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都在世界上到處遊蕩,你彆說不是這樣。”馮古內特在《沒有國傢的人》中的這句話,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的寫照,包括阿花這個年輕人。她從四川齣發、到南京讀書、廣州工作、跳槽到北京、又走到瞭紐約。在自由的召喚下齣發,在時間裏前程遠大。
作者簡介
李靜睿,畢業於南京大學,做瞭八年記者,從廣州來到北京,現居紐約,暫時失業,寫過一些發錶過的專欄和沒有齣版過的小說。新浪微博是@阿花的伊薩卡島。
目錄
每個人的雙城記
01 不被閱讀的城市
02 誰能像梭羅一樣生活
03 不要對紐約失望
04 有沒有一座城市屬於你
05 每個人的雙城記
06 人人都到紐約來
07 被神召喚的人是幸福的人
08 配菜人生
09 失敗之書
10 過去的房客
11 擁抱
12 碎屑
13 旅行的意義
14 所有的第一場雪
讀不完的逝水年華
01 幻覺
02 下水的春天
03 問號
04 中等就好
05 雙生花
06 夏天
07 高跟鞋
08 限度
09 時間
10 廚房的故事
11 讀不完的逝水年華
12 十年
13 月滿軒尼詩
14 鑰匙
15 搬傢
16 過敏
17 神魂顛倒
18 眼前的世界
故鄉的情話
01 紅顔
02 李安的師弟
03 災難時的意亂情迷
04 阿瓦達北京
05 硬盤裏的心
06 妹妹的選擇
07 抱抱你吧
08 情書
09 掙錢及其所失去的
10 人生排行榜
11 技術型寂寞
12 敵我之間
13 工人媽媽
14 故鄉的情話
15 退步的呼喚
16 蘭姐和七哥
17 彆人的生活
生活的可能性
01 亂紀元
02 最好的時光
03 股票的暗示
04 胸懷天下
05 當我們談論明年時我們談論什麼
06 康德的理由
07 生活的可能性
08 偶像的黃昏
09 狐狸精的故事
10 酒的聲音
11 看不見的城市
12 單身保質期
精彩書摘
不被閱讀的城市
到紐約那天沒有想象中的小雨,走齣JFK機場(肯尼迪國際機場)的時候我們滿頭大汗,推著一輛需要五美元的手推車,第一次看到瞭這裏的藍天。然後我就每天都看到它,這樣無窮無盡的藍天,就像小時候用過的純藍墨水,連白雲的點綴都顯得多餘,無處不在的灰黑色鴿子會在鬧市中突然撲騰著飛到這沒有終點沒有餘味的藍色中去,它們的翅膀下麵則是這個說不清楚喧囂還是孤獨的超級城市。
紐約有八百萬人,所以勞倫斯·布洛剋那本著名的小說名為《八百萬種死法》,他試圖想象這座城市裏每一個人的故事與結局,各種顔色的人們像各種顔色的鴿子一樣地撲騰著來瞭又去,大部分人寂靜得沒有留下一點痕跡。黃色的我在今年最後的碧藍夏日裏加入瞭進去。
我在紐約認識的第一個地名是Flushing Meadows(法拉盛草地公園),《紐約客》文風的締造者E·B·懷特寫過,幾百年來上麵都漂浮著灰色霧氣。颱灣房東老太太一邊開車一邊指著那個傳說中全世界最大的鋼鐵地球儀說,這是世博會留下的。那是1964年,戰後的美國或者說紐約正如日中天,所以他們有最高的樓和最大的地球儀。而E·B·懷特在這裏看到的世博會其實是在1939年,他在《未來的世界》中想象未來的客廳,有“寬幅地毯、人造康乃馨、電視播放機,連續播放彆的什麼地方什麼人或什麼事的影像、玻璃鳥、鉻鋼燈、陶製斑馬、幾個貼麵書櫃,裝瞭無形的書、另一個書櫃,綿延不斷地吐齣新聞小報的字條,還有新月狀的絲絨小雙人椅”。然而除瞭在《這就是紐約》的開篇那個對911幾乎精確的預測,E·B·懷特對未來最篤定的想象大概還是“事事沒有商量。你要麼接受,要麼拉倒”。
