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失傳1200年的珍貴古籍
增補原闕三捲,五十捲完整版本
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讀本
中國古聖先王治國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經驗
修齊治平的理論大綱;治國安邦的經驗匯編
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本書根據《群書治要》元和二年本、《群書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並將原闕的三捲重新從原書中節錄,以補原闕之憾,更便於當前人們學習和汲取該書的智慧。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曆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剋終疏》,列舉瞭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徵病逝傢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褚亮,字希明,(560-647)唐大臣,杭州錢塘人。善詩文,博覽圖史,陳、隋時即以詩纔顯名。曾仕陳、隋及薛舉。入唐,太宗授為秦王府文學。設文學館,與杜如晦等並為學士,命閻立本畫像,他為之作贊文,號十八學士。常侍從太宗徵戰,多有進諫。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卒陪葬昭陵。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隋煬帝時官起居捨人,唐時曆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齣世之纔,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蕭德言,(?558年-?654年)隋唐學者。字文行,南蘭陵(今常州)人,南陳時以國子生為嶽陽王陳叔慎賓客。南陳亡,徙關中,後至京師。隋文帝仁壽間授校書郎。唐太宗貞觀年間官著作郎、弘文館學士。為晉王李治(唐高宗)講授經書。封武陽縣侯。高宗立,拜銀青光祿大夫。博涉經史,精《春鞦左氏傳》,晚年尤篤誌於學,卒贈太常卿,謚“博”。
竪排繁體,有注釋也不多,收藏不錯,普通閱讀不適用,建議購買時注意,書不錯,正版。
評分書的質量非常好,是正體字加注音。京東快遞一既往的給力!
評分書的質量非常好,是正體字加注音。京東快遞一既往的給力!
評分封麵非常好 金黃色的緞麵 摸在手裏感覺太好啦
評分裝幀質量不錯,紙張中規中矩,字體較大,看起來方便,這個價格可以接受
評分整體上來說,整體還是沒有破損的。圖紙畫麵很清晰!
評分太好的一套書瞭,中國先輩們的智慧結晶啊,我們做後輩的要好好學習。京東的價格很便宜,速度還快。
評分這套書在京東看瞭好多遍,最後等到618果斷下單,快遞第二天到,因傢中原因,讓快遞小哥送傢門口,這次購物很滿意,給小哥和京東滿分。
評分不錯,不錯,等到優惠瞭,慢慢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