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辟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厂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内页插图
目录
补宋书艺文志
补宋书艺文志
补宋书艺文志
序
壹 经部
贰 史部
叁 子部
肆 集部
伍 释典
补南齐书经籍志
经部
史部
子部
丁部
补南齐书艺文志
序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附记
补梁书艺文志
补梁书艺文志
补陈书艺文志
补陈书艺文志
补魏书艺文志
补魏书艺文志凡例
补魏书艺文志
经类第
史类第二
子部第三
集部第四
补北齐书艺文志
补北齐书艺文志
补周书艺文志
补周书艺文志
补南北史艺文志
序
自序
补南北史艺文志卷
补南北史艺文志卷二
补南北史艺文志卷三附
精彩书摘
五礼仪注张崖撰,见本传。《陈书》同。《隋·经籍志》未收。按《南史》崖传:“天嘉元年,为尚书仪曹郎,广沈文阿《仪注》,撰《五礼》。”
五礼仪一百卷沈不害撰,见本传。《陈书》同。《隋·经籍志》未收。按《南史》不害传:“为国子博士,领羽林监,敕修《五礼》,掌策文谧议等事。着《五礼仪》一百卷。”又按《陈书》不害传:“天嘉五年,除满令,人为尚书仪曹郎,迁国子博士。”余均同。
陈五礼周弘正撰,见本传,《陈书》同。宗元饶撰,见本传,《陈书》同。顾野王撰,见本传,《陈书》同。蔡征撰,见本传,《陈书》同。江总撰,见《蔡征传》,《陈书》同。《隋,经籍志》:《陈吉礼》一百七十卷,《陈宾礼》六十五卷,《陈军礼》六卷,《陈嘉礼》一百二卷,《陈凶礼》未载,皆无撰人姓名。按《南史》弘正传:“废帝嗣位,领都官尚书,总知五礼事。”元饶传:“宣帝时迁御史中丞,知五礼事。”野传:“太建中,为黄门侍郎,知五礼。”征傅:“至德中,授左户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
武帝受禅仪注刘师知撰,见本传。《陈书》同。《隋·经籍志》未收。按《南史》师知传:“兵乱后,朝仪多阙,武帝为丞相及加九锡,并受禅,其仪注多师知所定。”
文帝即位谒庙仪注沈文阿撰,见本传。《陈书》同。《隋·经籍志》未收。按《南史》文阿传:“文帝即位,克日谒庙,尚书左丞诏遣博士议其礼。文阿撰《谒庙还升正寝羣臣陪荐仪注》如别,诏可施行。”
右仪注三十部,已收《隋,经籍志》者一十部,未收《隋,经籍志》者二十部。
……
前言/序言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2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再收一本,慢慢研读。。。
评分
☆☆☆☆☆
所以,趁着做活动,一下次买了十二种,
评分
☆☆☆☆☆
海南岛上的苏公祠,有一副名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眉山”正是指的苏轼,“眉”“眼”相对,正是大家妙笔。与通常的祠堂联不同,这种评价并不是过度揄扬,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苏轼确实被人们看作文化巨人,放眼古今,罕有能与之相匹敌者。
评分
☆☆☆☆☆
方便使用而已,不用翻二十五史补编了
评分
☆☆☆☆☆
还不错,了解了些知识。就是价格太高了。
评分
☆☆☆☆☆
资料性很强的一套书,极有益于研究,只可惜网上买不全!
评分
☆☆☆☆☆
评分
☆☆☆☆☆
所以,趁着做活动,一下次买了十二种,
评分
☆☆☆☆☆
不过,仔细想想这个固有观念,也不免令人产生些许疑问:为什么我们更愿意把苏轼——而不是其他人——当不过,仅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均是兼擅诗文,自不必说;后世的刘克庄、元好问、陈维崧等人也能兼擅各体,成就虽然不如苏轼那么高,但也自有其不灭的价值。是否综合水平第一,就必然被尊崇为文化巨人,而高于独擅一体,垂名万古的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曹雪芹诸人呢?恐怕这样的比较还不能尽服人心,文学毕竟不是算总分加权能够排出名次的,它的多样性给人们以无尽的排名空间,读者尽可以扬李白而黜杜甫,乃至赞吴敬梓而贬曹雪芹,在不同文学观念指导下的多样标准,也就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在这样复杂的文学评价体系中,苏轼为什么还能够屹立而不倒?做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提倡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达到“三不朽”,才算是得到了人世间永恒的价值,而苏轼在这些方面是不是真就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