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史》的特色有三点:一是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教材贯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制约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同时注意到,这种决定和制约不是机械的,而是辩证的,特别是上层建筑中的特定思想理论,是通过多种中间环节对经济基础的曲折反映。二是坚持辩证分析方法。编写者力求对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进行全面研究,对有重要地位的文献及其社会影响进行梳理、阐释和辨析,一方面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指出其历史局限和消极作用。三是坚持严谨治学态度。编写者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同时注重独立研究和思考,对学术界已有的结论一一加以审察,对书中涉及的大量学者、著作以及相关史实逐个进行考证,努力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提出有理有据的论点。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先秦篇
导论
第一章 夏商周时期的宗教观念
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的祖先崇拜与宗教意识
第二节 阴阳、五行观念的萌芽
第三节 西周末宗教思想的动摇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思想变化
第一节 春秋时期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
第四节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第三章 老子的“自然”之学
第一节 老子的“道”论
第二节 “贵柔”的人生哲理
第三节 老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
第四节 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
第四章 孔子与儒家学派
第一节 孔子与西周思想文化
第二节 “仁”“礼”观念
第三节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第四节 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五节 孔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
第五章 墨子和墨家学派
第一节 墨子生平和墨家
第二节 “兼爱”和“非攻”思想
第三节 “尚贤”“尚同”等主张
第四节 重视经验和效用的“三表”说
第六章 孟子的“仁政”说
第一节 孟子生平及其思想来源
第二节 “人性善”说
第三节 “仁政”说
第七章 庄子思想及道家别派
第一节 庄子的道论
第二节 “逍遥游”和“齐物论”
第三节 《天下》的学术观
第四节 黄老道家与先秦道家其他流派.
第八章 名家思想
第一节 邓析的刑名学
第二节 惠施的名学(逻辑学)命题
第三节 公孙龙的名学思想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名学思想
第九章 战国时期“会通”各家思想的学派
第十章 苟子对诸子思想的总结
第十一章 韩非对法家思想的总结
第二篇 秦汉篇
导论
第一章 秦汉思想的转变
第二章 董仲舒的思想
第三章 两汉的经学
第四章 谶纬迷信与反迷信思想
第五章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第六章 两汉的宗教思想
第七章 两汉时期的史学和科技思想
第三篇 魏晋南北朝篇
导论
第一章 魏晋玄学
第二章 佛教思想
第三章 道教思想
第四章 儒家经学思想
第五章 儒道释三教论争
第四篇 隋唐篇
导论
第一章 儒家经学
第二章 隋唐佛教
第三章 中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与天人关系论
第四章 隋唐时期反迷信思想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第五篇 宋元篇
导论
第一章 宋初思想概况
第二章 宋代学术的开创与形成
第三章 王安石新学
第四章 北宋五子的理学思想
第五章 苏氏蜀学
第六章 南宋时期理学的发展
第七章 朱熹的理学思想
第八章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九章 元代理学的演变
第十章 宋元时期的宗教思想
第十一章 宋元时期的科技思想
第六篇 明代至清代中期篇
导论
第一章 从理学到心学的演变
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第三章 王阳明心学学派的分化与演变
第四章 理学修正派的思想
第五章 东林学派及刘宗周的思想
第六章 黄宗羲思想
第七章 顾炎武的思想
第八章 王夫之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总结
第九章 傅山与颜李学派的思想
第十章 乾嘉学派的方法和思想
第十一章 明清之际的宗教思想
第十二章 明清之际的科学思想
第七篇 近代篇
导论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潮
第二章 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社会思潮
第三章 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思潮
第四章 孙中山的思想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
第六章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思想史》:
第十一章韩非对法家思想的总结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公子,师事苟卿。他持历史进化立场,用老子之道论证法理基础,综合法、术、势,而成为先秦法家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古代封建制度和治理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实际作用。
第一节法家源流及法、术、势三派
《说文解字》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法”有惩罚、刑罚、模范、公平、正直、正人等多种含义。“法家”以“法”立家,“法”包括刑、法、律,囊括了刑法、法理、法典,还包括法的政治哲学。法家之所以被称为“法家”,主要是针对他们作为特定的法理学派而说的。其法理学在君主专制条件下力求达到平、直、正,对维护古代秩序和统治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古代法制是在西周礼治瓦解、血缘宗法分封制度被地缘政治取代的过程中兴起的。春秋时期,王政和礼制沦为象征,法律作为高效手段受到重视,因此出现礼法之争。《商君书·修权篇》说:“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五霸成了法家前驱,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就是代表。管仲是春秋齐国的开明能臣。为图霸业,他在行政、户口管理、人才选拔、军事、工商、鱼盐和养殖等诸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法定治理,同时对旧法进行改革,改革的原则是“与俗同好恶”,即尊重新兴的社会趋向,不再听从旧的从上到下的禁令。子产是郑国贤臣,他大胆铸造刑书。晋国叔向致信反对,认为先王都是临时议事定罪,现在铸造刑书,公布法律,使“民知有辟(法),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左传》昭公六年),即:人民依法从事,据律相争,统治者就会失去权威,社会秩序必定失控。
作为学派的法家是战国初期出现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等,他们都亲身主持过变法运动。战国早期,李悝(前455-前395)为魏文侯相,吸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含《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吴起(约前400-前381)仕楚期间改革法令,沙汰冗官,废除远亲俸禄,收回封地,成效明显。战国末年,法家在韩非子那里成熟。法家是先秦百家中最晚定型的学派,但对后世的实际影响极大。
关于法家源流,司马迁把法家的思想渊源追溯到黄老道家:慎到“学黄老道德之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申子(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他的说法有传世和出土文献的双重验证。现存慎到、申、韩的文本中均含有黄老思想,没有被司马迁列入法家的齐国管仲学派也是道法兼重。可见道家确实为法家提供了法理学根据。班固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汉书·艺文志》)这个说法道出了法滥觞于刑罚。刑政与礼乐是同样古老的,《尚书·尧典》记载舜命皋陶“作士”,这里的“士”就是治狱官。《淮南子·要略》提到管子学派的著述与齐桓公所处的地缘和时代有关,“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法家思想也与儒家学术有关系。李悝、吴起曾经是子夏弟子。李斯、韩非同为荀子门徒,韩非的天人观、名实观、历史观、人性论、伦理观等都受到荀子的影响。法家代表人物还都受到形名之学的影响。法家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慎到、申不害、商鞅,他们分别是法家重势、重术、重法三派的代表。
……
中国思想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