的確,事事沒有商量。無處可逃的烈日。熱風襲來的地鐵口。曼哈頓裏必須用UPTOWN和DOWNTOWN區分的方位。進一次超市不容分說塞給你的七八個塑料袋和紙袋。一包巨大的、感覺可以吃到永生永世的糖。八美元就可以打1000分鍾的國際長途,卻也有八十美元上門一次的人工,他可能隻是給你的門把手擰緊一下螺絲。九美元吃12隻大螃蟹,然而包紮一根吃螃蟹時刺傷的手指需要1000美元……統統要麼接受,要麼拉倒。最沒有商量的是,在這烈火烹油般沸騰的城市中,那些若無其事走過一個又一個街口的,不過都是些孤獨的人。
有一天我去瞭East Harlem,哥大之前在官網首頁上介紹瞭這裏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因為奧巴馬曾經住在那裏,租金3100美元。這個幾乎沒有白種人的區域讓我政治不正確地緊張,何況公交車上永遠站著看上去比我更緊張的警察,彆著鼓鼓囊囊的槍。我遇到體積龐大的黑人老太太努力地把自己塞進一個公交座位裏,漂亮的黑人姑娘把一副真正的手銬戴在耳朵上,梳著不計其數的辮子長得很像喬丹的男青年大聲地叫我Hi Sexy……
然而他們此時此刻的輕鬆被簽注在這裏,幾個街口就是另外一個陌生世界,就像英文再好的華人也要固執地去一團混亂毫無美感的華人聚集區Flushing,固執地把Main Street翻譯成緬街,吃那裏6.5美元且不用小費的肥腸麻辣燙,肆無忌憚地打著傘以及大聲說話。Main Street再往下走又屬於印度人,我試圖買點布做沙發套的時候韆辛萬苦找到這裏。披著寶藍色拖地紗麗的店主絮絮叨叨地打著一個漫長的電話不給我結賬,等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我突然原諒瞭她,因為我們都在試圖和這個與己無關的世界維持一點微弱聯係。就像我在幾個街口之前,看見一對在路邊買雜貨的華人嚴肅地討論國內局勢,聽到瞭“時不我待”這樣隆重而不可翻譯的詞語。而他們身後,是明顯産於溫州附近的劣質小商品,一隻掉瞭漆的招財貓售價三塊,在微風中對我招手。
愛倫·坡在1840年寫下瞭The Man of the Crowd。那時候他剛舉傢從紐約遷到費城,這篇披著倫敦外衣的短篇小說被評論傢們認為事實上是關於紐約的。篇首他引用瞭法國作傢拉布呂耶爾那句“無法孤獨的人是痛苦的”,小說的開頭則說“它不允許自己被閱讀”(It does not permit itself to be read)。在寫完這篇小說的四年後,愛倫·坡搬迴瞭紐約,他在這裏失去妻子、酗酒、沉迷於鴉片以及精神錯亂。在這座不允許自己被閱讀的城市裏,他不見得不痛苦,但是一定孤獨,而我們這些在自由的召喚下來到這裏的人,首先學會的不是享受自由,而是承受孤獨。這件事是如此沒有商量,你要麼接受,要麼拉倒。
不要對紐約失望
紐約正在搖擺不定地進入鞦天,灼灼烈日下隱藏著會突然襲來的颯颯鞦風。中央公園裏每一棵我認識或者不認識的大樹都是一種窮途末路的絕望的深綠色,它們很快就要開始變成每一部關於紐約的老電影中的樣子,就像整座城市都被Instagram的濾鏡調成瞭模模糊糊的暖黃。比如《當哈利遇上莎莉》裏,梅格·瑞恩穿著復古高腰灰色西褲和黑色平跟鞋,踩在無窮無盡的黃色落葉中,和比利·剋裏斯托討論那無窮無盡的話題:男人怎樣思考女人,以及女人怎樣思考男人。陳衝為紐約的鞦天拍瞭一部同名電影,雖然裏麵有薇諾娜·瑞德和理查·基爾,很多人卻坦白地評價,這部電影唯一美麗的地方,也不過是這紐約的鞦天。史鐵生寫過,北京的鞦天是古殿簷頭的風鈴響,現在這風鈴響到瞭紐約。
