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第一章 引言
全球性的差距
社会阶层
技术差距。
结构与潜能
结构理论
传播与联结性
关于本书
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意识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介
形象系统
观念形象系统
媒介的形象系统
意识
潜意识
时空意识
家庭的时间、空间和位置
文化的作用
第三章 霸权
媒介的角色和通俗文化
全球性义霸
反霸权:真的做别人告诉我们的事
结论
第四章 社会规则与权力
规则
社会中的规则
规则的例外
规则和文化
权力
权威的边界
电子媒介的特权
公众形象与个人习惯:媒介,规则与宏观/微观问题
规则透视
第五章 媒介受众
直接影响
有限影响
利用与满足
一种利用与满足方法
功能主义传统
大众受众
大众社会
大众受众再思考
受众和技术变化
碎片和分割
两极
结论
第六章 文化
意识形态与文化
情感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种族与文化
内部文化模式
社会阶层与文化
习性
结论
第七章 象征性权力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接收
大众情感
情感“标签”
媒介化的感情
故事、体裁、话语
象征性权力的文化功用
文化和物质世界
大众文化资本:黑金
狂欢节文化
结论
第八章 变化中的意义
媒介与文化帝国主义:简略的评述
无法确定的区域
传播源头:制度化的多样性
传播渠道:无法管理的技术
传播信息:意义的影子
结论
第九章 全球化与文化领域
传播接受者:全球文化的制作
全球文化的混合体
形象国家
全球文化的动力学
解域化和移民
文化融合与调解
“全球地方化”
结域化和放逐
循环的迁移
通向后现代性
第十章 文化、超文化、感觉
在文化冲突中幸存
新的传播技巧与文化个性化
超文化
文化范畴
文化现实化
感觉
没有文化的经验
结论
注释
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翻译可以再下功夫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
评分原装正版,质量好,送货快,有收获。
评分翻译可以再下功夫
评分还不错,看上去不错,不错的,不错
评分书不错,还没看,简单翻了翻。
评分原装正版,质量好,送货快,有收获。
评分新媒体媒介形式不断多样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引发了原有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等的一系列变革,而且对政治、文化、社会、道德产生全方位的巨大影响。它把全世界的人都连接到一起,使若大一个地球变成小小的“地球村”。2007年10月15日,,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深刻论述了传播手段创新的重要性:“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又进一步指出,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发展新媒体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先一步,占领新时代的舆论高地和充满生机的市场,谁就将成为新媒体技术和产业革命时代中的胜出者。
评分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论断,在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传播媒介的空间覆盖广度与对社会生活的链接深度不得不令我们惊叹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透过新旧媒体交织笼罩下的社会景观,我们开始思索媒介变革带来的社会交往方式的巨大变化及其为文化传播打下的沉重烙印。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中也曾预言,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主导趋势不再是民族冲突,而是竞争性文化体系的碰撞。传播之于文化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文化因传播而生。因此,我们若再一味地轻视甚至隔断文化的生成与传播的关系是不科学,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传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仪式,是文化的生成与再生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