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晓音 著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72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66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页数:4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从语言、节奏、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从《诗经》、《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类诗体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各类诗歌体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式的形成与各类诗型的艺术表现感觉和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类体式发源和成熟的时期。《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由葛晓音所著,从语言、节奏、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从《诗经》、《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类诗体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各类诗歌体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式的形成与各类诗型的艺术表现感觉和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是一部视角新颖的唐前诗歌体式生成和体调演进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葛晓音,1946年8月生于上海市。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年代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主要代表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等近二十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录


探索诗歌分体研究的新思路(代绪论)
上编 诗骚体式的节奏结构和表现原理
论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
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
“毛公独标兴体”析论
试论春秋后期“《诗》亡”说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屈赋比兴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转化
——兼论“雅”与“骚”的关系
从诗骚辨体看“风雅”和“风骚”的示范意义
——兼论历代诗骚体式研究的思路和得失

中编 七言诗的生成原理及其与各类诗型的关系
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
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
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
——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
中古七言体式的转型
——兼论“杂古”归入“七古”类的原因
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向
——兼论六言和杂言的关系

下编 五言诗的产生和创作传统的形成
论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
论汉魏五言的“古意”
西晋五古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方式
——兼论“魏制”与“晋造”的同异
从五古结构看“陶体”的特征和成因
鲍照“代”乐府体探析
——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
江淹“杂拟诗”的辨体观念和诗史意义
——兼论两晋南朝五言诗中的“拟古”和“古意”
从江鲍与沈谢看宋齐五言诗的沿革
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
【附录】
诗歌形式研究的古为今用
——论林庚先生关于古诗节奏和新诗格律的理论思考
从诗歌文本中探求创作原理
——论松浦友久教授的中国诗型研究
关于“行”之释义的补正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书本内容装订都不错,快递也很快,赶上特惠活动很划算。

评分

此套書經典,必讀之作。

评分

大家名作,值得多读

评分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为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

评分

活动买的,非常划算,价格也合理。

评分

评分

葛老师的最新力作,从语言、节奏、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从《诗经》、《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类诗体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各类诗歌体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式的形成与各类诗型的艺术表现感觉和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是一部视角新颖的唐前诗歌体式生成和体调演进的发展史。

评分

评分

好书,推荐购买,京东是不错的购书之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