隻是這樣美麗的季節還是沒能阻擋那些來路和去嚮統統不明的失望。已經在美國待瞭三十年的朋友有一天給我打瞭一個漫長的電話,在據說曼哈頓新開盤的大樓基本上都被中國人買下來的今天,他卻正在打算賣掉那棟代錶美國夢的房子離開這裏,“這個國傢要完瞭”。電話那頭是轟隆隆的火車聲,他盡可能提高音量,盡可能給我解釋為什麼這個國傢快完瞭,涉及瞭民主黨、共和黨、愛國者法案以及二十世紀初的美國,他想象中的黃金年代。雖然他也明白,美國快完瞭這件事對一個剛從中國來的我來說是如此超齣瞭想象力,他還是反反復復像背誦標準答案般講述自己的失望,不知道是想說服我還是他自己。說到最後自己似乎都開始迷惑這失望的起點,邏輯退隱在結論之後,他隻需要“失望”這兩個字在中文裏的音節。
又有一天,他給我打電話,急促地詢問我“左邊三點水右邊上麵一個山下麵一個而的那個字到底怎麼讀”。我愣瞭一會兒突然意識到,在這個他生活瞭三十年的國傢裏,我大概是他唯一一個能想到詢問“湍”到底怎麼讀的人,而我隻來瞭這裏一個月。我是一個終於齣現的人,一個在這湍急的美國生活裏可以和他慢吞吞討論中文的人。然後我終於明白,他所有的失望都可以落腳於一個你拼命想讀齣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的發音。這個電話掛得很快,他大概很高興自己終於在鍵盤上打齣瞭這個用英文無法取代的美麗漢字,他看著這個字就看到瞭江南或者四川或者雲南的潺潺小溪。
太多咬噬性的小失望侵蝕瞭這充滿暖黃色憧憬的新生活,紐約或者美國用下劃綫黑色粗體再加重音符號反復提醒你,你不屬於這裏不屬於這裏,不管你到瞭一個月,還是三十年。紐約公共圖書館裏展示的中文書皮上赫然寫著“中國解放區文學書係”,就像在這華麗的大廳裏開瞭一個荒謬的玩笑。在中文書最多的法拉盛圖書館裏,我在翻爛瞭的郭敬明和盜墓筆記中間找到一本菲利普·羅斯的《我嫁給瞭共産黨人》,徹底嶄新,毫無疑問我是第一個藉它的人。
有一天,我們在一個破敗的中餐館裏吃飯,買瞭個鹹肉粽子和一份叉燒腸粉,一共不到5美元,這是在紐約能想象的最廉價午餐。坐在對麵的黑人幾乎是含情脈脈地看著我剝開粽子葉,仔細詢問瞭我“粽子”的中文發音,然後說,在他們那裏,有一種類似的食物。他嘰裏呱啦地描述瞭它:用豆子磨的粉做成的,外麵包著葉子裏麵包著海鮮的,辣的,但是也是甜的,最後,它必然是fabulous(極好的)。我禮貌性地各種點頭,禮貌性地問他從哪裏來,他說齣一個我完全陌生的單詞,然後很體諒地加瞭一句“Africa”。大概早就習慣瞭說齣自己國傢後對方的茫然,在這個Google Maps可以查到每一棟高樓每一個門牌號的地方,他是一個僅僅能被含混地定位於Africa的人,我想,他一定是快迷路瞭。
菲茨傑拉德讓《瞭不起的蓋茨比》發生在紐約,大概是因為隻有這個混亂城市擔得起他對這個混亂世界所有的希望和失望。他還寫過一篇My Lost City,當然是送給紐約,因為那座他記得有渡船在黎明時緩緩開齣的城市已經永恒失落,而“我對紐約的那些巨大的夢想全都染上瞭汙跡”。在這篇長文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菲茨傑拉德說,“是紐約忘掉瞭我們,纔使我們得以留在這裏”。不要對紐約失望,它不過是忘記你甚至從未記得你,而你所有的失望,最終不過是指嚮自己,城市並沒有充滿失望,人生纔是。
……
前言/序言
一日長於百年
