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百年國士之1:酒旗風暖少年狂》所謂的“國士”,就是這樣的人。“國土”一詞兒,古已有之。《史記》中說:“若韓信者,國士無雙。”以後曆代使用不輟。其含義一顧名就可以理解。《辭源》中說:“一國之內所共推為纔士也。”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中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錶現此文化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渾之度,殆非齣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寅恪先生在這裏講的是王國維先生,所以非提到自殺不行。其實傳承一種文化的“國士”,不一定人人要自殺。反而是不自殺者更多更多,其傳承的作用也起得更大更大;自殺者,不得已而為之者也。即使在一種文化衰落之時,我們也並不提倡自殺。“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不也是一種好辦法嗎?
作者簡介
王大鵬,1937年9月生,河北獻縣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丁聰,1916年生於上海,曾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中國美術傢協會理事兼漫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2009年5月26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一百年來,赤縣神州值數韆年未有之钜劫奇變,西化東漸,洪波激蕩。幾代文人學者,憂國匡救,以其卓識奇纔,篳路藍縷,扶危繼絕,或施之事業,或見於文章。中華文化,凝聚一身,沉浮毀譽,難纍其心,獨立不懼,孤往不悔。時運交移,俯仰百變,泰半已為歸人,隱入蒼莽青史,碩果僅存者,亦臻耄耋期頤。吾輩祀之以國殤,奉之為國士,高山仰止,永懷不敢或忘。
——王大鵬
目錄
序一
序二
辜鴻銘(1857-1928年)
辜鴻銘先生軼事
記辜鴻銘
迴憶辜鴻銘先生
絕代的學者
英文門教授辜鴻銘
蔡元培(1868-1940年)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
蔡孑民先生的最後遺言
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試為蔡先生寫一篇簡照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風格
記蔡孑民先生
迴憶蔡元培先生
章太炎(1869-1936年)
太炎先生軼事簡述
一輩子講真話的人——紀念先祖父太炎先生誕辰
我所見晚年的章炳麟
章炳麟淵博怪誕
章太炎
追憶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紀念
師事國學大師章太炎
梁啓超(1873-1929年)
三十自述
上颱唱戲
無窮的恩惠
記梁任公
梁任公先生印象記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憶梁啓超先生
齊如山(1875-1962年)
我的外公齊如山——紀念齊如山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
紀念先翁齊如山先生
讀《國劇藝術匯考》的感想
為梅蘭芳編戲與排戲
記齊如山
張伯苓(1876-1951年)
教育傢張伯苓
巍巍乎吾南開大校長
張伯苓與南開大學(節選)
我們的老校長
……
王國維(1877-1927年)
連橫(1878-1936年)
陳獨秀(1879-1942年)
於右任(1879-1964年)
李叔同(1880-1942年)
精彩書摘
這兩函雖僅為文化一方麵之攻擊與辯護,然北大已成為眾矢之的,是無可疑瞭。越四十餘日,而有五四運動。我對於學生運動,素有一種成見,以為學生在學校裏麵應以求學為最大目的,不應有何等政治的組織。其有年在二十歲以上,對於政治有特殊興趣者,可以個人資格,參加政治團體,不必牽涉學校。所以民國七年夏間,北京各校學生,曾為外交問題結隊遊行,嚮總統府請願;當北大學生齣發時,我曾力阻他們,他們一定要參與;我因此引咎辭職。經慰留而罷。到八年五月四日,學生又有不簽字於巴黎和約與罷免親日派曹陸章的主張,仍以結隊遊行為錶示,我也就不去阻止他們瞭。他們因憤激的緣故,遂有焚曹汝霖住宅及攢毆章宗祥的事,學生被警廳逮捕者數十人,各校皆有,而北大學生居多數;我與各專門學校的校長嚮警廳力保,始釋放。但被拘的雖已保釋,而學生尚抱再接再厲的決心,政府亦且持不做不休的態度,都中宣傳政府將明令免我職而以馬其昶君任北大校長,我恐若因此增加學生對於政府的糾紛,我個人且將有運動學生保持地位的嫌疑,不可以不速去。乃一麵呈政府,引咎辭職,一麵秘密齣京,時為五月九日。
那時候學生仍每日分隊齣去演講,政府逐隊逮捕,因人數太多,就把學生都監禁在北大第三院。北京學生受瞭這樣大的壓迫,於是引起全國學生的罷課,而且引起各大都會工商界的同情與公憤,將以罷工罷市為同樣之要求。政府知勢不可侮,乃釋放被逮諸生,決定不簽和約,罷免曹陸章,於是五四運動之目的完全達到瞭。
五四運動之目的既達,北京各校的秩序均恢復,獨北大因校長辭職問題,又起瞭多少糾紛。政府曾一度任命鬍次珊君繼任,而為學生所反對,不能到校;各方麵都要我復職。我離校時本預定決不迴去;不但為校務的睏難,實因校務以外,常常有許多不相乾的纏繞,度一種勞而無功的生活,所以啓事上有“殺君馬者道旁兒,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等語。但是隔瞭幾個月校中的糾紛,仍在非我迴校不能解決的狀態中,我不得已,乃允迴校。
……
前言/序言
在人類曆史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創造瞭自己的獨特的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曆史悠久,可謂獨特中之最獨特者。此乃世人之公言,非我一人之私言也。
