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为我这种老派阅读者量身定做的。拿到手上,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清香,立刻就把人带回了从前慢悠悠的时光。繁体竖排,对我来说,不光是习惯,更像是一种仪式感。阅读的过程,字里行间仿佛能感受到旧时文人墨客的呼吸,那些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着现代印刷品难以企及的韵味和力量。尤其是在品读那些历史琐屑、个人见闻时,这种排版方式使得文字的流动性更贴合传统叙事的节奏,让人更能沉浸其中,细细揣摩作者的笔触和心绪。书页边缘的留白恰到好处,让阅读既不拥挤,又不会显得太空泛,眼睛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游走,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与宁静。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考究,远超出了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和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雅致的风景。
评分阅读笔记体文献,最考验耐心与洞察力,因为作者的叙事逻辑往往是跳跃的、随性的,它遵循的不是编年史的线性推进,而是记忆和灵感的碎片化闪回。因此,我特别注重作者的“叙事姿态”——他记录的动机是什么?他以何种情绪来观察他所记录的对象?这部《苦榴花馆杂记》,从字面上看,或许只是案头闲暇时随手拈来的随笔,但正是这种不经意的记录,才更可能捕捉到事物最本真的状态。我希望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那种对世事的冷暖自知,对人情冷暖的微妙体察。如果作者的笔触能带着一种温和的讥讽或深沉的慨叹,那就更妙了。我追求的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流淌在字句之间的“文气”和“人味儿”。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而言,一部好的史料笔记,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对“小人物”和“隐秘角落”的关注上。宏大的叙事总是会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功过得失,而那些构筑了整个社会底色的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却常常被边缘化。我非常期待这部笔记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官方视角的“民间史料”。也许是某个手艺人的技艺传承,某个偏远地区罕见的物产,或者某段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如果能从中发现一些关于社会治理的漏洞、或文化习俗的演变线索,哪怕只是一个有趣的轶闻,都足以让我欣喜若狂。这种深入到社会肌理最细微处的探寻,是任何概括性的史著都无法给予读者的宝贵体验。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不落窠臼的史学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总觉得真正的历史肌理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杂记”之中,而非宏大的正史叙述。这部作品的标题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苦榴花馆’,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古典的哀愁与雅致,让人不禁去探究它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一番光怪陆离的景象或深刻的洞见。阅读这类笔记,就像是偶然闯入了一个旧日私密的会客厅,听主人家不经意间透露出的那些关于世事变迁、风俗人情的第一手观察。它提供的视角往往是立体的、多维的,不像官方记载那样板正肃穆,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鲜活的生命力。通过这些零散的记录,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结构的微小断裂与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这种“旁观者清”式的记录,远比宏观叙事来得更为真实和触动人心。
