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聚珍文库:花间集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花间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五代后蜀] 赵崇祚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唐诗
  • 花间集
  • 李商隐
  • 杜牧
  • 诗歌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名著
  • 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003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35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6
字数:6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花间集》这部调集为五代西蜀赵崇祚编辑,成书于公元940年。欧阳炯《花间集序》即署为大蜀广政三年(940)夏四月,距今千余年。共收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作品,使用七十七种词牌。但《花间集》古无注释本,近现代研究者亦极稀少,致使一般读者阅读、研究、欣赏,颇为困难。为了帮助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现在我们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对词集做全面的注解、分析、评点,细揣作品原意,疏通疑难典故,品赏艺术精华。可以说,《古典名著聚珍文库:花间集》是一部全面、深入、通俗地研究、欣赏《花间集》的学术性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温庭筠
菩萨蛮
更漏子
归国遥
酒泉子
定西番
杨柳枝
南歌子
河渎神
女冠子
玉蝴蝶
清平乐
遐方怨
诉衷情
思帝乡
梦江南
河传
蕃女怨
荷叶杯

皇甫松
天仙子
浪淘沙
杨柳枝
摘得新
梦江南
采莲子

韦庄
浣溪沙
菩萨蛮
归国遥
应天长
荷叶杯
清平乐
望远行
谒金门
江城子
河传
天仙子
喜迁莺
思帝乡
诉衷情
上行杯
女冠子
更漏子
酒泉子
木兰花
小重山

