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技术和版权:经济与法律的融合

媒体、技术和版权:经济与法律的融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A.艾因霍恩(Einhor M.A.) 著,赵启杉 译
图书标签:
  • 媒体经济
  • 技术创新
  • 版权法
  • 知识产权
  • 数字媒体
  • 法律经济学
  • 媒体管理
  • 技术政策
  • 信息法
  • 文化产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03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74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字数: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媒体、技术和版权:经济与法律的融合》中,迈克尔,艾因霍恩博士选取了版权法领域若干最具争议性也是受相关产业经济状况和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法律问题进行剖析。他以独特的经济学视角,结合详实的背景材料对相关案例进行了深入细致却又生动有趣的分析,以提醒人们关注在版权立法和司法活动中被忽略的若干关键经济要素,并告诉人们如何将经济分析运用到版权领域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之中。
对于那些关注合理使用、数字化权利管理、点对点网络传播、数字化音乐在线传播、软件反向工程和开源运动等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者以及希望了解经济分析应当如何被应用于法学研究的人而言,《媒体、技术和版权:经济与法律的融合》都极具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迈克尔·艾因霍恩,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远程信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美国菲尔莱·狄更斯大学西尔伯曼商学院教授。曾多次作为经济学顾问和专家证人参与有关知识产权、传媒、娱乐、许可、侵权和反垄断领域案件的审判活动。
赵启杉,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主任助理,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美国芝加哥肯特法学院访问学者。

内页插图

目录

1.前言
2.合理使用和经济分析
3.数字权利的管理、许可和保密
4.Napster和点对点
5.数字音乐与反公有
6.形象权和消费者权利
7.软件、研发与数据
8.开源和版权创新
参考文献
参考法律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指令的特点引起了对以下问题的经济考量:(1)那些不涉及实质性投资的衍生产品;(2)所有者可以保持支配地位的数据库。在荷兰已经出现了从经济上精确地探讨前一个问题的案例,并且在1999年转化为了指令的规定。在立法过程中,荷兰司法部同意了国会议员们的意见,认为诸如饭店名单、广播数据和新星系的星座列表等产品都不能通过实质性投资测试。考虑到立法的意图,随后荷兰法院拒绝保护那些基于各种不同的基本用途收集附加信息而成的衍生产品,包括新闻报纸头条的汇编和广播节目表。然而,荷兰最高法院在发现特别收集的房地产信息显示出了对编辑基本数据库有直接投资时,还是推翻了上诉法院的判决“如果一个数据库被用作各种用途,数据库指令并不要求对每一种使用都有实质性的投资”。
荷兰法院这些经济分析的差别都很微妙。如果有合理的理由期待这些附带的使用能够对先前在收集和整理上的投资带来额外的激励,法院就会提供保护。而如果受到这样的保护,二次使用就能激励更多的投资并拉低对相同数据其他用途的使用的要价。然而,荷兰法院并不保护追加投资,即仅仅简单的附着于其他收集数据的努力(诸如编辑新闻报纸的头条)而形成一种剩余产品。这里隐含的意思是数据被收集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数据库权,任何因此提供的附加保护如果没有带来社会收益的补偿都是一种寻租。因此没有理由给予那些作为其他行为的副产品而“半自动”编辑而成的数据以特殊保护。
数据库保护在Magill案中也被讨论过。人们的解读是,原告的胜诉是因为被告在有关关键设施上拥有支配地位。如果Magill案被视为涉及一种衍生产品,法院很可能会认定节目指南不构成数据库指令下的基本投资。
……

