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阅读日本书系:从音乐看日本人》主要内容包括:歌魂之岛、节奏感的特征、探寻古音、日本音乐的起源、歌垣的故乡、侧耳倾听、歌唱与语言的渊源等。
作者简介
小岛美子,1929年生于日本福岛县。日本音乐学者,日本民俗音乐学会会长、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名誉教授。专业方向为日本音乐史、日本民俗音乐学。主要著作有: 《对日本音乐的思考》《没有音乐的日本人》《日本童谣音乐史》《日本音乐的古层》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歌魂之岛
第二章 节奏感的特征
第三章 探寻古音
第四章 日本音乐的起源
第五章 歌垣的故乡
第六章 侧耳倾听
第七章 歌唱与语言的渊源
第八章 和声是否存在
第九章 笛之故乡
第十章 太鼓在讲述
第十一章 琴之谜
第十二章 城市市民的音乐生活
终章 修正音乐的轨道
后记
精彩书摘
延初代的父亲是从事房屋修缮的匠人,曾参加过浜离宫、神社、王府等处的房屋修葺工作。那时很多从事房屋的建造和修理工作的人都居住在墨田区的横川,行走在这条街区你可随处听到奏三味线的声音。街区内演奏邦乐的师傅们尤其喜欢合奏。据说不会演奏邦乐的人都是刚刚从乡下来的杂役。在这些手艺人中最受欢迎的是清元调、新内调,除此以外还有人喜欢长呗、常磐津。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如果想学一两首小调的话,不学清元调和新内调就无法获得认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盛况。国宝级人物清元志寿太夫也曾经是横滨一家裱糊匠出身。从学习清元调的群众基础广泛、后备人才众多这一点来看,确实是容易出名人。
现代社会大家都喜欢K歌,其演唱技巧之高也是令我吃惊的。但对当时的手艺人来说,所谓的K歌就是演奏清元调和新内调。泡澡归来的途中,一面听着踏雪的咯吱咯吱声,一面哼着新内小调的手艺人随处可见。
延初代的音乐生活
延初代从小就喜欢三味线,每逢雨天父亲歇工,就会央求父亲带她去听三味线、义太夫。父亲通常会带着她去浅草的一间小店,坐在小橇上一面吃花生一面听曲。有时,她还会央求父亲带她去浅草的纪念品商店买玩具三味线,并让母亲帮她系上真的琴弦然后弹着玩。她也偶尔骑在父亲的脖子上观看演奏,从懂事时起,她的耳朵里就没离开过三味线的琴声。
延初代幼时便对一家染料店老板演奏三味线、小太鼓和钲很感兴趣,另外一家糖果店里摆放着三味线,只要她去买糖果就会趁老板拿糖果之机拨弄几下,延初代半开玩笑地说“我的启蒙是从那家糖果店开始的吧”。
看到如此痴迷三味线的延初代,父母决定让她去学习清元调,那时她虚岁仅仅5岁。最初学的都是净琉璃,延初代很不开心,总是趁着师傅看不见时偷偷弹三味线。父母知道这件事后便送延初代去专门学习三味线。那时还没有专门为小孩子设的三味线课,因为琴柄过长她不能正坐只能斜着身子,伸出右腿,用右腿内侧夹着三味线。
传统学习技艺都是从6岁那年的6月6日开始的,通常还要兼学日本舞蹈、裁缝手艺。除此之外,作为艺人教养也要学习茶道。另外,由于附近经常有在隅田川溺水的儿童,父亲又让她学了游泳。后来证明这确实起到了作用,一次妹妹掉进了横川就是她救起的。学习游泳的同时她也学习骑马。更有趣的是,她的父亲很是看好给他治疗因骑自行车而导致手腕脱臼的柔道老师,便又让她去拜师学艺。
……
前言/序言
探寻东瀛的文化脉络:一本关于日本社会变迁与精神世界的深刻剖析 书名: 漫游日本: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侧影 作者: [此处可想象一位资深日本研究学者或文化观察家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想象一家专注于亚洲研究的专业出版社] --- 内容提要 《漫游日本: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侧影》并非一部单纯的旅行指南,而是一部植根于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之上的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本书旨在解构日本社会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刻张力与独特演化路径,聚焦于那些塑造了当代日本人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力量。全书以细腻的笔触,穿透光鲜亮丽的表象,深入剖析了日本社会的几个核心面向:家族制度的瓦解与重建、战后集体主义的松动、都市空间中的人际疏离,以及地方文化在高速发展中的坚守与变异。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四大板块,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日本图景。 第一部分:基石的裂变——战后社会结构的重塑 本部分着重探讨二战后,日本在盟军占领及随后的经济腾飞背景下,传统社会结构是如何被打破并逐步重塑的。 1. “家”的悖论与现代性冲击: 传统的“家”(Ie)制度作为日本社会的基本单位,其法律地位和伦理功能在战后被彻底瓦解。然而,这种瓦解并非彻底的清零。本书考察了“家”的幽灵如何以新的形式——例如企业文化中的“家族式管理”、对血缘与地缘关系的隐性依赖——继续影响着日本人的职业选择与人际交往模式。我们分析了婚姻观念的自由化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单身化浪潮对传统家庭责任的转移。 2. 集体主义的内卷化与“同调压力”: 日本社会常被标签化为高度集体主义,但本书强调,这种集体主义的运作机制正在发生变化。战后初期建立起来的、以企业和社区为载体的强力集体规范,在经济停滞(“失去的十年/二十年”)后逐渐失去其经济保障的内驱力。我们探讨了这种规范如何异化为难以言喻的“同调压力”(同調圧力),它不再是保证集体进步的动力,反而成为阻碍个体创新和表达真实自我的无形枷锁。通过对职场“本音与建前”(真实想法与公开立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种压力下个体心理的扭曲与适应。 3. 