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续集(新版)

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续集(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耿守忠,杨治梅 著
图书标签:
  • 集邮
  • 邮票
  • 中国邮票
  • 集邮知识
  • 邮集
  • 邮史
  • 集邮百科
  • 邮票收藏
  • 邮票图鉴
  • 集邮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29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572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9
字数:1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续集(新版)》介绍的是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续集”仍分为两编:第一编“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概论”,在“新版”中翔实而系统地介绍了有关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行的邮资票品和集邮、邮展、集邮研究、邮品鉴定等概论,“续集”仅对“新版”论述过的相关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已论述过的内容,不再重述,只注明见“新版”。根据广大集邮者的希望和要求,在“续集”中增加了纪念邮资封(JF)概论和纪念邮资封研究与鉴赏、纪念邮资明信片(JP)概论和纪念邮资明信片研究与鉴赏。第二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上的百科知识”,“新版”按照志号顺序,介绍了1949年~1995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每套邮票的时代背景、每一枚邮票图案内容和所涉及的有关知识,以及对邮票设计的研究和艺术鉴赏等;“续集”依照“新版”的体例,补充其之后1996年~2005年所发行的每套邮票的时代背景、每一枚邮票的图案内容和所涉及的有关知识,以及对邮票设计的研究和艺术鉴赏等。

作者简介

  耿守忠,939年生。河北邯郸人。科学普及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邮票收藏鉴赏家。
  
  杨治梅,1940年生。河北永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资深收藏家。
  多年来。夫妻二人通力合作。著有《智慧童话366》、《谋杀塑料王》、《聪明的托比(1-5)》、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彩版《中国邮品辨伪必备》、《耿守忠杨治梅说邮票的收藏与鉴赏》、彩版《中国邮品辨伪必备》(续集)、《错体变体邮票鉴定》、《万事万物溯源辞典》等,累计出版著述五十多部。一千多万字。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和彩版《中国邮品辨伪必备》分别获“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文献类大镀金奖和大银奖;《智慧童话366》获全国教育出版社小学教育图书特等奖;《小小童话丛书》中的五本作品获第八届冰心儿童图书奖;《万事万物溯源辞典》获第六届全国图书金钥匙优胜奖等。此外耿守忠还参加主编《中国集邮大辞典》和《收藏辞典》均是主要撰稿人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概论
一、中国邮资票品及其他
中国邮票概论
中国香港邮票
中国澳门邮票
台湾地区邮票
中国邮票铭记
中国邮票志号
中国邮票上的面值币制
中国珍邮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中的佼佼者
中国邮票种类
中国特别发行邮票
特别邮票
中国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
中国贺年专用邮票
中国金箔邮票
中国香味邮票
中国不干胶邮票
中国绢质邮票
中国宣纸邮票
中国全息邮票
中国自动化邮票
中国异形齿孔邮票
中国与外国联合发行的同题材邮票
中国小版张
中国小全版张
中国生肖邮票
中国小本票
国际回信券

普通邮资封
专用邮资封
特种邮资封
礼仪邮资封
信卡
邮资信卡
贺年有奖邮资信卡

普通邮资明信片
特种邮资明信片
风光邮资明信片
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
专用邮资明信片

纪念邮资邮简

中国邮资已付日戳
中国风景日戳
宣传戳
二、集邮概论
集邮类别
传统集邮
邮政历史集邮
邮政用品集邮
航空集邮
航天集邮
专题集邮
极限集邮
印花(税票)集邮
青少年集邮
现代集邮沙龙
文献集邮
三、集邮研究概论
版式研究
版式
版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版式
版铭研究
版铭
版铭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版铭
纸质研究
纸质
纸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纸质
齿孔研究
齿孔的种类
研究齿孔
刷色研究
刷色
刷色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刷色
背胶研究
背胶
背胶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背胶
暗记研究
暗记
暗记的种类和特点
暗记研究
辨伪研究
辨伪
辨伪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纪念邮资封研究概论
纪念邮资封
JF 研究
五、JF研究与鉴赏
JF.1 纳米比亚日
JF.2 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JF.3 国际民航组织成立四十周年
JF.4 中国南极考察
JF.5 第七十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
JF.6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JF.7 商务印书馆建馆九十周年
JF.8 新华书店成立五十周年
JF.9 第三世界广告大会
JF.10 世界奥林匹克集邮展览
JF.11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播四十周年
JF.12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针灸学术大会
JF.13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JF.14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成立十周年
JF.15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四十周年
JF.16 中国福利会成立五十周年
JF.17 人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JF.18 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JF.19 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JF.20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站
JF.21 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第二十二届年会
JF.22 中国唱片出版四十周年
JF.23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JF.24 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六十周年
JF.25 中国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
JF.26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
JF.27 邮政特快专递
JF.28 治理淮河四十周年
JF.29 人民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
JF.3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五十周年
JF.31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六十周年
JF.32 新华通讯社建社六十周年
JF.33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JF.34 北京市西厢工程通车
JF.35 中国银行成立八十周年
JF.3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成立六十周年
JF.37 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八十周年
JF.38 招商局成立一百二十周年
JF.39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一百二十周年
JF.40 上海杨浦大桥建成
JF.41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四十周年
JF.42 1994中国少年书信比赛
……
第二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上的百科知识