前言/序言



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理论、实践与全球治理 图书简介 导言:知识经济的重塑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知识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数字技术对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颠覆。传统上,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著作权和专利权)构筑了现代创新体系的法律基石,它在激励创造、平衡创作者权利与公众利益之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浪潮的冲击下,这些制度的适应性、有效性乃至合法性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数字环境的无边界性、复制的零边际成本、新兴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使得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原则、独占权范围以及救济机制都亟待重新审视和构建。 本书《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理论、实践与全球治理》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深入剖析在这一宏大转型背景下,知识产权法律框架如何应对技术挑战,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寻求可持续发展。我们聚焦于技术与法律交互作用的前沿地带,力图提供一个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的重构:知识产权的核心价值与数字困境 本部分将回溯知识产权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经济学原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知识的非竞争性、高初始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独特经济属性。我们将探讨传统知识产权理论(如洛克的自然权利观、功利主义激励观)在面对“复制即传播”的数字现实时所遭遇的内在张力。 重点分析将放在以下几个核心议题上: 1. 著作权法的演进与数字困境: 从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初步调整,到当前流媒体、用户生成内容(UGC)平台所带来的“价值链断裂”问题。我们将深入探讨“信息储存复制权”、“传播权”的界限,以及在分布式技术(如区块链)下,权利归属和授权机制的复杂性。 2. 专利制度与标准必要专利(SEP): 随着物联网(IoT)和5G技术的广泛部署,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谈判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本书将详细分析FRAND原则(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司法实践,探讨强制许可在技术标准生态中的适用边界,以及其对新兴技术产业创新周期的影响。 3. 数据库与数据所有权的新议题: 在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今天,如何界定数据的“知识产权”?我们将比较欧盟的数据库指令、美国的“事实/汇编”保护模式,以及中国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最新立法尝试,分析这些努力对数据驱动型产业(如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的潜在激励或抑制作用。 第二部分:新兴技术对内容生产与分发的颠覆 技术创新是法律变革的催化剂。本部分将聚焦于驱动当前内容生态剧变的几项关键技术,并分析它们对既有法律秩序造成的冲击。 1. 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的法律地位: 这是一个跨越著作权、专利权和侵权责任的复杂领域。本书将探讨AI生成作品的“作者身份”归属问题——是开发者、使用者,还是AI本身?我们还将研究如何界定AI训练数据的使用(特别是“抓取”和“学习”)是否构成现有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以及AI的“创造性贡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应如何被评估。 2. 区块链技术与去中心化授权: 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去中介化的权利管理和交易工具。我们将分析智能合约在自动化授权和版税支付中的应用前景,评估其在提升版权交易透明度和效率方面的潜力,同时也审视其在法律执行、跨司法管辖区管辖权以及技术不可篡改性与法律救济(如撤销权)之间的冲突。 3. 虚拟现实(VR)/元宇宙的法律空间: 元宇宙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冲突呈现出多维度、沉浸式的特点。本书将探讨在虚拟商品(如数字时装、虚拟不动产)的交易中,其与现实世界知识产权的交叉点,以及虚拟环境中的“诽谤”、“侵犯肖像权”等侵权行为的管辖和归责难题。 第三部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全球治理的博弈 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其对实体产业发展的引导能力上。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全球视野下的产业实践与国际法律合作。 1. 全球流媒体与跨境许可的挑战: 数字内容的全球化传播,使得地域性授权模式(如电影、音乐的“领土权”)与互联网的无边界性产生尖锐矛盾。我们将分析“平行进口”原则在数字产品上的适用性,以及主要司法辖区在处理跨境侵权时的管辖权冲突,特别关注地区性数字单一市场的建立对传统许可模式的影响。 2. 文化产业生态中的平台责任认定: 大型在线内容平台(如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已成为事实上的“守门人”。本书将详细对比“通知-删除”(Notice-and-Takedown)机制的有效性、平台作为“中介商”的法律地位,以及要求平台承担更积极的“预防性”或“监督性”责任的全球趋势(如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案》)。重点分析平台如何平衡内容审核与言论自由的宪法性要求。 3. 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与知识获取权: 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发展中国家对技术获取和信息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将探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议)框架下的例外与限制条款(如强制许可、个人研究与教学例外)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和促进技术转让中的应用,审视全球治理结构中权力与利益的再平衡。 结论:迈向适应性与可持续性的法律框架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技术驱动下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的核心结构性问题,并展望未来法律框架的可能方向。我们认为,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需要的不是对既有制度的简单修补,而是需要一个更加注重激励创新、促进技术可及性、保障公共利益的适应性法律体系。这种适应性必须体现在更灵活的许可机制、更清晰的技术中立性原则,以及更具前瞻性的全球合作机制上。 本书面向法律专业人士、知识产权从业者、技术政策制定者、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者及对数字经济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看看热闹的心态翻开这本书,但很快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我之前对“版权”的认识,大概就是“不能随便抄袭”,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这种浅薄的认知。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将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和法律法规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而版权恰恰是这张网中最关键的节点之一。书中对于“内容付费”和“免费内容”的辩证分析,我特别喜欢。它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享受的许多免费媒体内容,背后其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商业逻辑,而版权制度则是维系这种商业逻辑的重要基石。而且,作者还探讨了新技术的出现,例如流媒体、点播服务,是如何改变了版权的使用方式,也对版权的价值评估产生了影响。读到关于“合理使用”和“二次创作”的章节时,我才意识到,原来版权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它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解释,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读懂。它让我意识到,在享受媒体内容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版权经济和法律逻辑,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不仅仅关乎创作者的权益,也关乎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和信息获取的未来。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其富有洞察力的学术著作,其对媒体、技术和版权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深刻而细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对于每一次技术革新如何催生新的媒体形态,并进而引发版权法律体系调整的精准把握。书中关于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复制成本的几何级下降,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版权商业模式的论述,堪称经典。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例如“搭便车问题”、“网络外部性”等概念的引入,使得对版权保护困境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版权立法和执法上的差异性分析,也展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国际法功底。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方面的潜力时,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保持了审慎的态度,指出了其局限性和仍需克服的挑战。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贯穿全书,使得内容既有前瞻性,又脚踏实地。对于我这种对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法律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理论视角,它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当前媒体内容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

