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译注》面向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辅助文字又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接受能力,每本书都基本由原文、注释、译文、等部分组成。为了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求,一些部头比较大或内容比较艰深的图书做了节选处理。
《尚书译注》选择了传统文化中为普遍的经典著作,目前计划出版80本,同时也会持续增加书目品种。丛书几乎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所有方面,儒释道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各类。
海报:
樊东,男,1984年生,安徽长丰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师从黄怀信先生,研究领域为先秦两汉儒家经典。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前言
虞 书
尧典
皋陶谟
夏 书
禹贡
甘誓
汤誓
商 书
盘庚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周 书
牧誓
洪范
金縢
大诰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顾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当代”的生命力。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古代经典,总有一种隔阂感,觉得那些治理国家的理念,与现代高度发达、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格格不入。然而,通过这套译注,我发现《尚书》中关于“慎独”、“中庸”、“居安思危”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译注者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并未刻意去“迎合”现代思潮,而是忠实地展现了其历史语境下的原意,却奇妙地让人感受到古人对人性、权力制约以及社会和谐的洞察力,竟是如此的超前。这种感觉很奇特,像是突然间,一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通过这本书的桥梁,直接与你进行了一场深入且坦诚的对话。它不仅是历史课本,更像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管理学和哲学指南,提醒着身处喧嚣中的我们,保持内心的定力和对根本价值的坚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感上乘,墨色的深浅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并不会感到强烈的疲劳。更让人称赞的是其页边空白的处理——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译文和注释能够和谐共存,互不干扰。学术著作的排版往往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要么注释挤在角落,字体小如蚂蚁,要么注释与正文混杂,让人分不清主次。而这里的排版采用了清晰的主次分层结构,主文流畅易读,注释则以小字形式规整地附于相关段落之下,需要时一目了然,不需要时也不喧宾夺主。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精细打磨,体现了编纂者对知识传播媒介的深刻理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好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它让枯燥的经典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促使人愿意花费更多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的历史重量。
评分我对这本注释本的整体印象是“文脉清晰,脉络分明”。许多古籍的整理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过度解读,将后世的观念强加于古人;要么是过于保守,使得文本本身成为一座无法逾越的知识高墙。这本书显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保持原文庄重性的同时,通过精妙的串注,将不同篇章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得淋漓尽致。比如,当解读到某一篇的刑罚制度时,译注者会不动声色地链接到另一篇中关于德治的论述,这种跨篇章的呼应,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体系感。对于我们这些试图构建宏观历史图景的读者来说,这种“点”与“面”的结合至关重要。我曾尝试阅读未加任何注释的古本,晦涩难懂,常常不得要领,而此书则像是为一幅古老的地图标注了详细的等高线和地标,让人在复杂的历史地形中,能够精准定位,不再迷失方向。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可读”的版本,而是提供了一个“可理解”的视角。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译注者在引证方面的广博和审慎。在关键概念的阐释中,几乎每一处深层次的解读背后,都能看到严谨的文献支撑。这并非简单的罗列前人成果,而是对不同学派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和整合。书中对于一些政治术语的溯源考证,尤其令人拍案叫绝。例如,对“敬德保民”核心思想的层层剥茧,不仅引用了孔孟荀的论述作为旁证,甚至追溯到了更早期的卜辞记录,构建了一个跨越千年的思想链条。这种“跨界”的学术视野,极大地丰富了对《尚书》文本的理解维度。这不仅仅是一本“译注”,更像是一份附带了精良学术工具包的珍贵文献,它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即带着批判性思维和广博的知识背景去面对文本。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阶梯,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在构建社会秩序时的深刻智慧。
评分这本历史典籍的译注工作,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老篇章,化为现代读者可以轻松领会的智慧结晶。我特别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关键概念时的细腻考量,没有采用生硬的直译,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背景和现代语境,使得《尚书》中的政治哲学、治理思想乃至伦理观念,都得以鲜活地重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周公在制定礼乐制度时的深思熟虑,也能体会到历代贤臣在面对江山社稷时的鞠躬尽瘁。译注部分详实而精炼,对于不熟悉先秦历史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必要的“导航图”,避免了因背景知识匮乏而产生的阅读障碍。更值得称道的是,译注者在某些争议性的段落处理上,并没有采取一言堂的方式,而是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这种严谨而又不失灵活的治学态度,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其丰富,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早期思想脉络的深度探寻。
评分希望书的包裹的包装给力一点!
评分《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历代国家治理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评分《尚书》相传由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并列。《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评分质量很好,两天就到了!三联信得过,下次还购买!
评分有一个透明塑料书皮,书页也是镶金边的,看起来很高端。
评分“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上”也,表示尊信的意味;《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即 “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10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今天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评分不错,有译文,有解释
评分不愧三联精品~
评分“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上”也,表示尊信的意味;《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即 “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10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今天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