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书

淮南王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著
图书标签:
  • 先秦古籍
  • 道家
  • 淮南王刘安
  • 历史文献
  • 哲学
  • 文化
  • 古籍
  • 思想
  • 神秘学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73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49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淮南王书》是胡適名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的第五章,半个月写成。胡適自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章,曾专门抽出来于1931年12月由新月书店单独出版,翌年专门郑重其事送给蒋介石,要他“参考”。1962年临终前还在撰写本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手稿本序,连写几遍皆不满意,直至撒手人寰,终成残稿,胡適对《淮南王书》的重视与宝爱可见一斑。

目录

第一章 淮南王和他的著书
第二章 论“道”
(1)“道”是一切理之理——一个大假设
(2)道的特性
(3)无中生有的宇宙观
(4)批评这宇宙观
第三章 无为与有为
(1)自然与无为
(2)人与天
(3)有为与无为——“雌节 ”的人生观
(4)批评这个人生观
(5)淮南王书中的有为论
第四章 政治思想
(1)虚君的法治
(2)众智众力的政治
(3)变法论
(4)附论“称先道古”的古史观
第五章 出世的思想
(1)神仙家
(2)《淮南书》的神仙人生观
(3)内功与外功的神仙家言
(4)精神哲学之主旨一:贱物而贵身
(5)精神哲学之主旨二:贱形而贵神
第六章 阴阳感应的宗教
(1)“唯有道者能通其志”
(2)道家与阴阳感应的宗教
后记

精彩书摘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和后来道家的大贡献在此,他们的大错也在此。他们的大贡献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使中国思想从此可以脱离鬼神主宰的迷信思想。然而他们忘了这“道”的观念不过是一个假设,他们把自己的假设认作了有真实的存在,遂以为已寻得了宇宙万物的最后原理,“万物各异理,而道总稽万物之理”,有了这总稽万物之理的原理,便可以不必寻求那各个的理了。故道的观念在哲学史上有破除迷信的功用,而其结果也可以阻碍科学的发达。人人自谓知“道”,而不用求知物物之“理”,这是最大的害处。
  况且他们又悬想出这个“道”有某种某种的特别德性,如“清静”“柔弱”“无为”“虚无”等等。这些德性还等不到证实,就被应用到人生观和政治观上去了!这些观念的本身意义还不曾弄清楚,却早已被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建立为人生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了。这也是早期的道家思想的最大害处。
  即如上文说水的“至德”,下文便接着说: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
  水所以能“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并非因为水的柔弱无为,正因为水是一种勇猛的,继续不断的大力。高诱注说的好:水流缺石,是其利(锋利)也。舟船所载无有重,是其强也。
  这是柔弱清静吗?然而道家的哲学家却深信老子的话,以为水的譬喻真可以证明柔弱无为之有益了。
  又如“虚无”也只是一种假设的德性,“有生于无”更是一个不曾证明的悬想。然而道家学者却一口咬定“无中生有”为真理了,从这上面想出一种“无中生有”的宇宙观来,又把这宇宙观应用到人生观上去,因而建立一种重虚无而轻实有的人生哲学。
  ……

