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可以快速入门的佛教基础知识,但很快我意识到自己选错了“武器”。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专业研究者或对早期汉传佛教文献有深入兴趣的读者。它的叙事方式非常跳跃,充满了专业术语,对于没有扎实基础的人来说,阅读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我尝试了几次从头开始阅读,但常常因为不理解某个关键术语而不得不停下来,查找大量的背景资料,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因此,这本书我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来对待,偶尔查阅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法师的文献资料时才会翻开它。它绝对是资料的富矿,但对于“入门者”来说,可能需要先储备足够的“开采工具”才能有效利用。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字体偏小,行间距也比较紧凑,再加上大量的引文和注释穿插其中,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我经常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那些细微的文字,尤其是在光线不好的时候。不过,撇开阅读体验不谈,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埋藏着无数值得深入探究的佛教思想精髓。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著名论著的引用和对比分析,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不得不佩服。虽然我个人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完全领会其中的高深哲理,但光是能接触到这些一手资料的片段,就已经感到收获颇丰了。这本书,更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知识高山,每向上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洗礼,而非单纯的信息获取。我本来对佛教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民间故事和零星的哲学概念,这本书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精微、更为系统的世界。那些记载的片段,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但其所蕴含的对生命、宇宙的终极关怀,依然能穿透时空的阻隔,直击人心。在某个安静的午后,当我沉浸在那些古老的文字中时,周遭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剩下思想的碰撞与回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近乎冥想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会你什么具体的“道理”,而在于它能引导你的思绪进入一个更深、更广阔的维度去审视自身和世界。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光是封面上的那些繁体字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我本是抱着了解佛教基本思想的目的来的,没想到一翻开,里面的内容就展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些经文的翻译和注释,对我这个初涉佛学的人来说,简直是字字珠玑,又字字如谜。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理解了其中一些概念,比如“缘起性空”之类的,但即便如此,也只是皮毛而已。这本书显然不是为轻松阅读而准备的,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资料汇编,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啃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次精神上的马拉松,需要不断地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说实话,我还没能完全消化书中的内容,但光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已经让我对古代高僧大德的学识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中土思想传播的历史脉络。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梳理了佛教典籍在汉地流传、翻译和整理的历程,这种宏观的视角,是其他专注于单一佛经解读的书籍所不具备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考据方面的细致和严谨,很多地方的注释都注明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线索。虽然我阅读时跳过了很多技术性的细节,主要关注其历史背景的描述,但即便如此,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个庞大知识体系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佛教读物,不如说是一部中国宗教史的侧影,深刻地反映了文化融合与变迁的复杂过程。
评分一、东胡早期的事迹
评分《出三藏记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目录。其作者为僧祐,故后人又简称为《僧祐录》、《祐录》。僧祐于齐、梁间,凭借定林寺丰富的经藏,在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安录》)的基础上,“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出三藏记集》共15卷,包括4部分:①撰缘记,叙述印度佛经的编纂和中国译经的渊源。②铨名录,著录佛经2162部4328卷,分12类,各类有小序,叙述该类佛经源流。③总经序,汇集佛经的序、记120篇。④述列传,是中外32位译经高僧的传记。书后附“杂录”,著录中国学者和僧人撰写的论文或论著。全书辑录了东汉至南朝梁代诸多佛教文献,保存了东晋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374) 的原文。《出三藏记集》不仅对后世编纂佛经目录有一定影响,而且它的“总经序”、“述列传”对后世编制一般文献目录也有一定的影响。
评分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出三藏记集
评分二、卷二至卷五为诠名录,这可以说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从汉至梁六代四百多年之间译出和撰集的一切佛典,不管有无译者姓氏,一一搜罗归纳为十五录。每录之前有小序,略述该录源流。因对其所依据的《综理众经目录》有所增订,一律称为“新集”,其具体名录如下:
评分还是以前排的版,只是换了封面
评分很好,印刷和纸质都很好!
评分本书编纂的用意,重点在于对佛典翻译“沿波讨源”,所以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撰缘记,诠名录,总经序,述列传。正如僧祐自己所说:“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昭,名录诠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只有从四个方面来看佛典翻译,译经的源流才能一目了然。四个部分的内容,大致如下:
评分价格实惠,内容又好,值得购买。
评分二、卷二至卷五为诠名录,这可以说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从汉至梁六代四百多年之间译出和撰集的一切佛典,不管有无译者姓氏,一一搜罗归纳为十五录。每录之前有小序,略述该录源流。因对其所依据的《综理众经目录》有所增订,一律称为“新集”,其具体名录如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