薛昭蕴
浣溪沙
喜迁莺
小重山
离别难
相见欢
醉公子
女冠子
谒金门

牛峤
柳枝
女冠子
梦江南
感恩多
应天长
更漏子
望江怨
菩萨蛮
酒泉子
定西番
玉楼春
西溪子
江城子

张泌
浣溪沙
临江仙
女冠子
河传
酒泉子
生查子
思越人
满宫花
柳枝
南歌子
江城子
河渎神
蝴蝶儿

毛文锡
牛希济
欧阳炯
和凝
顾敻
孙光宪
魏承斑
鹿虔戾
阎选
尹鹗
毛熙震
李殉

精彩书摘

  【注释】
  ①苏:用彩羽或丝绒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于车马、帷帐之上。绣茵:绣有图案的垫子。②屏山:绘有山形的屏风。惹:沾染、染上。香尘:芳香的尘土。③泣浓春:如浓郁的春天哭泣的眼泪。④刘阮:即刘晨、阮肇。信非:确实不是。仙洞客:神仙中人。仙洞,神仙居住的洞府。⑤常娥:即嫦娥,神话中的月宫女神。⑥东邻: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代指美女。
  【评点】
  这首词写男女相思,不同于大多数作品仅限闺怨或男子思归的题材,构思颇为精巧。
  上片写景为主,前二句写室内,床帐的流苏、绣花的坐垫、山形的屏风、斜倚的枕头,显然都是闺房的陈设,这些却饰以“寂寞”、“冷”、“香尘”等字样,渲染了主人公忧伤、孤独的情怀。第三句景移户外,小山的庭院里,春意正浓,鲜花含露,但是在闺中的女子眼里,花露变成了春天的眼泪,美景着上了伤心的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以上片虽未直接描写女子的形象,却是以女子的眼光来捕捉周围环境。而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周遭的景物都染上了人的伤心感受,其深蕴的闺怨主题也就意在言外了。陈廷焯评价:”‘小庭’七字艳艳的特色。”(《闲情集》卷一)
  下片以抒情为主,前二句用神话故事写人仙相隔不能团聚,实际喻男女的难诉相思、欢爱不再。末句仍用典故,暗示相隔在于人为的障碍,从而加深了悲剧的程度,同时也反映出下片的慨叹出自一个失恋的男子。
  ……
《花间集》:一曲千年流转的婉约风华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花间集》无疑是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宝石。它以其精美的词句、细腻的情感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入描摹,开启了词坛一个崭新的时代,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为读者所珍爱。本书所收录的,便是唐末五代时期,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一众词人,所创作的那些如珠如玉、如诗如画的词章。 时代背景:乱世中的绮丽绝唱 唐朝晚期,政治的动荡与藩镇割据,使得曾经繁盛的帝国步入了衰败的边缘。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社会秩序的崩解,却意外地催生了一种更为个人化、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文学形式——词。当宏大的叙事与慷慨激昂的政治评论变得不再可能,文人的目光便转向了内心,转向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情感,转向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个体命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花间集》应运而生。它并非诞生于盛世的太平景象,反而在乱世的喧嚣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沉浸于美与情的世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那个时代许多文人心境的写照。他们将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慨叹,以及最隐秘的情感,寄托于音律精巧、意境优美的词句之中。 核心内容:描摹女性的哀愁与风情 《花间集》最显著的特色,便是其对女性形象和女性情感的细腻描摹。集中的词作,几乎都是以女性为描写对象,从闺阁中的少女,到身处风尘的歌妓,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愁绪万种,都被词人们用最动人的笔触一一展现。 这些女性,往往生活在幽闭的闺房,或是繁华却又寂寞的酒楼。她们的命运,往往与男性的离别、相思、甚至是无情的遗弃紧密相连。词人们以一种近乎欣赏的目光,捕捉她们的美丽,更捕捉她们内心的波动。 相思之苦: 这是《花间集》中最常出现的主题。闺中女子思念远方的丈夫或情人,夜晚独坐,望月怀远,枕上的泪痕早已浸湿了枕巾。她们的相思,不是粗犷的呼喊,而是细致入微的体察:风吹动了罗帐,仿佛是情人的脚步;花开花落,映衬着时光的流逝和内心的空虚。韦庄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将个人的愁绪放大到无边无际的自然景象中,达到了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 离别之怨: 离别是那个时代女性最普遍的命运。无论是战争的离乱,还是文人雅士的游宦,都意味着与爱人的分离。词人们笔下的女子,在送别之时,情景交融,景物皆带愁绪。杨柳依依,落花纷纷,都成为离别的象征。她们的怨,不是歇斯底里的控诉,而是深沉的、无奈的哀伤,如李煜所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尽管此句出自《虞美人》,但其意境与花间词颇有相通之处。) 闺阁情趣: 除了愁绪,《花间集》也描绘了女性日常生活的点滴情趣。梳妆打扮,照镜赏花,焚香品茗,这些看似寻常的活动,在词人的笔下,都充满了诗意。她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细致体味,都展现了女性独有的细腻与雅致。温庭筠的词,尤善于描摹这种精致的生活场景,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一幅闺中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身世之悲: 在风尘中生活的歌妓,她们的命运更为飘零,也更具悲剧色彩。她们的美貌与才情,往往是她们谋生的手段,但也可能成为她们被玩弄和抛弃的原因。词人对她们的描摹,既有对其美貌的赞叹,也有对其身世的同情。如欧阳修评价温庭筠的词“善写闺情,写花月,写离愁,写美人。”,正是看到了词人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敏锐洞察。 艺术特色:炼字遣词,意境深远 《花间集》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与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 精雕细琢的语言: 花间词以其“香软”、“雕琢”的语言风格著称。词人们在遣词造句上,力求精致、华美,甚至不惜使用奇特、生僻的字眼,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温庭筠被誉为“花间词宗”,他的词句,字字珠玑,如同打磨过的玉石,闪耀着迷人的光泽。例如,“荷叶生时春才到,卷凭阑干”,描绘春末夏初荷叶初生的景象,一个“卷”字,将荷叶自然舒展的姿态描摹得栩栩如生。 委婉曲折的表达: 花间词不尚直白,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词人们往往通过描绘景物来烘托人物心境,情景交融,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一首词,读来仿佛是描绘一幅画,又像是倾听一曲低回婉转的歌。 营造意境的绝妙: 花间词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营造出的独特意境。这种意境,常常是朦胧、凄迷、婉约的。它不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沉浸式的感受。读《花间集》,就如同走进了一间雅致的闺房,闻到了淡淡的香气,听到了低低的叹息,感受到了无尽的思念。这种意境,既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投射,也是那个时代社会氛围的折射。 音乐性的追求: 词作为一种可以入乐的歌辞,其音乐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花间集》中的词,音律和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美。词人们在创作时,会考虑到音韵的搭配,使得词句在形式上就充满了韵律感。 历史地位与影响 《花间集》的出现,标志着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奠定了词的“婉约派”基调。 开启词坛新纪元: 在《花间集》之前,词更多是作为一种宴饮、歌唱的伴唱。而《花间集》则将词的创作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对女性情感的深入挖掘,以及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词风。 “花间派”的形成: 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集结了一大批词人,共同创作了《花间集》。他们共同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花间派”。 深远的影响: 《花间集》的影响,不仅限于唐末五代,更延续到宋代,甚至元明清。宋代的许多著名词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花间词的影响。可以说,《花间集》为后世词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的出现,也使得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抹如梦似幻的婉约色彩。 结语 《花间集》宛如一坛陈年的美酒,初闻清淡,细品则韵味无穷。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女性命运,感受她们细腻幽微的情感世界。它更是一部语言的艺术宝典,从中可以领略到汉语的精妙与诗意。阅读《花间集》,便是与千年前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以及她们所经历的爱与愁。这部古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花间集》,我并没有急于阅读,而是先翻阅了目录和一些介绍,对这本书有了大概的了解。它涵盖了晚唐五代时期许多著名的词人作品,这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些词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充满了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许多词作都描绘了女性的细腻情感,比如对爱情的渴望、对离别的愁苦、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等。这些描写非常真实,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尤其欣赏那些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来烘托人物情感的描写方式,例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的句子,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位思念情人的女子的形象,让人感同身受。同时,我也注意到这些词作在艺术上的高度,比如它们在语言上的精炼,在音韵上的和谐,以及在比喻和象征上的巧妙运用。这些都使得《花间集》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评分