前言/序言


《淮南王书》传世至今,其内容早已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的广博,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与独到,它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宇宙观以及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一、 哲学思想的恢弘图景 《淮南王书》并非一部孤立的哲学著作,而是将儒、道、法、阴阳、墨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集大成的哲学体系。其核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淮南王书》深受道家“道”的哲学思想影响,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但它并未停留在老庄的“无为”层面,而是将其与现实政治和人生实践相结合。书中强调“因道而治”,认为统治者应当效法“道”的自然无为,顺应天道,减少干预,才能达到长治久安。例如,书中对“无为而治”的阐释,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主张统治者以“无为”之名,行“有为”之实,通过精妙的策略和对局势的洞察,以最小的力取得最大的效果。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哲学在实践层面的深化和创新。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淮南王书》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书中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人的行为,特别是统治者的行为,都应该顺应天道,否则就会招致灾祸。这种观念贯穿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及对政治得失的评判之中。例如,书中会通过观测星象、自然灾害等来预示或解释政治的兴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和个人修养。 “体用”结合的认识论: 《淮南王书》在认识论上,强调“体用”结合。它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看到其“体”(本质、规律),也要看到其“用”(功能、表现)。“体”是“用”的根本,“用”是“体”的体现。“体用”不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这种思想在对社会现象、政治制度乃至自然规律的分析中都有体现,使得其论述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又不失具体的实践指导意义。 “道”与“德”的辩证关系: 《淮南王书》对“道”与“德”的关系有着精辟的阐述。“道”是普遍的规律,“德”是顺应“道”的具体表现。圣人君子应该遵循“道”,通过修养“德”来体现“道”的作用。书中对“德”的强调,并非局限于儒家的仁义道德,而是涵盖了政治的德、军事的德、人生的德等,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具有实践性的“德”的观念。 二、 政治智慧的集锦 《淮南王书》是历代帝王将相研究政治的必读之书,其政治智慧体现在对治国理念、权力运作、人才选用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 “因势利导”的君道: 书中提出了“因势利导”的君道。认为君主治国,不应墨守成规,而应根据时势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的趋势,规避不利的因素。这种思想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运作,特别是帝王的权谋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顺人之欲”的策略: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安抚民众方面,《淮南王书》提出了“顺人之欲”的策略。这并非是纵容放任,而是指统治者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愿望,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政策,赢得民心。书中强调“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此,如何“顺人之欲”而又不失原则,是统治者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举贤任能”的用人观: 《淮南王书》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书中提出了“举贤任能”的原则,认为君主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根据事物的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同时,也强调了对人才的考察和监督,防止奸佞小人得势。这种用人观,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人才策略有重要的启示。 “攻心为上”的军事思想: 在军事策略上,《淮南王书》推崇“攻心为上”的原则。认为战争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消灭敌人,而是要赢得人心,瓦解敌方的斗志。通过政治、外交、心理战等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这种思想,超越了单纯的武力征服,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智慧。 三、 科学知识的早期探索 《淮南王书》虽然不是一部纯粹的科学著作,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对自然现象的早期探索,为我们了解古代科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天文历法的认识: 书中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反映了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水平。例如,对日月食的描述,对星宿的划分,以及对节气的认知,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初步探索。书中还提及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以及对地体运动的某些模糊认识。 地理方物的描绘: 《淮南王书》对当时的地理环境、山川河流、动植物等方面都有细致的描绘。书中记录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疆域的认知,以及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认识。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地理学、博物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物理现象的解释: 对于一些基本的物理现象,如阴阳五行、寒暑变化、水火的特性等,《淮南王书》也进行了一定的解释。虽然这些解释带有一定的哲学色彩,但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知和探索。例如,书中对“气”的论述,可以看作是对物质形态的一种早期概括。 四、 文学艺术的魅力 《淮南王书》的语言优美,文辞典雅,充满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其叙事和论述方式,也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学的特色。 “事半功倍”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抽象的哲理和深邃的思想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许多名句至今仍被传诵,成为汉语表达的经典范例。 “寓言故事”的叙事手法: 《淮南王书》常常通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这些故事往往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加深他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书中关于“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寓言的起源,虽然不一定完全源于此书,但其思想精髓与本书的很多论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史哲”的融合: 《淮南王书》将文学、历史和哲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论述哲理时,常常引用历史典故和人物事迹;在描绘历史时,又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文史哲”一体的写作方式,使得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性。 五、 总结 《淮南王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集诸子百家之大成,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它洞察政治的本质,提供了宝贵的治国智慧;它探索自然的奥秘,展现了早期科学的萌芽;它以优美的文笔,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细读《淮南王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能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理解历史的脉络,体悟人生的真谛,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未来的方向。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获得无尽启迪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跳跃的,这可能是它最令人困惑的一点。在某些段落,作者的文字简洁有力,节奏明快,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和力量感,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仿佛能感受到笔走龙蛇的气势。可是在紧随其后的章节,风格却陡然一转,变得冗长、拖沓,充满了大量的旁白和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仿佛是从一本学术专著中随意抽取的段落。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落差,使得阅读的连贯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你会遇到的是一首短诗般的精炼叙述,还是一篇如同法院文书般严谨却乏味的记录。这种不稳定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消耗了读者的注意力。我花费了大量时间试图找出这种风格切换背后的某种隐藏的修辞目的,但最终只得归结为作者驾驭文字时的一种不自觉的失衡。这种不平衡感,让原本应该流畅的故事线变得支离破碎,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虽然单颗晶莹,却难以串联成一条完整的项链。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是一座宝库,但其编排和组织方式却令人抓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团迷雾,作者似乎故意设置了重重障碍,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疲于奔命。我得承认,开篇的几章确实抓人眼球,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纠葛,一度让我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然而,随着情节的深入,那种清晰的脉络感却逐渐消散了。角色的动机常常显得模糊不清,他们的抉择仿佛是随性而为,而不是基于深思熟虑。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时,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堆砌华丽的辞藻和晦涩的典故,却忽略了向读者解释清楚这些权谋背后的逻辑。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试图拼凑出事件的全貌,但即便是这样,依然感觉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戏。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还是仅仅被其文字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这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却缺乏实用说明的艺术品,欣赏它的美感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解读的努力。读完之后,我心中留下的是更多的疑问而非解答,一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是毋庸置疑的,但阅读的愉悦感却被大量的困惑所稀释了。

