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

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著,张伟劼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心理学
  • 哲学
  • 人类学
  • 世界史
  • 认知
  • 隐喻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246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3458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加莱亚诺被称为拉丁美洲的良心,他的每一本书都在关注被忽视的土地和人民,都在努力保存试图被抹去的记忆。
  六百个故事,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映衬出世界史上的荒谬和不公。

内容简介

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善于从体制的边缘发现让人生疑的蛛丝马迹。从《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开始,他的每本书都是一连串言简意赅的“小故事”。他从散落民间的口头记忆中寻找受辱者的尊严,从被冷落在纸堆里的记录中搜求被劫持的良知。这一次,他开始动笔书写一部倒转的世界史,撬动令思想窒息的体制磐石,唤起被麻痹的基本知识,恢复被蒙蔽的正常思维。六百个故事,就是六百面镜子。谎言不攻自破,恶行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这里面,有人看到的是骄傲,有人看到的是屈辱,有人发现了过去,有人遇见了未来。

作者简介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乌拉圭记者、作家和小说家,生于蒙得维的亚,14岁时创作的政治漫画被报刊采用,先后担任过周刊、日报的记者、编辑、主编。1973年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后入狱。曾流亡12年并被列入阿根廷军事政权的死亡名单。其作品已被翻译为28种语言。著有《火的记忆》(1986)、《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1971)和《足球往事: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等。

