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文壇清新之風、阿勒泰的精靈——李娟長篇紀實散文
◆2011年“人民文學奬”得主新力作:寫盡瞭阿勒泰的靈魂!
◆《人民文學》重磅作品!
◆四個月、零距離、全程記述哈薩剋族鼕牧場的點點滴滴!
◆梁文道、王安憶、柴靜、李敬澤感動推薦!
內容簡介
2010年鼕天,李娟跟隨一傢熟識的哈薩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鼕季牧場、沙漠,度過瞭一段艱辛迥異的荒野生活。李娟是一位描寫哈薩剋民族鼕牧生活的漢族作傢,她以飽含深情又不失節製的文字,呈現齣阿爾泰最後的“荒野主人”鼕季轉場時的獨特生存景觀。
作者簡介
李娟,散文作傢,詩人。
1979年生於新疆。高中畢業後一度跟隨傢庭進入阿爾泰深山牧場,經營一傢雜貨店和裁縫鋪,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剋牧民共同生活。1999年開始寫作。齣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在讀者中産生巨大迴響,被譽為文壇清新之風,來自阿勒泰的精靈吟唱。現供職於阿勒泰喀納斯景區。
所獲奬項:
2006年第二屆天山文藝奬
2009年一屆在場主義散文新銳奬
2010年第九屆上海文學奬
2010年第二屆在場主義散文提名奬
2011年度人民文學奬
精彩書評
與李娟之前的散文集子相比,《鼕牧場》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一定會讓熱愛李娟的人得到極大的滿足。
——李敬澤
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
——王安憶
我隻能簡單的講,我沒辦法用太多的評語去評論她,大傢隻能自己去讀。
——梁文道(《開捲八分鍾》)
正是這種富有價值的、兼具深情與剋製的日常記錄和生活描寫,使她的文學疆域遠遠超過具體的地理界綫與時間限定,在廣大的時空獲得延伸性的力量。
——2011年人民文學奬頒奬詞
她寜願沒有預設視角,用本能的敏感去逼真地體驗一切她遭遇的世界,這裏麵當然可能有殘缺,但文學的獨立性就在於不是人雲亦雲,而是用個人的方式來解釋人與世界的關係,在此之上建立自己“所為”與“所不為”的基礎。
——柴靜(《隻是歡喜隨意而至》)
目錄
第一章 鼕窩子
第二章 荒野主人
第三章 寜靜
第四章 最後的事
後記
李娟在鼕窩子
精彩書摘
第一章鼕窩子
一、最開始
自從我齣瞭兩本書後,我媽便在村子裏四處吹噓我是“作傢”。可村民們隻看到我整天蓬頭垢麵地滿村追鴨子,紛紛錶示難以置信。而我媽對他們說著說著,扭頭一看,我正趿著拖鞋,沿著水渠大呼小叫地跑,邊跑邊揮棍子,也實在不像樣,便覺得很沒麵子。
後來,終於有人相信瞭。烏倫古河下遊三十公裏處新建瞭一個牧民定居新村“鬍木吉拉”,村裏有人來找到我媽,要我去該村當“村長助理”,一個月給我兩百塊錢。又錶示這個價位是閤理的,村長本人纔四百塊。
我媽備感受辱,傲慢道:“我的女兒可做不瞭那種事!”
他很奇怪:“你不是說她是作傢嗎?”
總之,在阿剋哈拉村,我實在是個撲朔迷離的人物。主要有四大疑點:一、不結婚;二、不工作;三、不串門;四、不體麵。
然而這個鼕天,我終於要像模像樣地做一件作傢纔做的事瞭——我要跟著遷徙的羊群進入烏倫古河南麵廣闊的荒野深處,觀察並記錄牧民最悄寂深暗的鼕季生活。於是我媽趕緊四處散播這個消息,並進一步宣揚我的不同凡響。然而如何讓牧民們理解我這一行為呢?她隻能作如下解釋:“她要寫。把你們的,這樣的,那樣的,事嘛,全寫齣來!”
牧民們便“噢”地恍然大悟狀,又低聲交頭接耳:“那有什麼可寫的!”
無論如何,一個漢族姑娘要進“鼕窩子”的消息還是很快就傳遍瞭喀吾圖鄉的幾個牧業隊。我媽開始挑選願意帶我同行的傢庭。
纔開始,我雄心勃勃,要跟一戶路程在四百公裏以上、騎十幾天馬纔能到達駐地的人傢,想把遊牧生活最艱辛之處遍嘗一遍。可是,路程超過十天的人傢都不肯捎我,怕我添麻煩。更重要的是,我的雄心壯誌隨著轉場日期的一天天來臨,也一點點消融——想想看:半個月的時間,夜夜睡雪地,休息不足四個鍾頭;天天淩晨起身,摸黑齣發;頂著寒流趕羊追馬,管理駝隊,拾掇小牛……我這八十來斤的體格,還是彆逞那個強瞭。於是對路程的要求降低為一個禮拜……終於,在臨行前一個星期,又降至四天以下……
在經過我們阿剋哈拉村的牧民中,行程三四天的牧民傢庭多半是喀吾圖鄉牧業三隊的。親愛的紮剋拜媽媽傢就在三隊,我曾和他們一傢生活過一個夏天。照說,繼續跟著他們生活再好不過。可自從那年在紮剋拜媽媽傢住瞭幾個月後,牧民間四處傳言我是她兒子斯馬鬍力的“漢族對象”,令我很生氣。斯馬鬍力的老婆沙拉特更生氣。一段時間裏,她一見到我就把臉垮得長長的,一直垮到地上。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紮剋拜媽媽一傢都不會說漢語,我們之間的交流睏難而蹊蹺,誤會重重。
而其他會一些漢語的人傢大都是年輕夫婦,也極不方便。——既然是年輕夫婦,肯定很恩愛瞭。萬一人傢晚上要過夫妻生活,豈不……豈不影響我休息?
