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竺、陈的真诚。他们在复旦读书时不仅是同班,尤为难得的竟是同桌。这两位青少年慧光毕露,彼此映照,故而也惺惺相惜,意气相投。后来的事实表明,竺、陈青少年时代的同窗之谊,被两人终生珍视。1966年3月,两人最后一次相晤,一位行色匆匆,一位卧病在榻。两人仅仅谈论一刻钟,是历次访谈中最短的一次。竺可桢这次见缝插针式的闪电拜访,或许已有了某种预感,因此要赶紧了却一件心事。陈寅恪嘱托询问著作出版受阻的原因,竺可桢经多方探询之后,尽其所知地告诉内情。这种“一诺千金”的古道热肠,正是竺可桢不为时代风气所转移的人格魅力的高度体现,令人感叹不已。
评分著名文史学者张荣明教授,以竺可桢的日记为依据,从中钩沉出竺可桢与陈寅恪的种种交往,及双方对同时代人的评论、对时局的解析。期间的许多故事均为前人所未注意。全书图文并茂,观点故事甚为新奇但又查有实据。
评分值得推荐!
评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含蓄而内敛的笔法,把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来龙去脉描写得生动鲜活。特别是作者对竺可桢、陈寅恪、黄侃、华罗庚等人的描写,更使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些人物,个个性格独特,个性鲜明,听其言、观其形,如同欣赏独特的艺术品,富有浓厚的艺术内涵。作者文笔严谨,讲究文必有据,而不刻意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刻意去塑造人物、营造氛围。
评分一直购买,京东送货或自提很灵活,很棒,基本不去~了……
评分囤的书,就这么多,就这么多
评分大师的交往,一诺千金的品质回荡宇宙。
评分 评分虽说是凑单书,这书也太薄了吧,这么长的标题,书还没一份报纸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