初次翻开《花间集》,我原以为会是一场关于风花雪月的俗套体验,毕竟“花间”二字太过直白。然而,随着文字的流淌,我发现自己被拉入了一个婉转低回、细腻入微的内心世界。这些词句,并非只是浅显的描绘,而是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每一个字、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千钧的分量。读到晚唐五代那些闺阁中的女子,她们的情感纠葛、思念缠绵,仿佛透过纸页扑面而来。那些描摹月夜、落花、寒蝉的词句,不是简单的景物烘托,而是将词人的心境投射其中,或是幽怨,或是寂寥,或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描写眼神、手势的句子,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人物最微妙的情绪变化。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方式,让我在阅读时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反复咀嚼,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看到了诗词艺术在情感表达上的极致,以及古人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这并非易于消化的甜点,而是一道需要用心去品鉴的精致菜肴。

评分

我一直对诗词有着莫名的偏爱,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动灵魂深处的作品。《花间集》这本厚重的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丝绸织匠,用最细腻的丝线,织就了一幅幅哀而不伤、情深意长的画卷。我常常在深夜,伴着一盏孤灯,沉浸在那些词句之中。那些关于离别、相思、愁绪的描写,并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经过了高度提炼和艺术化的呈现。它让我体会到,原来情感的极致,并非只能通过激烈的语言来表达,有时候,一个轻柔的叹息,一个欲语还休的眼神,更能穿透人心。我开始关注词人对仗的巧妙,对音韵的讲究,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来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对文字和情感的精妙把控,让我对诗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走进诗词的殿堂,感受其中蕴含的无限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花间集》这本“聚珍文库”系列中的一部,吸引了我,因为它代表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时代。当我翻开它,我被一种沉静而内敛的诗意所包围。这里的词,不像唐诗那样豪放壮阔,也不像宋词那样婉约清丽,它有一种独特的、属于晚唐五代的韵味,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特别着迷于词人们对细微之处的捕捉,那些描绘女子梳妆打扮、临窗思念、宴饮聚会的场景,都显得格外真实生动。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更是通过这些场景,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悄然展露。那些关于花、月、风、雨的意象,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情感色彩,它们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成为了词人心绪的载体。阅读《花间集》,就像是在观看一幅幅精致的工笔画,每一笔都细腻入微,充满了故事感。

评分

我总觉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联想。《花间集》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让我看到了晚唐五代时期,词这种文学体裁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这些词作,虽然以“花间”为名,但其内容却远不止于表面的风月,而是深入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幽深之处。我常常会反复阅读一些词作,尝试去理解词人想要表达的潜台词,去感受他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这种阅读体验,并非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发现。它鼓励我去思考,去品味,去发掘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尤其喜欢那些意境悠远、耐人寻味的词句,它们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映出我内心的情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提升。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爱好诗词歌赋者的好书

评分

挺好

评分

注译还是比较详细的,点评也比较到位,就是生僻字没有拼音标注,很多字现在很难查到,有碍阅读和理解了

评分

good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