评分坦率地说,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清代史料笔记”这一门类的忠诚与敬畏。清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间的文化张力与社会矛盾极其复杂,而史料笔记恰恰是解开这些复杂性的钥匙。我期待在这部“杂记”中,能找到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个文人小团体的辩论、某位官员私下的交往、或是民间流行的某种迷信或习俗的兴衰。这类一手资料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历史影响,而在于它们提供了鲜活的“背景音”。它们如同历史的碎瓷片,虽然各自孤立,但拼凑起来,就能勾勒出一个比教科书上更为丰满、更有血有肉的时代群像。这种抽丝剥茧、自我构建历史图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智力享受。
评分茶具图赞 审安老人
评分一〇 崔素娥
评分二 诗谶
评分民国15年冬,沈同尘与沈钧儒在上海组织苏浙皖联合会,反对孙传芳的军阀统治。民国17年,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华侨教育委员会委员,后任监察院首席秘书兼设计委员。
评分汪家干
评分廣陽雜記 [清]劉獻廷撰。汪北平、夏志和點校。
评分(转)1941年5月3日,日机轰炸重庆,先生不幸罹难,时年仅五十。尤不幸者,先生再次全力以赴之学术专著《甲骨文字正解》及其他手稿又均归于尽,此诚学术界之一大损失。先生青年时代在北京办《民苏报》时,著述甚多。先生结婚颇晚,去世时子女年龄尚幼,劫余之存稿未能及时整理,现所知者有《苦榴花馆笔记》一种,搜罗资料颇丰。1983年4月6日《北京晚报》载文称道此书于蔡锷、小风仙轶事记载较详,弥足珍贵。国内大图书馆中尚有馆藏。先生在南洋教学之余,对我国在彼土之教育事业曾作过一番调查研究,著有《南洋华侨与教育》一书,至今仍可供从事侨教工作者之参考,与此同时,尚有《含英咀华》诗文杂感遗稿一函,凡四册,其中隽言、掌故资料颇丰。现亦由后裔保存,并正在整理中。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甲骨文正解》手稿,收集当耐已发现甲骨文字,逐字考证,探本溯源,常为一字之剖析,通霄达旦,累月始解。若此书能问世,当可与王国维,罗振玉诸前辈著作并驾齐驱,对我国甲骨文之研究必具重要之参考价值。先生生前常以甲骨文字作条幅、对联、书赠亲友,今已罕见。先生客居渝城时,曾作《中国五千年文化之光》一文,约万余言,概述洽甲骨文之经过,学术观点及研究简况,1940年6月先生撰写《“碚黄”痛忆与口复大”哀声》一文,亦约万余言,为记录敌机轰炸及复旦大学遭难之报告文学,曾载《大公报》。二文原稿现均由后人保存。劝,勉抑悲痛,重理商卜。幸先生博闻强记,仅费三年之功,又恢复原作之貌。居渝期间,先生受聘于教育部,任编辑委员会特约编辑,并兼任北碚复旦大学古文宇学教授。1941年5月3日,日机轰炸重庆,先生不幸罹难,时年仅五十。尤不幸者,先生再次全力以赴之学术专著《甲骨文字正解》及其他手稿又均归于尽,此诚学术界之一大损失。先生青年时代在北京办《民苏报》时,著述甚多。先生结婚颇晚,去世时子女年龄尚幼,劫余之存稿未能及时整理,现所知者有《苦榴花馆笔记》一种,搜罗资料颇丰。1983年4月6日《北京晚报》载文称道此书于蔡锷、小风仙轶事记载较详,弥足珍贵。国内大图书馆中尚有馆藏。先生在南洋教学之余,对我国在彼土之教育事业曾作过一番调查研究,著有《南洋华侨与教育》一书,至今仍可供从事侨教工作者之参考,与此同时,尚有《含英咀华》诗文杂感遗稿一函,凡四册,其中隽言、掌故资料颇丰。现亦由后裔保存,并正在整理中。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甲骨文正解》手稿,收集当耐已发现甲骨文字,逐字考证,探本溯源,常为一字之剖析,通霄达旦,累月始解。若此书能问世,当可与王国维,罗振玉诸前辈著作并驾齐驱,对我国甲骨文之研究必具重要之参考价值。先生生前常以甲骨文字作条幅、对联、书赠亲友,今已罕见。先生客居渝城时,曾作《中国五千年文化之光》一文,约万余言,概述洽甲骨文之经过,学术观点及研究简况,1940年6月先生撰写《“碚黄”痛忆与口复大”哀声》一文,亦约万余言,为记录敌机轰炸及复旦大学遭难之报告文学,曾载《大公报》。二文原稿现均由后人保存。先生在宁办学时,致力于培养人才,亲自登台授课,教学态度认真,旁征博引,阐幽发微,时有新解,故深受学生欢迎,一时蜚声教坛。先生教学不忘革命,1917年间为支持孙中山先生在广东组织军政府反对北洋军阀,曾亲赴厦门协助李烈钧开展护法运动,积极工作。先生还亲自遴选学生,送;往广州黄埔军校,以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军事活动。故旧门生中成为知名人士者甚众。然先生不慕功名,殚精竭虑,以教育治学为己任。1931年随蔡元培先生愤离监察院后,杜门治学,多次拒绝当权者之聘请,宁以典当告贷度日,决不同流合污,玷辱人格。先生爱才若渴,多方礼聘有真才实学之士,充实师资队伍,门生中有清贫不能缴纳学费者,先生均准予免费或贷款相助就学。先生以作育人才为怀,青年学生中有共产党员者,先生亦有所觉察,常嘉其言行而暗庇护之。学生中有李昌芬者,参加革命活动后,为宜兴暴动之组织者,事败后被捕就义,先生闻耗,有逾丧子之痛。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耿介孤高,爱国热忱发于内中,浩然正气溢于行动。其出处大节,昭然在人耳目。简述梗概,所以示久远也。
评分阳羡茗壶系 周高起
评分七 二十四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