目录

索飒:重构世界史:《镜子》及加莱亚诺
张伟劼:“南方”视角下的世界史
正文
译名对照表学

精彩书摘

  禁止歌唱
  从公元1234年开始,天主教便禁止女人在教堂里唱歌了。
  女人得夏娃的遗传而不洁,会玷污了神圣的音乐。这神圣的音乐只能由男童或阉人来演唱。
  这项沉默之刑延续了七个世纪,直至二十世纪初才被取消。
  十二世纪,在她们的嘴被强制闭上之前的一些年,莱茵河畔宾根修道院的修女们可以自由歌咏天国的荣光。修道院院长希尔德加德创制的弥撒乐,经女声演唱高转直上,留存至今而丝毫未受岁月磨损,实在是我们的耳福。
  在她的宾根修道院和她传教布道过的其他修道院,希尔德加德不只创作音乐:她还是神秘主义者、幻想家、诗人、熟识各类植物的特性和各种水体的治疗功效的医师。她还为她的修女们奇迹般地建造了自由空间,反抗男性垄断教权的局面。
  一位封建领主讲解该如何看管地产
  从罗马教皇到最卑微的教区神甫,所有的神职人员都教导人们要有良好的性爱行为。对一种严禁神职人员实践的活动,他们怎么能了解那么多的呢?
  早在1074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就宣布,只有和教会结了婚的人才有资格为神服务:“神甫们应当逃离他们妻子的魔爪。”他下令说。
  不久之后,1123年,雷特朗主教会议规定所有神职人员必须单身。从此,天主教会以守贞誓言来抵御肉欲的诱惑,成为宗教世界中唯一一家员工皆为单身的公司。教会要求它的所有神职人员只为它服务,这种全职制度能保护他们内心的宁静,避免夫妻争吵和婴儿啼哭的侵扰。
  也许,谁知道呢,教会也想保住它的地产,使之不会因妻子儿女的继承权终而旁落他人手中。尽管这或许是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我们不要忘了,十二世纪初的时候,教会拥有欧洲所有土地的三分之一。
  一位封建领主讲解该如何对待农民
  贝特朗·德·伯恩,佩里戈地方的领主,骁勇善战的武士,诗风粗犷的行吟诗人,曾这样定性他的农夫,时为十二世纪末:
  “从种类上说,从行为举止上说,农夫都要比猪更为低贱。他对伦理道德极为厌恶。他若是偶得一笔横财,就会失却理性。所以呢,有必要让他的钱袋永远空空如也。谁要是管不好他的农夫,就等于是助长他们的恶。”
  教皇真慷慨
  自中国舰队远航之后,过了七十年,西班牙开启了征服美洲的大业,并把一个西班牙人安排到梵蒂冈的宝座上。
  出生于瓦伦西亚的罗德里戈·波西亚用四头满载金银的骡子买来红衣主教们的选票,成为罗马教皇,后称亚历山大六世。
  这位西班牙教皇颁布“捐赠诏书”,以上帝之名,把那些几年后被称为“美洲”的岛屿和土地赠送给西班牙国王、王后和他们的继承者。
  教皇也承认,葡萄牙是黑非洲岛屿和土地的主人、拥有者。葡萄牙自半个世纪前开始就从黑非洲源源不断地掠取黄金、象牙和奴隶。
  他们航海的目的,与郑将军就不完全一样了。教皇赠送美洲和非洲,“以使蛮族败降,皈依天主教信仰。”
  当时,西班牙的人口比美洲少十五倍,黑非洲的人口则是葡萄牙的一百倍。
  梵蒂冈之旅
  我问米开朗琪罗,试试看他会不会回答我:
  “为什么摩西像上长着角?”
  “西斯廷礼拜堂中有幅壁画叫《创造亚当》,我们都会把目光集中在给予亚当生命的那只手指上,但是,上帝还用另一只手臂温情地勾住一位裸体少女,她是谁?”
  “在壁画《创造夏娃》中,天堂里怎么会有被砍过的树?是谁砍的?采伐森林得到许可了吗?”
  “在壁画《最终审判》里,有一位教皇被一个天使乱拳打着坠向地狱,他下坠时手上还拿着天国钥匙和一个塞得满满的包囊,他是谁?”
  “梵蒂冈把您在这幅画中绘出的四十一只鸡巴统统遮了起来。您知道吗,奉教皇之命给这些玩意儿盖上遮羞布的,正是您的同事和朋友达涅莱·达·沃尔泰拉,他因此被人唤作‘裤头’。”
  禁止好奇
  知识是罪孽。亚当和夏娃就是吃了这棵树上的果子,才犯了罪的。
  后来,尼古拉·哥白尼、乔尔丹诺·布鲁诺和伽利略·伽利莱都因证明地球围着太阳转而遭惩处。
  哥白尼直到感觉到死神临近,才敢把那惊世骇俗的发现公之于众。天主教会把他的作品列进了禁书清单。
  布鲁诺这个流浪诗人四处散布哥白尼的异端邪说:这个世界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星系中的一颗星星而已。神圣宗教裁判所把他关进一间小牢房,一关就是八年。他们好几次给他忏悔的机会,布鲁诺回回都是拒绝。最后,这个头脑顽固的人被拉到罗马鲜花广场,在众目睽睽之下受火刑而死。在他燃烧的时候,他们把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放到他嘴边。他转过脸去。
  过了一些年后,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探索天空,试过三十二块镜片,终于证实布鲁诺是对的。
  他因为亵渎神明坐了牢。
  他在审讯中崩溃了。
  他大声发誓说,谁敢相信地球绕着太阳转,他就诅咒他。
  据说,他当时低声说出了那句让他永载史册的名言。
  改换地图
  1821年,“美国殖民公司”买下非洲的一块土地。
  这个新国家的受洗仪式在华盛顿举行。这个新国家被称为“利比里亚”,它的首都被叫做“蒙罗维亚”,以纪念时任美国总统的詹姆斯·门罗。这个国家的国旗也是在华盛顿设计的,样子跟美国国旗差不多,不过只有一颗星。这个国家的掌权者也在华盛顿选举产生,宪法则在哈佛制出。
  这个新生国家的公民是从美国南方种植园出来、或说被赶出来的获得自由的黑奴。
