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范本·漪兰竹石图

临摹范本·漪兰竹石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文微明 绘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12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5001
包装:平装
开本:9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漪兰竹石图》是文徵明水墨画的代表作之一,画卷以山石、兰竹为题材,以兰花为主,纵30.5厘米,横1361.6厘米,藏辽宁博物馆。
  《临摹范本·漪兰竹石图》以行书的笔法用笔,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破、染多用中锋并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多,不加渲染,皴法较少,以此来烘托兰花。整体笔墨湿润中见干枯。构图中疏密、繁简布局合理。整幅长卷墨色淡雅,画面清新自然,抒情意味强烈,工细中蕴含着质朴、沉稳和灵动,得自然之神韵,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有强烈的文人书卷气,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的风格样式。
  《临摹范本·漪兰竹石图》意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正确的、优秀的临摹范本,让他们在临习中提高绘画技法,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学习技法主要是侧重过程,在练习书法时,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此外,还要经常读帖,仔细观察、分析、体会,可以边读边用手“空临”。只要功夫下得多了,读帖和写字的能力自然会增强,对书法美也体会得更深了。[1]

评分

庄重大度,潇洒飘逸主要来自于“陶书”不同书体带给人的那种视觉美。陶老师主攻颜体真书,擅长大字榜书,旁涉汉隶、章草、大草等诸体。“陶颜”真书法度严谨,结字方正,运笔刚健,字字遵规,笔笔蹈矩,一笔一画,有板有眼,给人一种“正人君子”之态,刚直不阿之势。观看“陶颜”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庄重大度,威严正义之感。陶然草书草法规范,用笔流畅,线条均匀,气韵贯通,一气呵成,浩浩然似大江东去,一泻千里。孙过庭《书谱》曰:“草不兼真贻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陶老师将“陶颜”的刚健遒劲与唐草的洒脱飘逸相得益彰,刚柔相济,使其真书见草书流变之美,草书见真书稳健大方之态,加之其擅用长锋羊毫作书,更赋予了草书的线条美和飘逸感。陶老师的章草、“爨宝子”更独具韵味,别开生面,他将颜楷的法度、运笔融入章草和“爨宝子”,使这两种古老书体,既不失原态和传统韵味,又增添了刚劲与力量,使得古中有今,今中见古,传统中有创新,古体中见时尚,使这两种古老书体焕发了青春,赋予了活力,增加了观赏性和实用性。

评分

正气浩然,气势磅礴主要来自于鸿篇巨制的作品带给人的那种冲击感。所展作品尺幅宏大,这在一般的书展中是少见的。在迎门的展壁后面,有一幅陶老师新近创作的八尺对开的10条屏,可谓鸿篇巨制,加之陶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草书,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如黄果树瀑布,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给人一种十分震撼之感。展厅最后的一面墙上是此次书展最大的一幅作品,《生死之交》四尺对开43条屏。东西展壁上展出的是陶老师以“爨宝子”书体创作的四尺对开15条屏《不连贯》、隶书四尺对开16条屏《掺沙子》和以章草书体创作的10米长卷《书坛趣事》。这些巨幅书作间是楷、草、隶不同书体的六尺竖幅诗、联作品或四尺整幅诗、联和榜书作品。环顾整个展厅,俨然如一列列布阵待发的兵士和兵家将领布好的兵阵,那一幅幅或楷或“爨宝子”十条或几十条屏的作品多像是整装待发的军队,队列整齐,姿态端庄,阵势森严,威风凛凛;那一幅幅竖幅的诗联或榜书作品,多像是队列前头的指挥官,挥刀操戈,打马扬鞭,正气浩然,所向披靡。

评分

庄重大度,潇洒飘逸主要来自于“陶书”不同书体带给人的那种视觉美。陶老师主攻颜体真书,擅长大字榜书,旁涉汉隶、章草、大草等诸体。“陶颜”真书法度严谨,结字方正,运笔刚健,字字遵规,笔笔蹈矩,一笔一画,有板有眼,给人一种“正人君子”之态,刚直不阿之势。观看“陶颜”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庄重大度,威严正义之感。陶然草书草法规范,用笔流畅,线条均匀,气韵贯通,一气呵成,浩浩然似大江东去,一泻千里。孙过庭《书谱》曰:“草不兼真贻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陶老师将“陶颜”的刚健遒劲与唐草的洒脱飘逸相得益彰,刚柔相济,使其真书见草书流变之美,草书见真书稳健大方之态,加之其擅用长锋羊毫作书,更赋予了草书的线条美和飘逸感。陶老师的章草、“爨宝子”更独具韵味,别开生面,他将颜楷的法度、运笔融入章草和“爨宝子”,使这两种古老书体,既不失原态和传统韵味,又增添了刚劲与力量,使得古中有今,今中见古,传统中有创新,古体中见时尚,使这两种古老书体焕发了青春,赋予了活力,增加了观赏性和实用性。

评分

评分

临(lín)摹(mó)

评分

原作仿书法和绘画

评分

编辑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