精彩书摘

  JP.17的暗记其暗记主要有三处:①在明信片标头“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中的“片”字上,在最末一笔的下部网纹中少一个网点。②在明信片左下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中的“中”字上,其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交接处下部,有一豁口。③在明信片左下部英文铭记“Republic”中的“b”字母上,其竖笔下部右侧,有一豁口。
  【JP.18第五届世界杯跳伞冠军赛】5th World Cup Para chuting Champion ships跳伞是从空中各种飞行器、固定器械或陡峭的山顶、高地上跳下,利用张开的降落伞减缓下降速度,在指定区域安全着陆的一项运动。按载人器具分类,有伞塔跳伞、氢气球跳伞、飞机跳伞等。据文献记载,1513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始的跳伞草图,并计算出一个人吊在这个帐篷似的降落伞下面,借助空气的阻力,从任何高度跳下去都不会受伤。相传,1628年,意大利的监狱里有一个叫拉文的囚犯,他在越狱时,撑开亲人给他送来的一把伞,从监狱高高的围墙上跳下,竞安然无恙。拉文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跳伞者”。1911年,俄国人杰克尼柯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能折叠的、固定在人身上的背囊式降落伞。直到20世纪初,飞船、飞机开始被广泛用于民航事业和军事方面,降落伞才被实际作为飞行人员的救生器具,并逐渐发展为一项体育运动。1951年2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航空联合会代表大会上,决定举行第一届世界跳伞锦标赛。1951年8月,在南斯拉夫举行了由六个国家17名运动员参加的第一届世界跳伞锦标赛。1954年,在法国举行了第二届跳伞锦标赛,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我国的跳伞运动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重庆建成第一座跳伞塔。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培养了第一批女跳伞员。1955年,在北京建成了跳伞塔。之后,跳伞运动迅速发展,1958年9月举行第一届全国滑翔、跳伞比赛,女运动员郝建华、耿桂芳、崔秀英首次打破女子1000米集体定点跳伞的世界纪录。之后,我国男、女跳伞运动员在参加多场世界和国际比赛中,又多次打破跳伞运动的多项世界纪录,获得多项世界冠军。1989年10月13日,第五届世界杯跳伞冠军赛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世界性的跳伞比赛。
  1989年10月13日,为了祝贺第五届世界杯跳伞冠军赛在我国四川成都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特发行了一套纪念邮资明信片,全套1枚。志号JP.18。邮资图规格28毫米×38毫米;明信片规格148毫米×100毫米。
  JP.18(1-1)“第五届世界杯跳伞冠军赛”邮资图为双人踩伞造型。踩伞造型跳伞,是数名跳伞员在降落伞张开后,调整好高度差,相互靠拢,上面的跳伞员用手抓住或用脚勾住下面跳伞员的伞衣或伞绳,依次连成一串,呈垛型或组成各种图案。片图是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定点跳伞造型。定点跳伞是跳伞运动员在规定高度跳离飞行器后,操纵降落伞在预定区内着陆。跳伞时,地面设跳伞靶,为着陆的标志。跳伞高度不低于700米。跳伞员在触地时,以身体首先接触的地面的一点至靶心最近边缘的距离来测量,距靶心越近,成绩越好;踩中靶心为0米,成绩为最好。邮资面值4分,每枚售价0.18元。发行量63.127万枚。白卡纸。彩色胶印。邹建军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
  笔者经过对JP.18收集、研究发现:
  JP.18的暗记暗记主要有四处:①在邮资明信片标头“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中的“片”字上,其最末一笔下部网纹少一个网点。②明信片中下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中的“中”字,其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交接处下部,有一豁口。③在明信片左下部英文铭记“Re-public”中的“b”字母上,其竖笔下部右侧,有一凹的豁口。④在邮资明信片右下角的志号“JP.18(1-1)”,其网纹夹角呈75。,而明信片标头、名址线、“1989”等,网纹夹角均呈450。
  【JP.19国际食用菌生物技术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Mushroom Biotechno logy菌类植物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的低等异养植物;异养方式主要是寄生和腐生。食用菌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真菌;真菌菌体为单细胞或由菌丝组成;菌丝为单细胞或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食用菌大多属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囊菌亚门。属担子菌亚门的主要有蘑菇、香菇、草菇、北风菌、牛肝菌、口蘑、银耳、木耳、猴头菌、竹荪、珊瑚菌等;属子囊菌亚门的主要有羊肚菌、马鞍菌、黑包块菌等。食用菌性喜温暖、湿润,多产于温带多雨地区。在我国约有三百多种。一般子实体为食用的主要部分。
  ……