所謂“鼕窩子”,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個地方,而是遊牧民族所有的鼕季放牧區。從烏倫古河以南廣闊的南戈壁,一直到天山北部的沙漠邊緣,鼕窩子無處不在。那些地方地勢開闊,風大,較之北部地區氣候相對暖和穩定,降雪量也小,羊群能夠用蹄子扒開薄薄的積雪尋食下麵的枯草,而適當的降雪量又不會影響牧民們的生活用水和牲畜的飲用水。
鼕牧場遠比夏牧場乾涸、貧瘠,每傢每戶的牧地因此非常闊大,一傢遠離一傢,交通甚為不便,甚至可算是“與世隔絕”。
進入鼕窩子的牧民們,在大地起伏之處尋找最閤適的背風處的窪陷地,挖一個一兩米深的坑,坑上搭幾根木頭,鋪上乾草束,算做頂子,再修一條傾斜的通道通嚮坑裏,裝扇簡陋的木門,便成瞭鼕天的房子:地窩子。於是,在無數個鼕天裏,一傢人便有瞭擋風避寒之處。地窩子都不會很大,頂多十來個平方,一麵長長的大床榻加一隻爐子,一個小小的廚房角落,便抵得滿滿當當。人們在其中生活,摩肩促膝,實在沒什麼私密性可言……
總之,去鼕窩子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可選擇的範圍小之又小。
就這樣,最終選擇瞭居麻一傢。
居麻很能說些漢話,他傢搬傢路程為三天。居麻夫妻倆年近半百,隨行的隻有一個十九歲的女兒加瑪——真是再理想不過啦!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年居麻欠瞭我傢好多錢,他傢又太窮,看情形是還不起瞭,也不指望瞭。不如到他傢住幾個月,把錢全吃迴來——這是我媽的主意。
可後來,每當我扛著三十多斤的雪步履蹣跚、氣喘如牛地走在茫茫沙漠中,便忍不住喟嘆:失策瞭。
……
前言/序言
鼕牧場:一本關於時間、記憶與鄉愁的書 《鼕牧場》並非一部簡單的記敘文,它更像是一首深沉的詩,一麯悠揚的歌,一次對內心深處的迴溯。它描繪的並非僅是廣袤的草原在凜鼕中的寂靜與肅穆,而是在這片時空裏,人物情感的流動,過往的迴響,以及那份難以割捨的鄉愁,編織成一幅幅細膩動人的畫麵。 這本書以一種近乎冥想的方式,緩緩展開。在看似平淡的敘事之下,隱藏著對生命、對土地、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它不以情節的跌宕起伏取勝,而是通過對細節的極緻打磨,對感官體驗的精準捕捉,以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緻描摹,逐漸滲透讀者心扉,引發共鳴。 時間的長河與記憶的碎片 《鼕牧場》中的時間,仿佛凝固在呼嘯的寒風中,又如同雪花般悄無聲息地飄落。它不是綫性的推進,而是螺鏇式地盤鏇,將當下與過去緊密地纏繞在一起。每一個寒冷的清晨,每一聲駝鈴的低吟,每一次篝火的微光,都可能勾起一段塵封的記憶,一段被時光打磨得愈發溫潤的往事。 作者以極其剋製的筆觸,描繪瞭主人公在漫長鼕日裏的生活軌跡。這種軌跡,不單單是日復一日的勞作與等待,更是內心世界不斷被激活與重塑的過程。那些關於童年、關於親人、關於故鄉的點滴,如同一顆顆散落在雪地裏的珍珠,在鼕日的寂靜中被拾起,被擦拭,散發齣獨特的光芒。 在《鼕牧場》裏,記憶不是靜態的陳列,而是鮮活的存在。它常常以一種碎片化的、意象化的方式齣現,仿佛是老照片的撕角,模糊的夢境,或是隨風飄散的歌謠。這些碎片,看似零散,卻在不經意間拼湊齣完整的畫麵,勾勒齣人物情感的脈絡,以及他們身上深深烙印的印記。 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小心翼翼地挖掘著語言的土壤,從中提取齣那些最質樸、最動人的情感。他並不急於揭示真相,而是讓讀者跟隨他的步伐,一同去感受那種等待、那種思念、那種在寂靜中滋生的力量。 鄉愁,是風中的嘆息,是雪中的低語 鄉愁,是《鼕牧場》中最濃烈、最悠長的情感底色。它不是簡單的思鄉情結,而是一種根植於生命深處的羈絆。是對那片生養自己的土地,對那片養育瞭自己情感的傢園,最深沉的眷戀。 這種鄉愁,不是聲嘶力竭的呐喊,而是如鼕日的寒風般,滲透骨髓,無處不在。它體現在每一次望著遠方的眼神裏,體現在每一次觸碰熟悉的物件時,體現在每一次迴憶起傢鄉的食物、傢鄉的語言時。 書中對故鄉景物的描寫,也充滿瞭對鄉愁的烘托。那連綿的山巒,那寂靜的村莊,那奔騰的河流,都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情感上的寄托。在異鄉的寒夜裏,這些故鄉的意象,如同溫暖的火光,驅散寂寞,慰藉心靈。 作者並未直接抒發“我有多麼想傢”,而是通過細膩的場景設置,將這種情感融入其中。例如,一個不經意的舉動,一個偶然的發現,都可能成為觸發鄉愁的導火索。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能觸動人心,讓讀者感同身受。 《鼕牧場》中的鄉愁,也與“等待”緊密相連。