘的人物,九十年代以來,瀋曾植的重新浮齣水麵,無疑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王國維曾在《七十壽序》中對於瀋氏不吝贊許:“其憂世之深,有過於龔魏,擇術之慎,不後於戴錢。”王國維筆下這位繼往開來的人物,湮沒在浩瀚的曆史中,不復蹤跡。九十年代葛兆光曾經援引瀋氏晚年自壽詩,感慨曆史驚人的遺忘:“驀地黑風吹海去,世間原未有斯人。”瀋氏的生平由此變得模糊,難以看清。
  一九一一年的瀋曾植,一如故往,沉潛在詩文之中,同時也參與政治,隻是意味稍顯疏懶,身逢衰世,其在書信中,多多少少流露齣瞭之於政治格局的關切,如四月七日緻信吳慶坻談及清末以來逐漸形成的自治格局:“自治操之太急,杞憂誠妄,曹治無期,嘗語客:國傢法製期富強,地方自治期安靖,遍觀各國,鹹齣兩途。”
  瀋氏畢竟是晚清開明士大夫階層中屈指可數的保守人士,開明之中,仍顯保守。晚清自洋務運動以來,形成的自治格局,瀋氏對此頗有非議,須知正是自治格局於洋務運動之後的初步形成,使得義和團雲起風湧之際,東南諸省得以保全,瀋氏一葉障目,由此可以看齣。
  而在四月三十日緻李氏的信中,瀋氏則多多少少保持瞭政治上的清醒,知曉何謂有所為有所不為:“研究會既在北京開辦,將來即以首善為總會根基,王捨城中,諸天瞻敬,不必沾沾於舊都,滬上更無論也,新研究會,賤名暫不列入,副會長恐須另推,將來或貢獻一兩文字於雜誌可耳。”
  看似閑散的背後,實際上有著更為周全的考慮,瀋氏的淡然,實際上是政治上更大的抱負,及至辛亥革命事起,瀋氏的臨危不懼,可見大將風度,但是最終不免流露齣士大夫的憂國之感。《瀋子培先生行略》記錄下瞭瀋氏當時的言行:“辛亥鞦,亂事起,餘與滬上諸同誌集於先生寓所,所以補救之,同人令餘赴京擔任外交事務,旅費已備矣,先生獨排眾議,執手曰:方今革命猖獗,君切不可冒無謂之險,危及生命。我輩隨時隨地皆可以死,然死則死一處死耳。”
  ……

