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酷推荐设计师。
上帝用了7天时间来创造世界,现在我们可以用7天的时间,跟随设计师一起观察和思考并学会平面设计的精髓。
在案例之上透过具有网格内容的硫酸纸,让设计师更清晰的了解网格在设计中对画面与内容规范性,设计性的整体的作用。
展示传承阐述设计流程拿出案例分析案例刨析案例提出起规律然后有了这些前提后设计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有规律可循的例子。
《设计师的设计日记(全彩)》以版式设计为主线,以日记的形式对设计进行了一个由浅入深、理论加实战案例分析的解说和展示。通过一些设计案例的对比,告诉大家怎样得到更美的画面和更好的效果。
本书的特色:书中讲解的都是设计师工作中实战的内容,比如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分析、如何设计每个元素、如何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等,并附大量设计经验进行讲述。
本书适合有一定软件基础知识、大中专院校学生、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设计能力的相关工作人员参考阅读。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南征,资深品牌设计师、设计师培训特邀咨询顾问、作家。
现任法门寺景区文化产业集团《法门》杂志Designdirector(设计总监)
为法门寺景区文化产业集团、法门寺慈善基金会做过多场关于宗教视觉中设计理念的指导讲座。
天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名誉Designdirector(设计总监)。
曾任:中国电信114118《FORFUN》杂志Designdirector(设计总监)。
其设计作品涵盖logo、企业识别系统、画册、网页、展览展示等领域。
1
书籍设计类型
版面中网格出现的原因
初识设计基础
正方形与黄金分割矩形的恒定比例
费氏数列及其衍生体系
布令贺斯特氏的半音阶体系
自黄金分割衍生的科比意模矩体系
维拉尔德奥涅库尔氏的页面规划法
保罗雷内氏的单元划分法
依据度量单位规划网格
2
设计基础的演变
现代派网格方式搭建论述
现代网格的评价局限性
自由网格的多重适应性
小结
3
编辑设计的基本原则
分栏的方法和作用
分栏的方式
不同内容产生栏高的依据
内文与行间距的数据化体现
行间距、栏间距的数据化体现
间距的认识
标题文字间距要求
内文文字间距要求
数字间距的变化规则
间距对阅读的影响
字符间距与空白面积的关系
文字组合产生的体积
构成在文字组合中的关系
点构成的应用
线构成的应用
面构成的应用
内文对齐方式与应用种类
4
沟通资料整理分析产生架构与执行
设计结构草图配置表
设计稿阶段
目录信息
页码
设计规范
字体规范
字号规范
间距规范
5
现代派网格的实现
设计元素的拆解
设计元素的组合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设计案例展示
设计框架展示
目录版权页字体规范
内文中文英文字体规范
页眉内文文字规范
文字图形间距规范
网格展示
网格展示
色彩范例
6
案例色彩分析
设计元素的拆解
案例展示
设计案例的快速变化
设计案例的快速变化
设计范例1辅助线划分网格
设计范例2辅助线划分网格
设计范例3辅助线划分网格
设计范例4辅助线划分网格
案例展示
设计元素的拆解
设计元素的拆解
设计元素的拆解
设计元素的拆解
设计元素的拆解
案例展示
设计元素的拆解
设计元素的拆解
设计元素分析
设计元素分析
设计范例文字为主的画册
设计范例文字为主的画册
数据化图表的表现种类
饼状图信息拆解方式
柱状图信息拆解方式
曲线图信息拆解方式
表格信息拆解方式
范式图
映射图
树状图
线路图
7
印刷步骤
印刷
装订方式
序言:
书籍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就装帧来说,从中国的线装本演变成西方的精装本,就经过了上百年的时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把万卷书浓缩为很精简的文字,因此线装本容纳了海量的信息,而精装本承载的信息量就相对较少。但与中国传统的线装本相比,精装本在包装和结构上更加精美;书体较薄,携带更加便捷;较大的字体,也使阅读变得非常轻松。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体的崛起不停地冲击着纸媒市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阅读纸媒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从古至今,纸媒始终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真正的阅读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面对荧光幕去获得枯燥的知识,它应该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升华和释放,这才是阅读的意义,同时也是纸媒的优势。因此,我坚持要用书籍的形式来传递我的设计理念,让更多的人学会并了解设计。
但如何让书更有趣、更好看、更直观、更容易让大家接受,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公司新来的设计师小A启发了我。
某天,小A过来向我请教:“南老师,什么才是一个网格?我对每个画面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我改进一下吗?”
