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务院副总理在反腐坐谈会上的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托克维尔)受到了政、商、学界精英们的热读。继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之后,又一本由高层发起的倡导阅读的西学经典。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主要内容包括:大革命爆发时所承受的两极评价、大革命主要的和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像人们想的那样,是去摧毁宗教力量和削弱政治力量等。
不错,服务好,比实体店里实惠且省心省事
评分以法国的近邻德意志为例,那时候的农民等同于农奴,农奴不得离开领主的庄园,如若敢私自离开,就要被通缉,抓回来之后还要受到惩罚。农奴的地位终身无法改变,职业也不得更改,能否结婚还要看主人的喜好,大部分时间要为领主服劳役。农奴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土地上种什么还要领主说了算,死后土地也不能全给儿子继承。
评分送货很快,包装精美,正在阅读中
评分评分
原来在北京坐出租车的时候,碰到的每一个司机都是神“侃”,真可谓是纵论古今、中西合璧,从国内形势谈到国际形势,仿佛联合国就是自家开的,方向盘就是安南面前的话筒一样。每当这时我总感到一阵荒谬,如果他自家街区的事情可以自己说了算,他用得着那么拽吗?如果出租车的牌照价格、每月交的份儿钱、道路状况可以自己说了算,他用得着那么纵横开阖吗?这和一个拿着世界地图、画着红线、想要解放全世界受苦受难人民的年轻人,不是一样荒谬吗?中国人不是天生宏大叙事的,正因为中国的政治环境还建立在中世纪的遗址上,人们不能够决定自己身边的事情,只剩下宏大叙事了。
评分接着他比较了英法两国的政治传统:在英国,研究治国之道的文人和统治国家的人是混合在一起的,一些人将新思想引进实践,另一些人借助事实来纠正和限定理论;然而在法国呢,政界仿佛始终划分为两个互不往来、彼此分割的区域。在前一区域,官员治国理民;在后一区域,文人制定抽象原则。
评分最后他得出结论:假如同英国人一样,法国人也能够不废除旧的制度,而是通过实践来逐渐改变体制的精神,他们也许就不至于心甘情愿地臆想出所有新花样。但是每个法国人每天都在他的财产、人身、福利或自尊方面受到某种旧法律、某种旧政治惯例、某些旧权力残余的妨碍,而他看不到任何他本人能采用的医治这种特殊疾病的药方。最后的结果只有两条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
评分听过一个笑话:赫鲁晓夫访美的时候,和艾森豪威尔亲切会晤,艾森豪威尔自夸到,每一个美国人都可以到白宫总统办公桌前,骂美国总统的不是;赫鲁晓夫听到撇撇嘴:那有什么?每一个苏联人也可以到克里姆林宫总书记办公桌前,骂美国总统的不是!这笑话多么熟悉,这不是每天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事情吗?我们自己没得骂,只好骂美国!骂日本!!
评分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托克维尔出版此书的时间是1856年,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原本他还准备写第二卷,可惜三年之后就因病去世。他出身贵族,短短的一生就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他曾经是法国的外交部长,出于对政治的失望,后期就安心写作。托克维尔写完此书之后就被淹没于历史之中,国外掀起托克维尔的研究热潮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