前言/序言

  序  言
  王國維與近代中國的政治變局
  收到復旦大學周言君寄來所撰王國維書稿一部,展讀一過,頗有感觸。今年(2012 年)是王靜安先生自沉八十五周年,王先生的全集也基本齣齊,此皆研習王學的新契機,而周君此書更勾起我們對靜安先生的追懷。
  一九二五年清華國學院開辦,先父馮德清(永軒)作為一期生,師從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等導師(陳寅恪先生第二期方到任), 而直接導師是王國維先生。當時王先生正轉入西北史地研究,先父由是追隨進入西北史地領域(有《新疆史地論叢》存世),並一直珍藏王先生所開列的西北史地書目,畢業時所提交論文,則是王先生指導的《匈奴史》。先父自研究院畢業前夕,梁啓超先生題贈宋詞集句對聯,王國維先生以行楷題贈陶淵明五言詩軸,梁、王二先生的條幅,題頭皆為“永軒仁弟”,我自幼留下的印象,先父始終對梁、王二先生以父尊之,我們兄弟也把二先生認作傢中長老,景仰而又倍覺親近。先父一九七九年辭世,我清理舊物,不僅發現梁、王二先生條幅,清華國學院師生閤影,王先生所開書單,還有一九二七年(其時第一期生已畢業,星散各地)清華研究院同學會就王靜安先生自沉發布過的一則啓事,這張啓事也保留在先父遺物中,睹物思人,不勝感懷。
  我和周言君剛認識的時候,他已經對王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也斷斷續續寫過一些文章,去年他曾經發錶過一篇《1898-1927:王國維對蘇俄的認識》,此文後來引起過一些討論,颱灣的張朋園先生非常推崇周君這篇寫王國維的文章。王先生的學術貢獻,學界討論頗多,但是從政治觀角度探討王先生與俄國革命之間的關係,尤其是王先生對共産革命的看法,以往少有涉及。而周君文章披露,王先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曾經寫信給柯鳳蓀,估計俄國革命將波及中國,他在信中言:“觀中國近況,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産終。”而後來羅雪堂先生與日本友人犬養毅的對話中,也有類似預測。羅、王能在一九一八年前後(中共尚未成立)有如此遠見,非有過人史識,不能言也。
  周君曾經告訴我,他在羅雪堂先生長孫羅繼祖先生的書中讀到,王先生自沉之前寫信給羅先生,信中專門談到北伐以及葉郋園(德輝)先生在湖南農民運動中被誅一事。我在周君的書中讀到,當時也有傳言湖北的王葆心(晦堂)先生被殺,但是周君在書中明確指齣此事乃是謠傳。王葆心先生是我父親摯友,抗日戰爭期間彼此多有書信往還,我傢中還藏有王葆心先生所書《麻城丁氏四修族譜序》和楷書題簽。王葆心一直到四十年代纔去世,董必武為其墓門題詞:“楚國以為寶,今人失所師。”我主持編纂湖北省地方誌人物誌時,還知道王葆心三十年代曾經擔任過湖北通誌館的籌備主任,齣版《方誌學發微》。“九一八”事件爆發,日軍逼近華北之時,王葆心先生曾經兩次進京搶救湖北地方誌材料。王先生第三次在北平抄寫材料之時,“七七事變”發生,王先生帶著在北平所抄寫的材料曆經麯摺迴到武漢。作為青年學人,周君對王國維先生及其周際人物能作如此細密考察,以辨僞存真,難能可貴。
  周言君曾經和我講過,寫作此書時,也曾經聽到很多關於王靜安先生的奇聞逸事,比如當時王靜安和羅雪堂之子羅福萇時有過從,羅福萇經常給王靜安敬煙,王靜安從不推辭,但是王先生自己抽煙時,從不給他人敬煙,這正摺射齣王先生的不諳世故。先父也曾經和我說起當時在清華讀書時,每逢師生閤影,梁任公先生總是先請王靜安先生上座,王先生也從來不推辭。按說,梁先生自戊戌變法以來名震遐邇,又比王先生年長,而且梁先生在《時務報》擔任主筆期間,王先生還隻是《時務報》的一名書記員,但在清華時王先生不辭首席,足見其學術上的自負,也錶明瞭梁先生的謙德和對真學者的尊崇。靜安先生的自負自尊,任公先生的自謙敬賢,皆是學人風範。
  我在周言君的書中看到他考證張之洞與王靜安先生之間的關係。周書指齣,二十世紀初,張之洞奉命起草《奏定學堂章程》(此為中國頒行實施的第一部近代學製方案),將哲學排除齣大學課程之外,並以理學替代哲學,王靜安先生當即撰寫《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對張之洞進行嚴厲批評,不僅昭顯王先生對現代性學科建設的透闢認識,更錶現齣批判威權的勇氣。
  我一直注意晚清知識分子在民國初年對於中國傳統思想的看法,比如一戰之後梁任公遊曆歐洲,認定歐洲文明已經破産,我從周書中也瞭解到,王靜安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便決意轉嚮國學研究,擱置早年從事的西方哲學與美學研究,並修正瞭早年會通中西的觀點。王先生一九一九年緻羅雪堂的信中稱:“新思潮之禍必有勃發之日,彼輩恐尚未知有此,又可惜世界與國傢卻無運命可算,二三年中正未知有何變態也。”隨後又在緻狩野直喜的信中言:“世界新思潮澒洞澎湃,恐遂至天傾地坼。然西方數百年功利之弊非是不足一掃蕩,東方道德政治或將大行於天下,此不足為淺見者道也。”所見與梁任公的《歐遊心影錄》略同。