为了对小A进行一个系统的辅导,也为了将自己多年的设计心得与大家分享,我萌生了写设计日记的想法,这就是写作本书的缘起。
在书中,我以日记的形式,对设计进行了一个由浅入深、理论加实战案例分析的解说和展示。通过一些设计案例的对比,告诉大家怎样得到更美的画面和更好的效果。
在设计本书的时候,我特意采用了这样一个小的开本。这种小开本书籍最早时兴于日本,在繁忙的国际大都市,所有的上班族,包括这本书的阅读对象--设计师们,都非常辛苦和忙碌,他们能用来阅读的时间也许只有上下班的途中,或在休息室、茶水间这些地方,一本方便携带的小刊物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思想的共鸣。这本设计日记也是如此,很轻,很薄,方便所有的设计师随身携带,而且图文并茂,不会造成阅读疲劳。它并不是一个大部头的作品集,不需要花气力努力翻开费心钻研就能让你走进设计的殿堂。
我假设了一个七天的时间周期,在这个周期里,通过不同的手法,从传统的设计理念出发,到我本人所经历的一些设计案例,来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些设计理念。期待着你会和我一起爱上设计,有更好的作品,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参与本书写作的人员有:南征、张雷、杜晶、耿菲、何源、吕倩倩、张星新、胡寅、罗秋艳、李思佳、韩蕾、薛鹏励、张易驰、张丽君、王英华。由于时间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读完一本好的专业书籍,最令人兴奋的是它能瞬间拓宽你的视野,让你看到此前从未察觉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设计师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技术限制下的创造力爆发点。它不应该只是记录某一个人的成就,而应该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启发。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穿插一些他跨界合作的经历,比如与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的沟通心得,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设计工作全貌的理解。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团队协作的产物。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体现出设计师在处理人际关系、项目管理方面的智慧。毕竟,再好的想法也需要被有效传达和执行。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设计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高效完成一件作品”的职场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留白设计,透露出一种极简主义的哲学倾向,这让我对作者的审美取向充满了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恰当地取舍信息,如何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对设计师功力的终极考验。我观察到书页边缘的处理非常干净利落,这暗示着作者在内容组织上一定也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我推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可能采用了某种非线性的、更贴近思维导图式的编排,而不是传统的章节划分。也许每一页都是一个独立的“灵感碎片”,但组合起来又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这种编排方式,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既能随时拿起翻阅获得灵感,又能系统地消化其核心思想。它似乎在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真正的设计,在于对“非必要”元素的果断舍弃。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设计趋势的业余爱好者,我非常看重一本书是否具有“前瞻性”。我希望《设计师的设计日记》不仅记录了作者过去的工作,更能预见设计语言未来的走向。这不仅仅是关于流行的色彩或软件的使用,而是关于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例如,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日益成熟时,设计师应该如何调整他们的视角?这本书是否触及了可持续设计、伦理设计等更深层次的议题?如果作者能将他对未来十年设计领域可能发生的变革做出有根据的预测,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给出应对策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一本普通的经验分享集。它将成为一本引领思考、激发变革的灯塔,指导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技术浪潮中,如何保持设计的初心与前沿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盛宴。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以及内页纸张的细腻触感,让人爱不释手。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完全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快餐式设计图册。内容上,虽然我没有看到具体的设计案例,但从书籍的整体气质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光是看着那些精美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就能让人联想到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它似乎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讲述着“美”的定义,那种对材料、光影和空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即便只是停留在表层设计上,也足以让人感受到专业人士的功力。这本书的开本和装订方式也很有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仪式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如果说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沟通,那么这本书的外部呈现,已经成功地与我建立了高效而愉悦的初步对话。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设计”这一行为最好的致敬和注解。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是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思维框架。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种应对复杂项目挑战的方法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漂亮的最终效果展示层面。我设想,一个优秀的“设计日记”应该会记录下从最初的灵感捕捉、到无数次推翻重来的挣扎,再到最终落地的整个心路历程。这种“过程记录”比“结果呈现”更有价值,因为它揭示了优秀设计背后的逻辑链条和决策依据。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作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设计任务时,是如何进行需求分析、信息架构、用户体验构建的,那对我来说将是无价之宝。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如何克服创意瓶颈”以及“如何在有限预算内实现最佳视觉效果”的实战经验分享。这种深度剖析,远比那些空泛的“保持热情”之类的口号来得实在有力。期待它能成为我工具箱里那把解决实际问题的瑞士军刀。
评分排版字体有点略小 看起来吃力,内容应该还行大致翻了下,买了很多书慢慢细看。
评分物流很快 物品保护的很好 性价比也很好 一次满意的购物
评分平面设计师可以看看
评分包装还差不多,只不过一打开就给人一种买亏了的感觉,看了一星期,发现真的买亏了,感觉作者都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排版混乱,讲的平面设计手法也是早就在别的地方看过的,看过的也就算了,还都是随便提了一下,也没有细讲,通篇图片堆满的,说好的讲了理论之后在案例中分析呢?到了案例部分早没有理论的影子了,真的垃圾
评分学习下经典设计师的设计流程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太小了,像一本笔记本,又小又薄,想退又嫌麻烦。
评分以这本书来纪念南征老师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