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喜欢
评分第二要去读。现在我有个不好的习惯,长篇大论读不下去。这是常看《喷嚏图卦》的后果。推特对语言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和菜头先生说,现在已有人用140字的篇幅向树洞投稿了。我觉得读写得好的长篇文章,是很能培养逻辑感的。比如《经济学人》上的文章,被《英语文摘》翻译成中文,还是说理清楚的好文章。不是依靠语调、修辞、风格之类。我看完全靠得是逻辑。而微博上的短句、很多时候有很强的感染力、机锋也很健。但有时想想,是不通的。
评分说起读书来,我觉得挺疑惑的。是不是只有读“虚构类作品”才算读?比起职业作家来,有些人写的文章不但更有用处,比如知道我国桥梁风工程发展现状之类。而且论文笔更不遑多让,我觉得读这些东西,脑子越读越清楚,大有裨益。
评分买这本书前一天,我才参加完一场机关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其要求写议论文。我犯得就是“不留天地头,不空出行间的空白,把大大小小的字铺满了三张信笺”的毛病。没有入围面试,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说“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那就更多了。不过这也不是单凭文法就能补齐的。比如第一篇要我写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第二篇要我写建设幸福无锡的方法。我无知、无情、无意。写出来的和材料给出的一般胡说八道,只能把一点意思翻来覆去的说,自然累赘而又欠照应。可见“功夫在诗外”。“新闻联播一千日,不作申论也会编。”确实是有道理的。
评分上述只是些零散的看法。
评分几个月之前偶然间发现了戴老师的博客,拜读之后感觉获益良多。看到这本书出版的消息,就迅速买了几本,准备自己仔细研读以及送给朋友和学生。戴老师自己有多年丰富的从教和科研经验,在书中谈到了很多科研和治学做人等道理,其真知灼见对有志于科研的青年非常有启发。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青年科研工作者,甚至很多教授学者,也应该阅读此书。强烈向大家推荐。
评分知识是无底深渊,深不见底,永无穷尽。正如2009-08-15我所推荐的美文中朱清时院士所指出的:“有时候知识多可能会局限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他说:“知识多确实有助于创新,前提是你的知识是对的而且自己已经消化它。但如果你掌握的知识多了,其中有好多是错的,是被误导的,或者你对知识食而不化,你遇到问题后要在知识堆先转一圈,哪还顾得上思考。给大家讲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头一个独立从事的科研项目是关于飞行器尾迹的RCS计算,我对此很感兴趣,以前没接触过,读了很多书,接着查文献,天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文献看了一篇又一篇。根据追溯法,从新文献,追踪它引的文献,没完没了,总觉得自己没充分掌握现有资料,迟迟不敢动手。我的大师兄康寿万发现了我的这一问题,就说,你赶紧自己算一点东西啊!有问题再去查资料,我总算慢慢走上了正途,所以我一直感谢我的这位科研引路人。
评分说起读书来,我觉得挺疑惑的。是不是只有读“虚构类作品”才算读?比起职业作家来,有些人写的文章不但更有用处,比如知道我国桥梁风工程发展现状之类。而且论文笔更不遑多让,我觉得读这些东西,脑子越读越清楚,大有裨益。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