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華夏英纔基金學術文庫:伊斯蘭教與構建和諧迴族社會》以文本分析方法係統研究瞭迴族伊斯蘭教的和諧思想,以田野調查方法研究瞭現實社會中伊斯蘭教與迴族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的關係,並以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分析方法探討瞭我國現行的宗教理論與政策,提齣瞭構建政教和諧關係等思想。
作者簡介
孫振玉,男,漢族,1956年生,祖籍河北省青龍縣,寜夏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寜夏大學民族學博士生導師。現任寜夏大學民族學研究所所長,為寜夏大學民族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創建人和負責人、寜夏迴族自治區民族學重點學科——民族學創建人和負責人。主要從事民族文化、民族理論研究,主要代錶作:《中國伊斯蘭傳統文化研究》、《傳統與現實:土耳其的伊斯蘭教與穆斯林》、《明清迴迴理學與儒傢思想關係研究》、《王岱輿劉智評傳》、《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等。
孫嬙,女,漢族,1983年生,中央民族大學2010級人類學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代錶作:《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典型百村調查:寜夏捲》之《長城塬上長城村——寜夏彭陽縣城陽鄉長城村白廟組調查報告》。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教義文本解讀
第一章 傳統迴族伊斯蘭教論和諧存在
一、和諧存在的前提:同質同構
二、和諧存在的結構:美美和諧
三、和諧存在的達緻:成己成物
四、和諧存在的特徵:主內和諧
第二章 傳統迴族伊斯蘭教論和諧人生
一、和諧人生的事主:人與人性
二、和諧人生的博弈:天理人欲
三、和諧人生的善果:人主閤一
四、和諧人生的特徵:迴歸本真
第三章 傳統迴族伊斯蘭教論和諧傢庭
一、和諧傢庭之婚姻:性之護航
二、和諧傢庭之倫理:傢之常經
三、和諧傢庭之日用:俗之齊治
四、和諧傢庭之法旨:傢和事興
第四章 傳統迴族伊斯蘭教論和諧社會
一、和諧社會之社會結構:等級存在
二、和諧社會之社會政治:聖賢治世(公道)
三、和諧社會之法律機製:道教與法
四、和諧社會之經濟生活:仁義誠信(公平)
第五章 當代迴族伊斯蘭教的和諧思想
一、當代迴族伊斯蘭教的生態和諧思想
二、當代迴族伊斯蘭教的人生和諧思想
三、當代迴族伊斯蘭教的傢庭和諧思想
四、當代迴族伊斯蘭教的社會和諧思想
第二編 宗教實踐調查
第六章 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實踐經驗
一、自由與法: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實踐智慧: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管理經驗
三、有益社會:中國社會主義宗教應具有的價值特色
第七章 中國伊斯蘭教之解經的時代行動:宣講新臥爾茲
一、全國性宣講新臥爾茲的由來:中國伊協的首創
二、地方上宣講新臥爾茲的響應:寜夏吳忠的個案
三、新臥爾茲的主題思想:經訓新解
四、新臥爾茲的特點與意義
第八章 相反的視角:構建和諧社會伊斯蘭教需剋服什麼?
一、伊斯蘭信仰剛性原則下宜提倡求同存異
二、伊斯蘭教派分歧情況下宜提倡宗教寬容
三、伊斯蘭經濟消費活動中宜提倡適度閤理
第三編 深度理論思考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從邏輯上講,與“君權神授”理論相一緻,君臣關係也理所當然是造物主安排的,這樣,神意纔能貫徹到底。可是,傳統迴族伊斯蘭教似乎並不這樣認為。王岱輿講道:“非比君臣父子,不過時節聲名,其實不能自主。何也?間有子賢於父,臣轉為君,國傢成敗,互相反復,蓋因同類故耳。”②君臣關係,父子關係,隻不過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變化的事物。這如何理解呢?又:“及至此間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師生之禮,蓋有不同,何也?因有始終不易,及半途更變者,故有先閤而後離,或外親而內疏。夫始終不易者,原契於先天;錶裏不一者,唯閤於時節。且如師生之禮,原由於未受業時,與途人何異?及其受業,因師有教誨尊高,則生有領受卑下,自茲以前,無尊卑也。以是觀之,君臣父子師生之尊卑忠孝,本於仕養受業耳。其仕養受業,即關切,即因緣也。”③君臣、父子、師生等關係,都是因緣和閤的産物,都是有條件的,不是絕對的,這裏沒有造物主意誌的體現。所不同的是,這層關係一旦締結成功,便有瞭尊卑之彆。君、父、師因其位尊,在關係的締結與維持方麵,必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夫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故文武之職,必由於君;子孫之名,定齣於父祖。”④實際上,以王岱輿為代錶的上述觀點,隻是針對具體的人和具體關係而言,若作為一般現象,恐怕還是不齣神意之範圍的。
盡管具體的君臣關係不是造物主安排的,但是,“君權神授”卻不容置疑,也不容許受到什麼威脅。“設人中一人,自稱與天子同尊,遂與其抗禮,其罪可免乎?”①不過,為瞭使社會統治秩序不緻遭到破壞,君與臣在維護雙方關係方麵,都承擔一定的責任或義務,也是應該的。“非若君義臣忠,父慈子孝,互相補報之比也。”②確定瞭雙方麵的責任義務,也算是對君臣關係的一種協調吧。
……
前言/序言
unll
《華夏英纔基金學術文庫:伊斯蘭教與構建和諧迴族社會》 一、 背景與研究意義 本書深入探討瞭伊斯蘭教在中國迴族社會曆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塑造迴族人民的文化認同、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和研究伊斯蘭教與特定民族文化的互動關係,對於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迴族作為中國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其獨特的曆史文化傳統與伊斯蘭教信仰緊密相連,二者的關係既復雜又深刻。本書旨在通過係統梳理和分析,揭示伊斯蘭教在構建和諧迴族社會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並為政策製定者提供洞察。 二、 研究內容概述 本書的研究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層麵展開: 1. 伊斯蘭教在迴族曆史上的傳入與演變: 早期傳播與本土化: 追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特彆是與迴族的早期接觸和融閤過程。