  这些做过奴隶的人刚刚从船上下到非洲的土地就变成了主人。原先居住在这里的人,“丛林里的野蛮黑人”,要服从这些从最底层跳到最高层的新到者的指令。
  在炮舰的保护下,他们占据了最好的地段,独享投票的权利。
  在后续的岁月里,他们把橡胶源源不断地送给凡士通公司和古德厘奇公司,向其他美国公司赠送石油、铁和钻石。
  他们的继承人至今占总人口的5%,仍在经营着这块设在非洲的海外军事基地。每回有穷人骚动起来,他们就把美国海军陆战队喊来维持秩序。
  改换名字
  她是从读数开始学会阅读的。她最喜欢跟数字玩耍,晚上做梦还经常碰到阿基米德。
  她的父亲不允许她这样:
  “这不是女人干的。”他总这么说。
  法国革命创建理工学院的时候,索菲·热尔曼才有十八岁。她想进去读书,却碰了一鼻子灰:
  “这不是女人干的。”
  她便开始自教自学、自己摸索、自己创造。
  她定期把自己的研究报告寄给拉格朗日教授。索菲总是署名“安托万-奥古斯特·勒布朗先生”,以免这位名师也来这么一句:
  “这不是女人干的。”
  他们俩以数学家的身份互通了十年的信,最后教授终于知道他原来是她。
  自此,索菲成了第一个获准进入清一色男性成员的欧洲科学奥林匹斯山的女人。她在数学领域深入发掘定理,后又在物理学领域引领了弹性表面理论的革命。
  一个世纪后,她的贡献让许多工程成为可能,包括建造埃菲尔铁塔。
  今天的埃菲尔铁塔上刻着好几位科学家的名字。
  索菲不在其列。
  在她的年份为1831年的去世证明上,她给写成“收租人”,而不是“科学家”:
  “这不是女人干的。”公务员说。
  禁止效率低下
  房子紧挨着工厂。从卧室的窗口望去,能看到烟囱。
  厂长每天中午回到家中,坐下来,和他的太太及五个孩子一起,诵祷“天父我主”,然后吃午饭,然后在花园里散步,那里有树木、花草、母鸡和歌唱的小鸟,但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工厂的正常运转。
  他是第一个来到这个厂的,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受所有人尊敬和惧怕,会不打一声招呼随时出现在任何地方。
  他不能忍受资源的浪费。高成本和低生产率会让他的生活变得苦涩。缺乏卫生和失序混乱会令他头晕难受。他可以饶恕任何一种罪孽,除了效率低下。
  是他把硫酸和一氧化碳替换成威力巨大的齐克隆B型毒剂,是他造出了比特雷布林卡焚尸炉的效率还要高十倍的焚尸炉,是他成功地做到在最短的时间里生产出最多数量的尸体,也是他创建了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出色的杀戮中心。
  1947年,鲁道夫·胡斯被绞死在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他一手创建并领导过的。他死在鲜花绽放的树间,他还曾给这些大树献过几首诗。
  犯罪还有报酬拿
  苏哈托将军到了他多年统治的最后,已经数不出他杀了多少人、攒了多少钱了。
  1965年,他从剿灭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开始自己的事业。究竟杀了多少,无人知晓。不会少于五十万,也许超过一百万。难以估算。当军人们对屠杀进村庄大放绿灯时,随便什么人,只要是拥有一头令人垂涎的母牛,或是几只为邻人觊觎的母鸡,就立即成了共产党,罪该绞死。
  马歇尔·格林大使以美国政府的名义,“对目前军队所做之事表达赞同和敬仰”。《时代》杂志报道说死尸多得堵塞了河道,却称赞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多年来最好的消息”。
  二十年后,该杂志又揭露说苏哈托将军有“一颗柔情的心”。那个时候,死在他手上的人总共有多少,他已经没数了,但他还在准备扩充死亡名单,要把帝汶岛上的菜园变成墓园。
  当他为国尽职三十多年最后被迫下台时,他的储蓄帐户也不算少。口袋深深:继承他位子的阿卜杜勒-拉赫曼·瓦希德总统估计,苏哈托积累的个人财富相当于印度尼西亚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外债的总和。
  大家都知道,在苏黎世和日内瓦,有银行的街道都是他最喜欢散步的地方。不过即便他再喜欢瑞士风光,他还是想不起来把钱都放哪儿了。
  2000年,一个医疗委员会检查了苏哈托将军的身体后宣布,他在体力和脑力上都失去接受审判的能力了。
  另一例失忆症
  一份医学报告认为,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患有老年痴呆。
  因为头脑不清醒,他无法接受审判。
  皮诺切特面不改色地逃过了三百项有罪指控,到死也没有受到一次惩罚。智利民主重生之日起,就被迫偿还他的债务,忘掉他的罪行,而他享受着官方所谓的失忆症。
  他杀过人,折磨过人,但他总是说:
  “不是我干的。另外,我也不记得了。要是我记得的话,那个也不是我干的。”
  在足球国际通用语中,那种特别烂的球队仍被称作皮诺切特,因为他们总是折磨整个球场的观众,可是这位将军不乏崇拜者。圣地亚哥城的九一一大道,其名称的由来并非为了纪念纽约双塔恐怖袭击的死难者们,而是为了向那场推翻了智利民主的恐怖主义军事政变致敬。
  皮诺切特满不情愿地死在了一个国际人权日。
  此时,他盗取的三千多万美元已被人发现。这些钱分藏在世界上好几家银行,总共有一百二十个帐户。此事的曝光稍稍有损他的声誉。不是因为他偷了钱,而是因为他偷钱的效率实在不高。
  ……