  王靜安先生的這一思想趨嚮值得注意,我在九十年代初齣版的《中華文化史》中,曾以梁任公的《歐遊心影錄》和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例,討論發端於一九一五年的東西方文化論戰。這一論戰的第一階段從《新青年》創刊到五四運動爆發,主要討論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優劣;五四運動爆發,則進入論戰第二階段,轉而討論東西文化相互融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梁任公的《歐遊心影錄》和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齣版,則將論戰推嚮第三階段,梁漱溟和梁任公一樣,認為西方文明已經破産,“不怕他不走孔子的路”,當時柳詒徵著文對梁漱溟錶示支持,而曾經支持章士釗“中西方文化調和論”的陳嘉異,也轉而支持梁漱溟,認為東方文化遠優於西方文化,萬萬不可與之“融閤”。當時梁啓超和梁漱溟都遭到瞭嚴厲的批判,首位批判梁漱溟的,便是與梁漱溟同為北大教授的鬍適,當時的王靜安先生則是站在二梁一邊的。
  周君此書中,還有許多專題性質的研究,有些是前人較少涉獵的,比如“遺老與歐戰”、“遺老與共産主義”等,尤為可貴的是,他將二十年代王國維對共産主義的看法放在“聯俄聯共”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同時聯係到同時期的“赤白仇友之爭”,指齣以王靜安先生為代錶的清遺老對於共産革命的敵視,與其自身的文化立場有關。周君更援引颱灣學人林誌宏的觀點,進而認為僞、僞“滿洲國”的建立,實際上也與清遺老對於共産革命的敵視有關,周君提到,當時敵視蘇俄、主張建立僞“滿洲國”的王式便曾經在奏摺中對溥儀言說:“今聞臣張宗昌已歸順朝廷,曾造臣金卓至大連,訂期麵商,加入團中,兩月之間成軍可必,成軍之後即取東三省,迎鑾登極,或俟赤俄削平,再登大寶。”此說頗值得注意。
  王靜安先生的一生,不單是一介書齋學人,從周君的書中可以得知,王先生對中外史事亦有獨到見解。劉知幾曾提齣治史要兼備史纔、史學、史識,其中最重要的則是要秉筆直書,周君此書,對王先生之於政治的關心加以係統性的研究,還原瞭王先生為人忽視的關心政治的一麵,這或許是此書最大的貢獻。
  馮天瑜
  2012 年7 月21 日
  序於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並非一部直接論述王國維如何參與或影響民國政治的書籍。這本書的重心,在於通過對王國維這位學者的生平、學術思想及其人生選擇的細緻梳理,來摺射、映照齣民國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變遷、思想碰撞以及知識分子的命運軌跡。它不是一本政治史,而是一本以個體生命史摺射時代風雲的書,以一個文化巨匠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那個動蕩不安卻又充滿變革的時代。 本書的引言部分,將首先鋪陳開民國初年的時代背景。那是一個舊秩序崩塌、新思潮湧動的年代。辛亥革命的炮火雖然熄滅,但其引發的社會變革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瞭層層漣漪,波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麵麵。君主專製被推翻,共和的理念被引入,然而,新的政治體製在摸索中蹣跚前行,軍閥混戰、政局動蕩是常態。傳統文化麵臨西方文明的巨大衝擊,古老的價值觀受到質疑,社會思潮呈現齣多元並存、激烈交鋒的局麵。正是在這樣一個劇變的時代錶,王國維以其獨特的學術姿態,遊走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他的學術成就與人生抉擇,無不打上瞭時代的烙印。 本書並非詳述王國維參與瞭哪些具體的政治事件,例如他是否加入瞭某個黨派,是否發錶過政治宣言,或者是否在政府中擔任過要職。事實上,王國維先生在政治舞颱上的痕跡非常微弱,他更多的是一位純粹的學者,一位在故紙堆中探尋中國文化精髓的智者。然而,正是這種“不入政治”的姿態,恰恰使他成為觀察民國政治與社會的一麵鏡子。他的學術研究,如對甲骨文、金石學、詞學、史學的深入探索,本身就蘊含著對傳統文化根基的再認識,而這種再認識,在國傢民族危亡之際,顯得尤為重要。對傳統的尊重與批判,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發掘,都與當時民族主義思潮暗流湧動、如何重塑民族認同的時代命題息息相關。 書中將著重分析王國維學術思想的幾個重要方麵,並探討這些思想在民國時代的意義。 首先是他的“乾嘉以下,一人而已”的治學精神。王國維繼承並發揚瞭乾嘉學派樸實嚴謹的治學方法,但又超越瞭乾嘉學派的局限,將西方哲學、邏輯學、美學等引入中國古典學術研究,開創瞭中國學術史上的新篇章。這種融匯中西、推陳齣新的學術理念,本身就是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思潮的重要體現,盡管王國維本人可能並未主動參與到這場文化革命的喧囂中。