分析不同曆史時期,如唐、宋、元、明、清等,伊斯蘭教如何在社會結構、文化習俗、宗教實踐等方麵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影響,並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迴族伊斯蘭教。 教派演變與學術爭鳴: 考察伊斯蘭教在中國迴族社會中形成的各種教派(如格魯派、門宦等)及其思想淵源。分析不同教派在曆史發展中如何相互影響,以及它們在詮釋教義、組織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麵所展現齣的差異與共性。同時,關注迴族學者在伊斯蘭教理論和實踐方麵的學術貢獻與爭鳴。 近現代的變革與挑戰: 探討近現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深刻變遷,伊斯蘭教在中國迴族社會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分析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適應與改革,以及如何應對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 2. 伊斯蘭教對迴族文化認同的塑造: 信仰體係與價值觀念: 深入分析伊斯蘭教的核心教義(如認主獨一、先知穆罕默德、古蘭經、拜功、齋戒、天命等)如何滲透到迴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並塑造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探討伊斯蘭教所倡導的仁愛、誠信、公平、互助等道德規範在迴族社會中的體現。 宗教習俗與社會生活: 詳細描述迴族社會中與伊斯蘭教相關的宗教習俗,如飲食禁忌(清真)、婚姻傢庭、喪葬儀式、節日慶典(如開齋節、古爾邦節)等。分析這些習俗如何在維持民族群體認同、促進傢庭和睦、維係社會秩序方麵發揮作用。 語言文字與文學藝術: 研究伊斯蘭教對迴族語言文字(如波斯語、阿拉伯語在迴族宗教經典學習中的地位,以及其對漢語迴語的影響)和文學藝術(如伊斯蘭教題材的詩歌、散文、戲劇、建築、書法、音樂等)的深刻影響。分析這些文化錶現形式如何承載和傳承迴族的曆史記憶與文化精神。 教育與知識體係: 考察迴族社會中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曆史沿革及其在培養宗教人纔、傳承伊斯蘭知識方麵的作用。分析經堂教育的特點、教材內容以及其與世俗教育的互動關係。 3. 伊斯蘭教在構建和諧迴族社會中的作用: 維護社會穩定與秩序: 分析伊斯蘭教在教義層麵如何強調順從、服從、和諧以及勸善戒惡,這些原則如何轉化為迴族社會內部的道德約束和行為規範,從而維護社會穩定。探討清真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在社區管理、矛盾調解、精神慰藉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促進民族團結與融閤: 研究伊斯蘭教所倡導的“烏瑪”(Ummah,穆斯林社群)概念,如何在迴族內部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同時,分析迴族在與中國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伊斯蘭教如何成為連接和溝通的橋梁,以及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促進民族關係的和諧。 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 考察迴族社會中伊斯蘭教所倡導的施捨、救濟等慈善精神如何在實際社會行動中體現,如修建清真寺、興辦學校、救助貧睏等。分析這些社會公益活動如何體現迴族人民的集體責任感和關懷精神,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應對挑戰與推動發展: 探討在新的曆史時期,迴族社會如何藉鑒伊斯蘭教的智慧,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如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等。分析伊斯蘭教如何在激發迴族人民的內生動力、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4. 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本書將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融閤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民族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視角,對伊斯蘭教與迴族社會的關係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方法將包括: 文獻研究: 廣泛查閱和分析相關的曆史文獻、宗教典籍、學術著作、民族誌資料、官方統計數據等。 田野調查: 通過實地考察、訪談、問捲調查等方式,深入瞭解迴族社區的宗教實踐、社會生活和文化習俗,獲取一手資料。 比較研究: 在可能的情況下,將迴族社會伊斯蘭教的特點與其他地區穆斯林社區或中國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進行比較,以突齣其獨特性和普遍性。 三、 預期貢獻與價值 《華夏英纔基金學術文庫:伊斯蘭教與構建和諧迴族社會》一書的齣版,旨在: 填補學術空白: 為研究伊斯蘭教在中國迴族社會中的作用提供一份係統、深入的學術論述,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 深化理論認識: 挑戰和深化現有關於宗教、民族、文化互動關係的理論認識,為理解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提供理論支撐。 服務社會現實: 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和諧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啓示,有助於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瞭解和尊重。 傳承民族文化: 挖掘和整理迴族伊斯蘭文化的寶貴遺産,為後人研究和傳承迴族民族文化提供重要資料。 本書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讀者更全麵、深刻地理解迴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社會形態,理解伊斯蘭教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演變,以及它在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