前言/序言


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 【一部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隐秘脉络】 引言:你以为你看见了什么? 人类历史的洪流浩瀚无垠,我们习惯于从宏大的叙事中捕捉时代的脉搏——王朝的兴衰、科技的飞跃、意识形态的碰撞。然而,那些被置于聚光灯之外的细微之处,那些日常生活的底层逻辑、被遗忘的视角和未被充分理解的因果链条,才是真正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幽灵”。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通史,它拒绝线性叙事,转而采用一种解构与重构的视角,以“镜子”为核心意象,试图映照出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遮蔽的、幽暗却至关重要的世界图景。我们关注的不是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那些无声的、渗透在物质、观念和权力结构中的“看不见的力量”。 第一部分:物质的低语——看不见的物理基础 历史的演进,往往被归功于思想的火花,但支撑起每一次文明跃迁的,却是物质的匮乏与丰裕,是土壤的质量,是水的流向,是工具的形态。 一、盐与帝国:调味的权力分配 我们从盐开始。这种看似平凡的晶体,在中世纪的欧洲和古代的中国,是比黄金更重要的战略资源。本书将深入探究盐的垄断如何成为早期国家机器凝固权力的基石。从古罗马的“盐税”(Salarium,现代“薪水”的词源)到中国汉代的盐铁专营,盐不仅仅是调味品,它是中央集权对地方资源的第一次高效掠夺。我们将分析,当盐的分配被控制,社会阶层如何固化,反抗的火花如何因“口粮之争”而燃起。没有理解盐的流向,就无法理解权力的初始结构。 二、泥土的记忆:农业革命的生态代价 当农业革命被颂扬为人类进步的开端时,我们很少提及它对生态系统的永久性创伤。本书将侧重于“土壤疲劳”的概念。我们追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并非仅仅因为战乱,而是因为持续的灌溉和单一作物的种植,如何将肥沃的冲积平原转化为无法挽回的盐碱地。对比之下,玛雅文明的雨林耕作体系虽然更具可持续性,却也因其脆弱性,在气候波动中迅速崩溃。历史的“兴盛”,往往是人类透支了某种自然资本的短暂幻觉。 三、光线的革命:阴影与时间感的重塑 在电力普及之前,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完全受制于太阳的运动,这深刻影响了劳动组织和宗教仪式。本书将探讨“计时技术”的社会影响。从日晷到水钟,再到机械钟表的出现,每一次对时间精度的追求,都是一次对人类生命节奏的重塑。机械钟表的普及如何催生了工业时代对“效率”的狂热崇拜?它如何将神圣、流动的“时间”转化为可量化、可买卖的“商品”?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人类心智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部分:观念的褶皱——被过滤的知识与信仰 历史学家倾向于记录那些清晰的理论和明确的教义,但真正驱动大众行为的,往往是那些模糊不清、半信半疑的集体潜意识。 四、地图的边界:空白处的权力构建 我们依赖地图来定位自身,但地图从来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权力意志的投射。本书将分析“地图学”如何成为殖民扩张的工具。古代欧洲制图师在绘制未知大陆时,如何在“空白”处填入怪兽、未开化部落和传说中的黄金国度?这种“想象的地理学”如何为随后的征服提供了道德和心理上的合理性?当我们看到今天的世界地图,我们必须认识到,它是由无数次“在此处应有XX”的权力决策所刻画出来的。 五、疾病的教训:瘟疫与社会清洗 黑死病摧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但这并非终结,而是社会结构的剧烈重组。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病毒学,而是瘟疫爆发后“替罪羊机制”的运行。从对犹太人的迫害,到对“异端”的清算,疾病如何成为统治阶层转移内部矛盾、实施社会清洗的有效手段?在极端的恐惧面前,人类的理性防御机制是如何被绕开的?这场集体癔症,为后来的政治运动提供了冷酷的范本。 六、语言的陷阱:名词背后的意识形态铁幕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这些定义是如何随着权力中心的转移而漂移的?本书将追溯“启蒙运动”的文本,揭示那些看似普世的道德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被用来为特定的不平等关系进行辩护。例如,“进步”一词在19世纪如何被精准地定义为“西方化”,从而系统性地抹杀了非西方文明的内在价值体系。语言不是思想的载体,而是思想的边界设定者。 第三部分:日常的迷宫——隐藏的日常生活史 宏大的历史叙事常常让人感到疏离,但真正的历史,发生在厨房、卧室和集市的喧嚣之中。 七、气味的政治学:嗅觉与阶级区隔 在现代卫生观念建立之前,气味是划分社会等级最直观的标记。贵族通过昂贵的香料和复杂的沐浴仪式,构建起与“污浊”大众的物理距离。本书将探讨“臭味”如何从一种环境现象,转变为一种道德评判。工业革命后,城市规划如何以“清除异味”为名,系统性地驱逐贫困人口和特定族群?当我们习惯了现代的“无味”环境,我们失去了对社会真实状态的敏感度。 八、童年的失落与重塑:被“驯化”的下一代 儿童在古代社会中往往被视为“小大人”,他们的劳动和生存压力与成人无异。然而,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一种“纯洁、需要被保护的童年”的观念被建构出来。这种观念的出现,并非单纯的爱,而是社会对剩余劳动力需求下降后,对未来人力资源的精密投资策略。谁被允许拥有“童年”?谁的童年依然是劳作的延续?历史在定义“童年”时,也在悄悄划分着未来的社会结构。 九、无声的抗议:消费与符号的反叛 从法国大革命前夕对奢靡服饰的模仿,到20世纪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时尚的颠覆,消费行为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一场持续的权力博弈。人们如何通过选择性地购买或拒绝某些商品,来表达对现有秩序的微妙不满?本书将分析,每一次时尚的“奇装异服”,都是对主流审美规范的一次非暴力入侵,是对既定品味的“镜子”中出现的裂缝。 结语:成为历史的观察者 《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的终极目的,是邀请读者超越那些被精心打磨的官方版本,去关注历史的侧面、褶皱和阴影。当我们学会用这些“看不见的镜子”去反观过去,我们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坚信的“必然性”,可能不过是特定时空下的偶然选择,而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或许只是被精心筛选过的影像。