他的學術實踐,為當時那些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感到迷茫的知識分子,提供瞭一種超越簡單“全盤西化”或“全盤否定傳統”的思考模式。 其次是他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洞見,特彆是對儒傢、道傢思想的重新解讀。在民國初期,隨著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湧入,傳統儒傢思想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被視為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然而,王國維並未簡單地否定儒傢,而是力圖在其中發掘其超越時空的價值。他對《論語》、《孟子》等經典的研究,展現瞭他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深沉體認。這種對傳統智慧的重新發掘,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社會上盛行的虛無主義思潮的一種溫和迴應,也為後來“整理國故”運動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再者,書中將聚焦於王國維晚年的學術轉嚮,尤其是他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區分,以及他對人生悲劇的深刻感悟。這部分內容,雖然看似純粹的文學美學探討,卻與民國時期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精神睏境和人生焦慮緊密相連。在經曆瞭清朝的覆滅、民國政治的混亂、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之後,王國維的晚年,籠罩著一層濃重的悲劇色彩。他對於人生價值、生命意義的追問,以及最終選擇以一種決絕的方式結束生命,都觸及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痛苦與彷徨。這種人生選擇,本身就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一種沉默的抗議,也是對個人尊嚴與學術精神的一種極端守護。 本書的一個重要章節,將圍繞王國維與當時幾位重要知識分子(如羅振玉、梁啓超、陳寅恪等)的交往展開。通過對這些交往的梳理,可以勾勒齣民國知識界的人物群像,以及他們之間在學術觀點、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選擇。例如,梁啓超積極參與政治,倡導變法維新;羅振玉則在學術研究和古物搜集上與王國維多有閤作,但也涉足一些政治活動;而陳寅恪則與王國維在學術上有著深厚的友誼和互相的尊重,並且在後期也走上瞭更為獨立的學術道路。這些人物的互動,摺射齣民國知識分子在麵對國傢命運和個人理想時的不同立場與抉擇,也側麵反映瞭民國政治舞颱的復雜性,以及知識分子與政治之間的微妙關係。 此外,本書還會探討王國維所處的學術環境,特彆是他早期在南方(如上海、杭州)的求學經曆,以及他後來在北方(如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教學生活。這些地理空間的轉換,往往伴隨著他學術思想的深化和人生境遇的變化。例如,他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幾年,正是他學術聲望的巔峰時期,也正是他個人精神睏境加劇的時期。在那裏,他與陳寅恪、趙元任、吳宓等學者共同構成瞭民國學術史上的璀璨星河,他們的講學、研討,不僅推動瞭中國古典學術的發展,也為那個時代培養瞭大批傑齣的學術人纔。 本書的結尾,將對王國維的人生選擇進行一種超越簡單的道德評判的解讀。他的“殉道”式的結局,固然令人扼腕嘆息,但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或許是他對傳統士人“士可殺不可辱”精神的極緻踐行,是對個人獨立人格與學術尊嚴的最後堅守。這種堅守,在那個以政治為導嚮、價值觀混亂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總而言之,《王國維與民國政治》這本書,並非一本直接論述王國維參與政治的書籍。它通過對王國維這位偉大學者的學術思想、人生軌跡、精神世界及其與同時代人物的互動進行深入挖掘,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加立體、深刻的民國時代。它以一位文化巨匠的視角,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思想變遷、知識分子的命運沉浮,以及在動蕩變革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織與碰撞。讀者將從書中看到,一個不直接介入政治的學者,其人生選擇與學術思想,同樣能夠提供理解那個復雜時代的重要維度,並引發對曆史、文化以及個體生命價值的深刻反思。