翰墨丹青:中国传统艺术流派与技法探微 作者: 佚名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邮票收藏或某一特定门类的知识汇编,而是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艺术的广袤天地,特别是其核心的几大流派——绘画、书法、篆刻,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美学思想和实践技法。全书结构严谨,从宏观的艺术哲学探讨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笔墨纸砚、刀法章法之中,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传统艺术知识图谱。 第一部分:神韵与气象——中国传统绘画的哲学基石 本部分首先探讨中国画区别于西方油画的根本性差异,即“写意”与“写形”的哲学分野。我们将重点梳理魏晋时期“以形写神”的审美萌芽,以及唐代画家对于“气韵生动”的理论构建。 山水画的“可游可居”:重点剖析唐代李思训、李昭道所代表的“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与王维、孟浩然倡导的文人水墨画的清逸内敛之间的分野。特别详述宋代“范宽之雄伟、巨碑之壮阔”的北方山水,与“南宋马夏一角之空灵”的意境营造手法。内容将细致解析董源、巨然开创的“披麻皴”、“乱柴皴”等皴法的地域特色与心理投射。 人物画的“六法”精髓: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分析唐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表现力,以及宋代陈居中、张择端在风俗画中对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摹。文末会探讨明清时期,以仇英的工细与徐渭的狂放为代表的两种极端风格的形成动因。 花鸟画的“寓物言志”:着重分析唐代边鸾的工整写实与五代黄荃的富贵风格。随后,本书将详尽论述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在花鸟画中的气息渗透,并着力阐释元代“四君子”——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象,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士人阶层的精神寄托。 第二部分:法度与自由——中国书法的演变轨迹 书法部分,本书摒弃了传统教科书式的简单罗列,而是从“载道”的角度切入,探讨不同时代书家如何通过笔墨的轻重缓急,表达其对宇宙人生的理解。 篆隶的溯源与转型:从甲骨文的卜辞实用性,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秦系小篆的“书同文”统一性。重头戏放在隶书的“蚕头燕尾”如何打破篆书的圆转,为后世楷书的方正奠定了基础。特别引入汉代碑刻的“隶变”现象,阐述其在艺术史上的革命性意义。 楷书的典范与流变:细致比较欧阳询的险劲、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骨力,以及唐代小楷的秀美。重点分析唐楷中对法度的极致追求如何孕育了后世对“晋韵”的回归渴望。 行草的意趣与节奏:行书被视为中国书法的灵魂,本书将重点分析王羲之《兰亭序》中“之”字的千万种变化所体现的内在韵律。在草书方面,将追溯张旭的“颠狂”与怀素的“狂怪”,探讨其艺术创作与当时社会情绪的微妙互动。对宋代苏轼、黄庭坚的“尚意”书风,以及明清以来碑学兴起的文化背景,亦有深入的论述。 第三部分:刀下乾坤——篆刻艺术的精微之道 篆刻,作为“金石入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书中占据了独立的篇幅。本书侧重于印章在审美上的独立价值,而非仅仅作为书画的附属品。 秦汉印章的浑厚气势:分析秦玺、汉印如何体现国家权力与实用性,探讨其“凿制”与“铸造”工艺的区别,以及朱文、白文在布局上的差异。 明清流派的争锋:详细介绍明代文彭、何震开创的“吴门派”与“徽派”的风格迥异。重点分析清代“浙派”的刀法精湛与“黟山派”的意蕴深远。本书将尝试解析“冲刀”、“切刀”等不同技法对印面文字肌理的影响,以及“边款”艺术的兴起如何丰富了印章的叙事性。 第四部分:技法融合与跨界对话 本部分的收尾,将着重探讨中国艺术内部的相互渗透。例如,如何将书法的线条运用到山水画的勾皴之中;如何将篆刻的古朴气息融入到文人画的题跋之中。探讨明清文人如何通过“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构建出完整的个人艺术体系,实现对传统文人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不落窠臼的中国传统艺术鉴赏与理解指南,尤其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并希望了解其底层逻辑和技法细节的读者。全书不涉及邮票收藏的历史沿革、分类标准或鉴定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非常满意,这在专业工具书中是经常被忽略的一环,但它却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新版在图文排版上做了极大的优化,很多早年发行的珍邮,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细节,现在通过高清扫描得以清晰再现,即便是最细微的油墨差异、雕刻线条的深浅,都能被肉眼捕捉。这对于需要进行真伪鉴别的藏家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试着对比了几个我手头的旧版邮票图录,新版的清晰度提升了一个甚至不止一个量级。而且,书中的版式设计也更加现代化,大量使用对比图、时间轴和知识点提炼框,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立体和易于消化。这说明编者不仅是邮学专家,也是一位深谙信息传播规律的编辑。它摆脱了过去那种过于陈旧、像教科书一样刻板的样式,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收藏旅程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参考书。

