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第一章 引言
全球性的差距
社会阶层
技术差距。
结构与潜能
结构理论
传播与联结性
关于本书
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意识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介
形象系统
观念形象系统
媒介的形象系统
意识
潜意识
时空意识
家庭的时间、空间和位置
文化的作用
第三章 霸权
媒介的角色和通俗文化
全球性义霸
反霸权:真的做别人告诉我们的事
结论
第四章 社会规则与权力
规则
社会中的规则
规则的例外
规则和文化
权力
权威的边界
电子媒介的特权
公众形象与个人习惯:媒介,规则与宏观/微观问题
规则透视
第五章 媒介受众
直接影响
有限影响
利用与满足
一种利用与满足方法
功能主义传统
大众受众
大众社会
大众受众再思考
受众和技术变化
碎片和分割
两极
结论
第六章 文化
意识形态与文化
情感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种族与文化
内部文化模式
社会阶层与文化
习性
结论
第七章 象征性权力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接收
大众情感
情感“标签”
媒介化的感情
故事、体裁、话语
象征性权力的文化功用
文化和物质世界
大众文化资本:黑金
狂欢节文化
结论
第八章 变化中的意义
媒介与文化帝国主义:简略的评述
无法确定的区域
传播源头:制度化的多样性
传播渠道:无法管理的技术
传播信息:意义的影子
结论
第九章 全球化与文化领域
传播接受者:全球文化的制作
全球文化的混合体
形象国家
全球文化的动力学
解域化和移民
文化融合与调解
“全球地方化”
结域化和放逐
循环的迁移
通向后现代性
第十章 文化、超文化、感觉
在文化冲突中幸存
新的传播技巧与文化个性化
超文化
文化范畴
文化现实化
感觉
没有文化的经验
结论
注释
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多好的书,一定要硬着头皮看。什么时候学术书籍像小说一样好读就好了
评分很好看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语言比较通俗易懂。。。。
评分商务印书馆出品,确属精品。
评分在麦克卢汉看来人类只有拥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才具有开辟新社会交往方式的可能性。在口语传播阶段,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因而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文字传播阶段到来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社会空间,令转瞬即逝的知识得到了有效的保存,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其传播的规模效应对文化的记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
评分货真价实,值得购买,京东真好
评分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有文化传播形态。文化依托传播而存在,文化又铸就了传播的社会价值。因此,文化作为传播的资源,奠定了传播的价值根基。人类的传播在经历了互联网等新媒体普及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网络时代的到来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消费阶段,互联网搭建的信息平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泛文化传播时代,各种文化以立体的符号形式存在,为所有人提供了分享不同层次文化的机会;与此同时,网络的非中心化、平台化、多元互动化等特征也使人们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回归到了近似“对话”的情境中,实现了一种双向互动传播形态的回归。
评分一般般!!!!!!!!!!!
评分另外在别处看到的一点思考,一并转摘分享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