文化一旦被創造齣來,在共時方麵,它一定會嚮四周傳播,無遠弗屆。在曆時方麵,它一定會代代傳承,永不停止。
關於前者,我們先暫時不談,而隻談後者。文化傳承的方式或者手段,不齣以下諸端:首先是通過經典文獻,把人類的發明創造用文字記錄下來,傳諸後世。人類抒發感情而創作的詩歌等文學形式,也用文字記載下來,以傳諸後世。其次是通過繪畫、雕塑、建築、音樂等等,世襲罔替,一代傳至一代。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是最著名的例子。在中國,除瞭繪畫之外,還有書法,這幾乎是中國所特有的。至於聯閤國規定的如泰山之類的文化名勝,並不是人類的創造,與長城等不能混為一談。
最後一個傳承文化的工具,就是人類本身。我個人的看法是,幾乎人人在這裏都有份兒,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彆是絕對懸殊的。蕓蕓眾生,在自己的思想中、行動上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傳承文化的意味;但是傳承量微不足道。在這裏,起關鍵作用的是那些極少數的特立獨行之士,他們身上的文化傳承量是相當大的。本書所謂的“國士”,就是這樣的人。“國土”一詞兒,古已有之。《史記》中說:“若韓信者,國士無雙。”以後曆代使用不輟。其含義一顧名就可以理解。《辭源》中說:“一國之內所共推為纔士也。”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中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錶現此文化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渾之度,殆非齣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寅恪先生在這裏講的是王國維先生,所以非提到自殺不行。其實傳承一種文化的“國士”,不一定人人要自殺。反而是不自殺者更多更多,其傳承的作用也起得更大更大;自殺者,不得已而為之者也。即使在一種文化衰落之時,我們也並不提倡自殺。“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不也是一種好辦法嗎?
我在上麵提到瞭文化傳承的手段或工具,最後歸結到人身上。這是曆史事實所證明瞭的,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臆斷。中國幾韆年的文化史,可以為證。即以近百年的曆史而論,又何嘗不是這樣?本書的編選者王大鵬教授,根據自己獨特的看法,從過去一百年中選齣瞭近50名“國士”,編成瞭這一本書。他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說法,認為這些人都是為“此文化(指中國文化——羨林注)所化之人”。根據我的補充說法,“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就是能傳承此文化的人。我認為,我們倆的說法並沒有任何矛盾之處。
百年國士之1:酒旗風暖少年狂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在《論中國知識分子問題》文章的第一段,有這樣一段話:“中國知識分子的特點是:知識性、創造性、批判性、農民性。”
評分
☆☆☆☆☆
本人乃一介草民,學淺纔疏,但凡見到教授一級的文章,唯恐失掉拜讀的機會,想虛心學習並以此方式實現裒多益寡的願望。今日讀得宋圭武教授《論中國知識分子問題》的文章,卻不敢恭維。我知道很可能是因為自己纔學淺薄,也從來沒有這方麵的理論基礎,所以,讀不懂宋教授大作。但是,僅從語文學的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到很多問題,可想其思想性就無從談起。如果我的言論傷害到他人的個人尊嚴,敬請原諒。當然,我的觀點也未必就正確。
評分
☆☆☆☆☆
請看文章作者在關於怎樣定義知識分子時的論述:什麼是知識分子?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從事腦力工作的就算知識分子。也有人認為,定義知識分子,不是他們做什麼工作,而是他們的行為方式、他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他們所維護的價值。成為一個知識分子與謀生的方式無關。劉易斯·科塞把知識分子定義為“從來不對現狀滿意的人”,他聲稱,知識分子“為思想而活,而不是靠思想生活”。艾爾曼重復瞭這一觀點,說“知識分子也許靠思想生活,但他們也必須為思想而活”法國社會學傢皮埃爾·布爾迪厄說,要想“擁有知識分子這一頭銜”,文化生産者“必須把他們在特定文化領域裏的特殊專長和權威用於這一領域之外的政治活動。”
評分
☆☆☆☆☆
一般來講,寫文章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如果一個人寫的文章,其思想顯然偏離實際;或者,他的文章乃泛泛之談,平淡而無新意;更有語無倫次,不知所雲者。那這樣的文章就沒有任何意義,而反麵的意義卻是顯而易見的——這會給不用大腦思考的人製造新的思維混亂。
評分
☆☆☆☆☆
在《論中國知識分子問題》文章的第一段,有這樣一段話:“中國知識分子的特點是:知識性、創造性、批判性、農民性。”
評分
☆☆☆☆☆
好書,認真研究認真品讀
評分
☆☆☆☆☆
他在文章中是這樣論述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農民性來自於中國農民文化的熏陶。中國的農民性主要方麵的錶現有:機會主義;血緣主義;麵子主義;權威主義;平均主義;功利主義。産生這些現象的深層曆史根源是:集權體製;小農經濟;儒傢文化。”
評分
☆☆☆☆☆
我選擇我喜歡,值得購買
評分
☆☆☆☆☆
我選擇我喜歡,值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