用戶評價

评分

偶然翻到一本討論民國時期思想解放的書籍,盡管書名與《王國維與民國政治》大相徑庭,但它所呈現齣的時代精神卻與我對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的想象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作者以一種更為自由的筆觸,描繪瞭那個時期思想的活躍與碰撞,從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到各種主義的傳入,都進行瞭精彩的闡述。我最喜歡書中對幾位具有代錶性思想傢的解讀,他們是如何打破舊有的思想牢籠,為中國引入新的理念和價值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分析這些思想解放的背後,也敏銳地捕捉到瞭政治環境的微妙變化。例如,某些思想的傳播,往往與當時政治力量的博弈息息相關,有時甚至是政治鬥爭的“副産品”。書裏對知識分子在追求思想自由過程中所麵臨的風險和挑戰的描述,讓我看到瞭他們堅韌不拔的勇氣和犧牲精神。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那樣一群勇敢的思想先行者,今天的中國社會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思想史的梳理,更是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氣質的生動寫照,讓我深刻感受到,思想的解放是社會進步的先導,而知識分子正是這股力量的火車頭。

评分

近期閱讀的一本關於民國時期社會改良運動的書籍,雖然書名不是《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但其內容卻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政治層麵的敘述,而是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展現瞭知識分子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麵所做的各種嘗試。書中對改良運動的描述,細緻地剖析瞭各種社會問題的成因,以及知識分子提齣的解決方案,其中不乏一些富有前瞻性的思想。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論述這些改良措施時,經常會提及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改良派與保守派之間的較量。這讓我理解到,任何社會改良的背後,都離不開政治力量的支持,或是政治阻力的剋服。書裏對一些社會改良傢的刻畫,讓我看到瞭他們在個人利益和民族大義麵前所做的艱難抉擇,以及他們對國傢未來的深切憂慮。這種關注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奮鬥,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考察的研究方式,讓我覺得格外真實和有力量。這本書讓我明白,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目光不僅僅局限於書齋,更是投嚮瞭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億萬人民的命運。

评分

最近讀到一本關於民國時期社會思潮變遷的書,雖然書名並非《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但它深刻地觸及瞭我對那個動蕩年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思想掙紮的理解。書的開篇便描繪瞭當時社會轉型期的劇烈陣痛,新舊思想的碰撞如同暗夜中的閃電,照亮瞭無數知識精英迷茫而堅定的足跡。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將個體命運與宏大曆史背景巧妙地融為一體。讀著書中那些為瞭理想而奔走呼號,或是在時代洪流中幾經沉浮的知識人,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曆瞭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抉擇。書中的一些段落,尤其是在描述學界內部的論爭,以及知識分子與政治力量的微妙互動時,那種知識的深度和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我忍不住一遍遍地迴味。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挖掘,他們並非完全脫離塵世的聖賢,而是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用自己的學識和良知,試圖為民族尋找到一條齣路。這種對個體生命力的關注,以及對曆史進程中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

评分

我最近翻閱瞭一部關於民國時期教育改革的書籍,書名與《王國維與民國政治》有所不同,但卻讓我在字裏行間體會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承擔的沉重責任。本書以大量詳實的史料,勾勒齣瞭民國初年中國教育體係從舊到新的艱難轉型。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幾位教育先驅的描繪,他們如何頂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籌建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纔,其過程充滿瞭篳路藍縷的艱辛。書裏對教育政策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不同政治力量對教育的介入和影響,以及教育理念與國傢發展方嚮之間的緊密聯係。最讓我動容的是,作者通過對一些教育傢個人經曆的講述,展現瞭他們在國傢危難之際,依然堅守教育理想,將培養人纔視為民族復興的根本。讀到這些,我深刻體會到,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教育實踐中,都肩負著比我們想象中更重大的曆史使命。他們不僅是思想的傳播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他們的努力,為後來的中國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的進步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與國傢的命運、政治的走嚮、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是一項極其宏大而艱巨的事業。

评分

讀完一本探討民國時期文化復興運動的書,這本和《王國維與民國政治》的書名不同,但卻讓我對那個時代文化與政治的糾纏有瞭新的理解。作者以一種相對宏觀的視角,梳理瞭當時湧現齣的各種文化思潮,從文學革命到國學熱,再到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這些文化運動時,並沒有迴避政治因素的深刻影響。例如,在探討某項文化倡議時,書裏細緻地分析瞭當時政府的政策導嚮,以及不同政治派彆對此的態度,揭示瞭文化錶象之下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這種將文化現象置於政治語境中考察的研究方法,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開始意識到,那個時代的文化復興並非是純粹的學術追求,而是與國傢命運、民族前途緊密相連的,甚至是政治鬥爭的一個側麵。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思想轉變和行為選擇的解讀,更是讓我看到,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知識分子如何在政治的夾縫中,努力保存和發展民族的文化火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將曆史簡單地割裂開來,而是展現瞭文化、政治、社會等各個層麵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影響,提供瞭一種更為整體性的曆史觀。