在漫長的鼕日裏,等待著春天的到來,等待著親人的歸來,等待著生活的迴暖。這種等待,既包含瞭希望,也蘊含著隱忍與堅韌。而鄉愁,也在這份等待中,愈發綿長,愈發深刻。 人物的內心獨白與情感的細微之處 《鼕牧場》並非一部以情節驅動的小說,它更側重於人物內心的探索。作者以一種近乎獨白的方式,展現人物復雜而細膩的情感世界。 筆下的人物,或許並不驚天動地,他們可能隻是普普通通的生命,在嚴酷的環境中,在歲月的流轉中,默默地承受著,感受著。然而,正是這份平凡,使得他們的情感更加真實,更加動人。 人物的喜怒哀樂,往往不是外化的錶現,而是隱藏在眼神的閃爍,指尖的微顫,甚至是沉默的呼吸之間。作者善於捕捉這些細微之處,並將它們放大,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波動。 例如,一個簡單的眼神交流,可能蘊含著多年的默契,也可能隱藏著未曾言說的歉意。一次不經意的觸碰,可能喚醒一段被遺忘的時光,也可能傳遞齣難以言喻的溫情。 書中對人物情感的描寫,沒有浮誇的辭藻,沒有誇張的渲染,而是以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方式,娓娓道來。這種風格,反而更能展現情感的真實力量,更能夠打動人心。 《鼕牧場》中的人物,並非孤立的存在。他們之間,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聯係,可能是親情的維係,可能是友情的支撐,也可能是愛情的悄然萌生。然而,這些聯係,並非總是直接的錶達,而是通過相互的關照,相互的理解,甚至是相互的沉默,來體現。 語言的詩意與意境的營造 《鼕牧場》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不刻意追求句式的復雜,而是以一種簡潔、純淨、富有畫麵感的語言,營造齣獨特而迷人的意境。 作者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生動化。例如,將寒風比作無形的刀刃,將雪花比作飄落的思緒,將遠方的山巒比作沉默的守望者。 書中的描寫,常常帶有濃厚的詩意。每一個場景,都仿佛是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充滿瞭色彩、光影與動態。這種詩意的語言,不僅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更能觸動他們的心靈,引發他們更深層次的思考。 意境的營造,是《鼕牧場》的一大特色。它通過對環境、對人物、對情感的相互烘托,創造齣一種獨特而引人入勝的氛圍。這種氛圍,既有鼕日的寂靜與肅穆,也有內心的溫暖與希望。 例如,在描寫漫長的鼕夜時,作者會用靜謐的星空、遠處傳來的一聲犬吠,甚至是火焰在壁爐中跳動的聲音,來襯托齣內心的孤獨與思念。而在描寫希望與重逢的時刻,則會用初升的朝陽、遠處歸來的駝隊,甚至是孩子純真的笑聲,來點亮整個畫麵。 《鼕牧場》的語言,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滲透,滋潤心田。它不強迫讀者去理解,而是邀請讀者一同去感受,去體會。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正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 不止於鼕日,更是關於生命周期的思考 盡管書名是《鼕牧場》,但它所探討的,遠不止於一個季節。鼕日,隻是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是沉寂,是孕育,是等待。而《鼕牧場》所展現的,正是生命在不同階段所經曆的轉變與輪迴。 它讓我們思考,在生命的嚴鼕裏,我們如何保持內心的溫度?如何積蓄力量,等待春天的到來?如何從過去中汲取養分,滋養未來的成長? 這本書,也讓我們反思,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在廣袤的天地之間,人類是渺小的,但同時,我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萬物息息相連。鼕日的草原,雖然看似荒涼,卻孕育著勃勃生機,等待著復蘇的時刻。 《鼕牧場》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感悟,獲得新的啓示。它不是一本讓你迅速看完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用靈魂去共鳴的書。它將帶領你進入一個寜靜而深邃的世界,讓你在鼕日的寒冷中,感受到生命的溫暖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