唯有直面这些隐藏的脉络,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模糊的光影效果,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好奇心勾了起来。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散发出来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文字的编排和版式也做得非常精美,阅读起来非常顺畅,完全不会有传统历史书籍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让原本宏大的历史脉络变得生动起来,仿佛你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尤其是一些对于关键历史人物性格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让我对那些教科书上刻板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像一幅精心绘制的挂毯,将不同时期的文明、冲突与融合编织在一起,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考。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为了追求趣味性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但这本书完美地平衡了这两者。它用了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即便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很快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这种“平易近人”绝不意味着肤浅。恰恰相反,作者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最复杂的历史逻辑,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政治、经济体系解释得清晰透彻。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享受,它不断地挑战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微妙得多。这是一本真正的“启迪之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那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对既有史实的简单复述,而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和“怎么样”。书里引用的那些原始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解读,都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严谨性。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轻易下定论的态度,很多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他都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时常会因为一个脚注或一个旁白而停下来,去查阅更多的资料,这本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历史研究的大门。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提问。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证,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无比敬畏和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太具有画面感了,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磅礴大气,描绘帝国兴衰、文明更迭的恢弘场面;时而又笔锋一转,聚焦于某个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常常让人读到动容之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相互塑造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哲思。他没有将历史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地缘、气候、资源等因素有机地融入到历史进程的分析之中,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无比立体和真实。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张尘封已久的羊皮卷,历史的重量感和神秘感扑面而来。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题之间的呼应非常精妙,读完后留下的是一种久久不能散去的回味。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上,它在探讨人类文明的某种共通的底层逻辑和永恒的主题——权力、信仰、变革与韧性。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从一个非常宏观的维度切入,然后抽丝剥茧地展示出细节是如何支撑起整体的宏大叙事的。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将时间跨度拉得如此之大,却依然能保持叙事的一致性和张力。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当下世界的目光也随之改变了,似乎能从眼前的喧嚣中,隐约看到历史长河的影子。这是一种非常宝贵、非常值得体验的阅读感受。

评分

还不错的一本书还不错的一本书还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送人的, 没看里面内容

评分

真不错的,很好的卖家,物流也很给力呀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东西很好,果然一分钱一分货,比之前买过的都要好,东西很好,果然一分钱一分货,比之前买过的都要好,

评分

参加活动买的,价格很划算,京东很给力!

评分

参加活动买的,价格很划算,京东很给力!

评分

还不错,送货很快。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