这本书,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全新角度,让我对媒体、技术和版权这三者的关系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技术是中立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与经济利益和法律框架紧密相连的,而版权制度则扮演着调节和保障的角色。书中对于“数字鸿沟”与版权保护之间联系的探讨,引起了我的深思。作者通过剖析不同技术应用场景下的版权问题,例如在线教育、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等,揭示了技术进步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加剧信息获取的不平等,而版权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到这种不平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平台经济”下版权问题的分析,它让我理解了大型互联网平台在内容分发和版权管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博弈。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问题的多面性,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当下数字媒体产业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更加完整和有机的生态系统。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版权保护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对于理解内容产业的未来走向,这本书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我之前一直觉得版权这东西离我挺远的,感觉是律师和版权方才需要操心的事情。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枯燥解读,而是将版权问题置于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语境下进行审视,特别是它与媒体和技术这两大巨头之间的复杂互动。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技术创新在推动媒体行业指数级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版权保护模式。书中关于“免费午餐”困境的讨论,以及对盗版、盗链等现象的经济学解释,让我豁然开朗。我从来没想过,盗版行为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经济学逻辑和市场博弈。而且,书中对于“信息自由”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张力的探讨,更是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作者并未简单地站队,而是呈现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和考量,比如内容创作者、平台提供商、消费者等等。读到关于“集体管理组织”的部分,我对版权许可和收益分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这背后有一整套复杂的运作机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一些看似抽象的法律和经济概念,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媒体内容(音乐、电影、文章、软件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能免费看到很多内容,以及这些内容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和所面临的困境。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之前我对“媒体”、“技术”和“版权”这三个词的认知总是比较零散,就像是散落在各处的拼图碎片。但读完《媒体、技术和版权:经济与法律的融合》之后,我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它们之间有着如此深刻而精妙的联系。作者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将原本看似独立的研究领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产业图景。书中对于技术发展如何重塑媒体传播格局的分析尤其精彩,无论是早期的印刷术、广播电视,还是如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作者都清晰地梳理了技术进步对内容生产、分发、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影响。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变革如何触及经济利益的分配,以及与之伴随而来的版权法律挑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的剖析,它让我明白了技术本身如何成为一把双刃剑,既能保护创作者权益,也可能限制用户自由。全书的论证逻辑严谨,案例分析生动,数据支撑充分,读起来酣畅淋漓,一点也不枯燥。对于任何想理解当下数字内容产业生态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容错过的入门读物,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复杂问题的绝佳框架。

评分

书编的可以,内容丰富,案例结合,适合阅读研究

评分

看着书皮不错,但是还没有时间看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包装不好就一个袋子,书都卷起来了

评分

非常高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

评分

很不错的书,挺好的!

评分

还可以吧 挺好的 还没看

评分

还可以吧 挺好的 还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