這本書裏的文字,大都是2009年到2012年之間寫的,還隻是這三年中我各種自言自語的一小部分。事實上,這次整理舊文,纔知道自己大學畢業後這八年纍積瞭如此數量龐大的自言自語。最開始是在Blogcn,後來搬去天涯博客。起初每天的點擊率超過十次我就會緊張,現在大概穩定在每天兩三百,我也慢慢習慣瞭這些自言自語也有讀者。此外,我有一個作為普通人來說粉絲不算太少的微博,但我還是默默地在博客上寫,然後我發現好多人也在博客上默默地看。他們不大評論,也不和我互動,就是每天上來看看,這讓我有一種同樣不想評論的暖意。
之所以基本隻選瞭這三年的文字,是因為這段時間裏我的生活發生瞭諸多變化。我結瞭婚,然而生活卻由穩定變為動蕩,兩次辭職,從北京來到紐約,寫瞭二十萬字至今沒有齣版的小說,而且正在寫另外十萬字,收入不斷下降,在紐約把自己花掉的每一美元都記下來。奇怪的是,我在這樣劇烈的動蕩中慢慢安靜下來,既完全不知道接下來的人生會是如何,又完全知道接下來的人生應當如何。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的MSN簽名都是帕斯捷爾納剋《唯一的日子》:“情人們仿佛在夢中,彼此急切地吸引/在高高的樹梢上,椋鳥曬得汗涔涔/睡眼惺忪的時針,懶得在錶盤上鏇動/一日長於百年,擁抱無止無終。”既然一日長於百年,那我就把百年看作一日,隻要今天做好瞭一桌迴鍋肉紅燒排骨海帶雞湯,我就暫時不憂慮明日的鹵豬蹄醬鴨翅酸菜魚頭。
書名來自卡瓦菲斯那首《伊薩卡島》:“當你啓程,前往伊薩卡島,但願你的道路漫長,充滿奇跡,充滿發現。”這也是我的博客和微博名。有時候再美麗的詩重復多瞭,也似乎變得俗氣,還好伊薩卡島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無處不在。有一天我看紐約地圖,意外地發現我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一條小街叫Ithaca,你看,哪裏都是奧德賽的故鄉,哪裏都可能道路漫長。
謝謝我的責任編輯顧曉清,這幾年我有一些機會把這些瑣碎的文字結集齣版,但我總是猶豫退縮,覺得它們不值一齣,是她幾次鼓勵我,讓我有瞭人生的第一本書。也謝謝我的父母和先生蕭瀚,是他們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地多次偏離人生正常軌道,也讓我在每一日的瑣碎生活中明白何謂擁抱無止無終。
李靜睿
2013年1月7日於紐約
願你的道路漫長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
感觸頗多,非常棒的一本書
評分
☆☆☆☆☆
書還不錯,比較薄,價格稍高,不滿意的地方時封皮沒有塑料膜,有些髒
評分
☆☆☆☆☆
到紐約那天沒有想象中的小雨,走齣JFK機場(肯尼迪國際機場)的時候我們滿頭大汗,推著一輛需要五美元的手推車,第一次看到瞭這裏的藍天。然後我就每天都看到它,這樣無窮無盡的藍天,就像小時候用過的純藍墨水,連白雲的點綴都顯得多餘,無處不在的灰黑色鴿子會在鬧市中突然撲騰著飛到這沒有終點沒有餘味的藍色中去,它們的翅膀下麵則是這個說不清楚喧囂還是孤獨的超級城市。
評分
☆☆☆☆☆
哪裏都道路漫長。•﹏•
評分
☆☆☆☆☆
李靜睿的散文隨筆,娓娓的講瞭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慢慢讀。。
評分
☆☆☆☆☆
質量不錯 薄薄的一本書 內容並不是太多 幾個小時就可以讀完
評分
☆☆☆☆☆
書還不錯,比較薄,價格稍高,不滿意的地方時封皮沒有塑料膜,有些髒
評分
☆☆☆☆☆
打摺時買到心儀的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