评分

我必须赞扬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那是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无论是描绘宫廷的森严与奢靡,还是边疆的荒凉与肃杀,那种感官上的冲击力是极其强烈的。文字仿佛具有魔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特定的场景之中。比如书中对某一处古代园林的细致刻画,从石径的青苔到花木的姿态,乃至空气中弥漫的湿润气息,都描摹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历史沉淀的味道。然而,这种对“景”的偏执似乎是以牺牲“人”的深度为代价的。书中的主要人物,在我看来,更像是被放置在精美布景中的人偶,他们说着符合身份的台词,做着符合设定的动作,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始终隔着一层冰冷的玻璃。他们的情感波动显得突兀且缺乏铺垫,前一刻还在慷慨激昂,后一刻却能轻易地做出完全相反的决定,这种人性的跳跃让我难以共情。我更愿意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视觉效果极佳的舞台剧的剧本,而非一部深入剖析人性的文学巨著。对于追求沉浸式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上乘之作,但对于渴望探究人物灵魂深处的求知者而言,可能会感到意犹未尽。

评分

从历史叙事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野心是巨大的,它试图涵盖的事件之广、涉及的人物之众,令人望而生畏。它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将几个世纪的变迁浓缩于有限的篇幅之内。然而,这种“大而全”的策略,最终带来的却是“泛而不精”的后果。为了塞进尽可能多的信息,作者不得不对许多关键的转折点草草带过,或者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例如,某一重要战役的描述,仅仅是交代了胜负和伤亡数字,却完全没有探讨导致双方战略失误的具体决策过程,这对于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像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年鉴的摘要,而非一部深刻的断代史。每一次我以为即将触及事件的核心时,作者又迅速地将视角拉远,展示更宏大的背景,结果就是,我对每一个局部都只停留在表面,无法对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产生真正的理解或同情。这本书更适合那些需要快速建立对某一历史时期基本认知轮廓的入门读者,但对于追求深度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只是一个宽泛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它的情感基调和最终落脚点。它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哲学思辨,探讨关于权力、宿命以及时间流逝的永恒主题。起初,我非常欣赏这种深沉的内省,它赋予了整部作品一种超越了单纯故事讲述的深度。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这些思辨开始变得越来越抽象和抽离,与前面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血淋淋的事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读者满怀期待地等待一个能够回应这些宏大哲学命题的结局时,作者却给出了一个极其含糊,甚至可以说是消极的收尾。那种“一切都是虚无”、“历史终将重演”的论调,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细节铺陈之后,显得有些空洞和老生常谈。它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视角,也没有带来哪怕一丝对未来的希望或对过去的释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爬上了一座高山,期待能看到壮丽的日出,结果却只看到了迷雾弥漫的虚无,徒增一种被戏弄的疲惫感。它试图成为一部启迪人心的巨著,但最终呈现的,可能更像是一场华丽的、逻辑上自我矛盾的梦境。

评分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

评分

首先感谢快递小哥及相关物流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才能这么快收到心爱的宝贝。

评分

可以

评分

书还行,挺好。装祯用纸还挺好的。

评分

老经典,古书,沉淀有底蕴

评分

胡适先生30年代亲手将此书赠予中正公,内容还不清楚,看了再说

评分

胡适先生30年代亲手将此书赠予中正公,内容还不清楚,看了再说

评分

应该二手吧,收到时感到封面已经脱胶很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