评分

这部《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续集(新版)》的出现,真是让老一辈的集邮爱好者们精神为之一振。我记得我年轻时,集邮是多么风靡一时,那时的邮票资料远不如现在丰富,很多知识都需要靠自己摸索或者从老前辈那里一点点请教。现在好了,看到这么一部内容详实、编排精良的“续集”,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这本书的厚度和重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分量,翻开扉页,那些清晰的图版和详尽的文字介绍,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邮政史博物馆。我尤其欣赏它在旧有知识体系上进行的补充和修正,很多我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在新版里都有了更深入的考证和更准确的解读。比如关于某一套特种邮票的设计背景,过去我们只知道大概的时代主题,而新版深入挖掘了当时的艺术思潮和邮票设计家的心路历程,读起来,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情境的重温。对于想系统性梳理自己集邮知识体系的藏家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那种翻阅的满足感,是冰冷的电子资料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

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工具书,其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告诉你“是什么”,更在于它能引导你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这部《续集》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成熟。它在收录全面详尽的基础信息(如邮票目录、版式信息)之外,还增设了许多关于“收藏哲学”和“科学整理”的章节。这些章节讨论了如何科学地规划收藏路线、如何应对市场波动、以及如何保存和修复珍贵的老票。这部分内容体现了编纂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藏家群体的深切关怀。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实际案例的经验传授。比如,关于湿度对老式邮票纸张的影响,新版不仅给出了警告,还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存储方案,非常实用。这本书的完成,标志着中国集邮研究已经从单纯的“识票”阶段,迈向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新高度,对于整个集邮文化圈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推动。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邮史背景的挖掘深度。集邮不仅仅是收集邮票,更是了解历史和社会的窗口。新版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再满足于罗列邮票的发行时间和面值,而是将每一套邮票的诞生,都置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解读。例如,某一时期边疆地区的邮政设施变迁,新版通过详细的地图和历史文献,勾勒出了邮路开辟的不易,让原本冷冰冰的邮票变得有温度、有故事。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沉浸在关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邮资凭证的研究章节里,那种仿佛亲历历史变迁的震撼感是其他任何资料都无法给予的。对于那些希望通过集邮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跨界”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专业且扎实的切入点,拓宽了我们对“邮票”这一载体的理解维度。

评分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捧起这本“续集”时,我原本是抱有一点疑虑的,毕竟“续集”这个词常常意味着对前作的简单重复或者质量下滑。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保持原有严谨学术态度的同时,明显注入了更多贴近当代收藏趋势的新鲜血液。比如,对于近年来市场热度极高的错体票、改值票等“非正规”品种的收录和鉴别,这次的处理就显得格外专业和审慎。作者没有一味追逐热点,而是用非常理性的笔触,结合最新的鉴定技术和历史档案,对这些品种的存世量和价值进行了科学的评估。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它既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也是对当下市场的清醒观察者。对于中青年一代的集邮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经验与现代收藏实践的桥梁,避免了许多“走弯路”的风险。我个人觉得,光是那些关于邮票水印、齿孔参数的对比图例,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JF.15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四十周年

评分

JF.40 上海杨浦大桥建成

评分

书籍不错,但不是我想要的内容!

评分

JF 研究

评分

研究版铭

评分

正好搞活动,挺好的书。

评分

特种邮资明信片

评分

刷色研究的主要内容

评分

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