評分

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一點,一點,一點點地看完瞭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錶現瞭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為孩子著想的魯迅爺爺。周言,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齣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錶現瞭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瞭深刻的迴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錶現瞭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範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瞭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嚮瞭反抗。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悲劇性人物,他的悲劇部分源自其個性,部分源自他所身處的清末民初的轉型時代。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主要講述瞭置身於那個中西、新舊、左右、赤白相互交錯、交鋒、交戰的轉型時代,王國維如何自處,如何應對,如何選擇,如何進退,如何從學術走嚮瞭社會,最終成為與一九四九年之後的陳寅恪交相輝映的人物。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作者從國學大師王國維身後,彆具匠心的梳爬瞭許多長期為學界所忽視的脈絡和史料,極大彌補瞭王學研究的空白。,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曆瞭多少次改革與戰爭,纔有瞭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傢裏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在文學上,有所謂作傢世界觀和創作方法的矛盾,比如法國作傢巴爾紮剋,他政治上是保皇黨,但他一生寫瞭九十一部小說,其作品被稱為法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王國維在政治上也是保皇黨,但他集史學傢等多重身份於一身,有著多方麵的巨大成就。何以如此,讀完周言這本書,可以幫助你解開這一秘密。——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近代中國變遷迅速,王國維以傳統儒者幾乎經曆兩次改朝換代,內心的感受可以想見。周言此著描繪王國維於世變之際,從關懷國事到專心治學,從旁及西學到專研國故的學術之路,並寫齣王國維

評分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悲劇性人物,他的悲劇部分源自其個性,部分源自他所身處的清末民初的“轉型時代”。《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主要講述瞭置身於那個中西、新舊、左右、赤白相互交錯、交鋒、交戰的“轉型時代”,王國維如何自處,如何應對,如何選擇,如何進退,如何從“學術”走嚮瞭“社會”,最終成為與一九四九年之後的陳寅恪交相輝映的人物。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作者從國學大師王國維身後,彆具匠心的梳爬瞭許多長期為學界所忽視的脈絡和史料,極大彌補瞭“王學”研究的空白。

評分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作者從國學大師王國維身後,彆具匠心的梳爬瞭許多長期為學界所忽視的脈絡和史料,極大彌補瞭“王學”研究的空白。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京東活動疊加優惠券收入,價格非常優惠,感謝京東。越來越多東西在京東購買瞭,趕上活動疊加優惠券價格實惠,物流快,服務態度好,售後好,比其他電商好很多。一開始隻是買書,現在傢用電器也大部分在這裏買瞭。京東的物流越來越給力瞭,基本隔日達,包裝也很滿意,感謝京東!

評分

如果以嚴格的標準來對待這本書,當然,以許先生的誌嚮來看,他是不會害怕些許吹毛求疵的,這本書的結構似乎有些鬆散。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一條人文主義的狗、燕園的記憶、迷失於閱讀之中和重建象牙塔。在第一部分,許充分顯露瞭他的學識與寫作的技巧,當然,那種學識也許還未結成一個牢固而可靠的係統,讓人疑心許隻是拿著筆和筆記本,通過摘錄書本上斷章取義的格言警句並把它們以自己的理解聯成一片而已,但無論任何,許先生的串聯工夫確實一流,很有技巧,也奠定瞭他以後駕輕就熟的“許知遠體”的寫作方式。第二部分,是全書中感情最真摯的章節,許通過迴憶他在北大的生活,充分錶現瞭一個年輕人所應該具有的所有情緒,讀來令人感到唏噓,禁不住也沉到自己的迴憶中去瞭。

評分

前天到新鄉劉莊,一路警車開道,進得村來,隻見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我們惶恐地說:雖然我們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考察團,但劉莊人民也不必這麼客氣啊。我們擠著虛假的笑容下車,纔知道這天是河南颱的心連心藝術團下鄉演齣,鄉親們都端著凳子來看戲,壓根沒人理我們。靠,又被河南鄉親涮瞭一把。

評分

收到復旦大學周言君寄來所撰王國維書稿一部,展讀一過,頗有感觸。今年(2012 年)是王靜安先生自沉八十五周年,王先生的全集也基本齣齊,此皆研習王學的新契機,而周君此書更勾起我們對靜安先生的追懷。

評分

就像書中所提到的倉聖明治大學的學生一樣,自己的國學程度也是非常幼稚。因此也希望能夠藉著這本書瞭解一下王先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