地方的消亡与“消极的去中心化”: 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使得大量人口和资源涌向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圈。本书细致描绘了地方(特に過疎地,即偏远乡村)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年轻人口外流、传统产业衰退、公共服务萎缩。但我们同时也关注到,在衰败的表象之下,一些地方社区如何通过“地域活性化”运动,尝试在保留地域特性与融入全球化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这些尝试往往带有浓厚的怀旧色彩,但其背后的社会需求值得深思。 第二部分:空间与人际——都市文明的疏离与联结 现代日本城市景观是技术进步与生存压力并存的复杂体。本部分关注城市空间如何塑造和反映现代日本人的生存状态。 1. 轨道上的生存哲学: 探讨通勤文化的深刻影响。拥挤的电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现象,更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隔离舱”。在狭小的空间内,日本人发展出一种高度自律的“不干涉”原则,这种原则在保证通勤秩序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本书分析了“痴汉文化”与“电车幽灵”等都市怪谈,如何作为集体潜意识中对空间侵犯和人际界限模糊的焦虑投射。 2. 消费主义的符号学与“身份的景观化”: 从新宿的霓虹灯到秋叶原的电子产品,日本的商业空间是全球消费文化的重要试验场。本书超越简单的商品罗列,关注消费行为如何成为个体构建身份认同的主要途径。无论是对高端品牌的追逐,还是对亚文化小众圈层的归属,消费已成为填补精神真空的工具。我们审视了“草食系”与“肉食系”等标签化词汇的兴起,它们反映了年轻一代在亲密关系建构上的迷茫。 3. 虚拟世界的避难所: 深入分析网络空间(特别是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和社交平台)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替代作用。对于那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或承受巨大社会压力的群体而言,虚拟世界提供了一个可控的、可重塑的身份空间。这种“逃避式”的参与,虽然缓解了个体焦虑,但同时也可能固化了其在现实世界中的边缘地位。 第三部分:时间的质感——劳动态度与价值观念的演变 日本的“工作伦理”是理解其经济奇迹的关键,而近年来,这种伦理正经历剧烈震荡。 1. “过劳死”的社会病理学: 剖析“过劳死”(Karoshi)现象背后的企业文化逻辑,以及它与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认为,这不仅是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更是将个体生命完全置于企业目标之下的价值体系的体现。随后,我们考察了新型工作形态(如自由职业者、派遣员工)的兴起,以及这些“非正规雇佣者”在社会保障和心理认同上面临的困境。 2. 对“闲暇”的恐惧与重构: 长期以来,日本社会对“闲暇”(余暇)持有警惕态度,认为无所事事即是道德松懈。本书探讨了这种观念如何阻碍了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真正实现。通过对“有偿休假”利用率低迷的分析,揭示了隐藏在高效工作背后的集体对“失控”状态的深层恐惧。 3. 教育体制的压力与分流: 考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升学竞争,如何为社会结构性不平等提供早期筛选机制。重点分析“塾”(补习班)文化对儿童心理的长期影响,以及这种过度竞争如何固化了阶层认知,并催生了对“失败”的极度规避心态。 第四部分:记忆的重构——历史叙事与文化遗产的张力 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是理解民族身份的必要视角。本书探讨了日本在面对自身历史和全球文化冲击时的复杂姿态。 1. 传统技艺的“活化石”困境: 考察如茶道、花道、能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这些艺术在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后,一方面获得了保护,另一方面却也可能被“博物馆化”,失去了与当代生活发生有机联系的活力。本书探讨了如何避免将传统仅仅视为旅游资源或怀旧符号。 2. 都市更新中的“记忆清除”: 分析大规模的都市重建项目(如“重建”老街区)对地方历史记忆的冲击。当具有年代感的建筑被拆除,与之相连的社区叙事和日常生活痕迹便随之消逝。这种对“旧物”的不断更新,反映出一种急切与过去切割、迈向“未来感”的社会心理。 3. 流行文化中的历史镜像: 考察日本动漫、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对江户时代、战国时代或昭和初期的频繁回溯。这些对历史的“二次想象”,往往承载着对现代社会弊端的隐晦批评,或是在对逝去“纯真”的追忆中寻求心灵慰藉。 结语: 《漫游日本: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侧影》致力于提供一种更具层次感的理解,超越了刻板印象,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矛盾、持续适应并努力寻找自我定位的东瀛社会。它提供了一系列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理解,在一个技术高度发达、表面秩序井然的国度里,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纠葛是如何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本书献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日本社会深层结构与国民精神状态的求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