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乃至中国文化批评的构想,我从来都没有试图建构一个远景式的描述,做这样一项工作不仅远远超出我的个人能力,从根源上讲,拒绝动手的初衷是害怕从虚空中徒劳地唤出诸多失意情绪来。昨天在复旦举行的“上海文化批评的未来”讨论会场中,一种无法言说的忧愁弥漫在长短不一的发言中,甚至有人提出了这是一场“文化批评的追悼会”的说法。虽然紧接着的发言还是被引导到了一个相对乐观的轨道上,但到底我们在这里为文化批评庆生还是哀悼,实在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评分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最后一本让我给抢到了!!!太惊喜了!
评分评分
好好
评分好书,慢慢读。。。。。
评分京东的图书质量向来给力
评分格莱斯顿先生在巴黎的一次演讲中清楚地指出(别人也指出过同样的问题),为了给未来社会的富足安康打下丰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奔向富裕和通过工业振兴社稷的伟大运动有多么必要。最糟糕的是,诸如此类的辩护词通常是讲给正在全身心地投入这运动的人听的。不管怎么说,这些人如饥似渴地抓住这些言辞,以此证明他们的人生方式十分合理,可结果是使他们在过失中陷得越发深了。而文化呢,文化承认发财致富、言过其实的工业主义运动有其必要性,也很乐于认可未来会从中获益的提法;但同时文化坚持认为,一代代的工业家,在很大程度上组成非利士主义的坚实主体的一代代的工业家,却做了运动的祭奠品。对待健身问题亦然,文化认为青少年一代所热衷的体育比赛和运动可能会炼就健康的体魄,以利于将来的工作。文化并不反对体育运动和比赛,文化祝贺未来,希望未来能好好利用更健壮的身体;但文化又指出,这期间,一代青少年被牺牲了。清教主义或许是必要的,有利于培养英国民族的道德素质;不奉国教或许是必要的,可以打破教会束缚思想的枷锁,为遥远将来的思想自由扫清道路。尽管如此,文化指出,这样做的结果是,多少代清教徒和不奉国教者的和谐的完美被牺牲了。言论自由对将来的社会可能是必要的,但这期间,《每日电讯报》的幼狮则被牺牲了。主张国人皆有发言权的政府对将来的社会可能是必要的,但这期间比尔斯先生和布拉德洛先生却被牺牲了。 然而,尽管文化坚定地认为以上种种都只是手段和工具,它却仍通过对所有这些工具手段的态度表现出它的特点,即一心一意地热爱完美,真诚希望天道与神的意旨通行天下,并且不会走火入魔,发热发狂。狂热的人看到人们盲目地迷信财富和工业主义,或是强健筋骨的活动,或是某政治的或宗教的团体——总之,害狂热病的人看到人们因盲目
评分很期待的一本书。还没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